《忍字辑略》第一卷
《气戒汇纂》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事业。一般说凡是能享受大富大贵的人,必然有这种气量。张良不认为替人拾鞋穿鞋是可耻,韩信不认为从他人跨下钻过是羞辱,后来都成就了很大的功名。到时候才明白每当在屈辱的环境,有他人相欺时,就是锻炼豪杰的火炉,和修养圣贤的磨刀石。能受了这种锻炼琢磨,就能成大器;受不了,就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老子说:“知道来日的荣华,就要忍受今天的耻辱。”是说富贵未来到之前,羞辱已先到来,必须忍受羞辱,等待荣华的到来。古往今来的大豪杰,遇到大的屈辱,能坦然自若地对待,正是留下有用之身,等待将来的发展。如果说一个人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愤怒抑郁,早早丧命,那么纵然有出众的才华,也会遭到埋没,不会传扬,这对事情又有什么好处呢?
薛文清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忏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陈仲醇说:“天下事没有一件不是人做成的。然而必须宽绰细腻,真实忍耐,一一从头至尾,分清次序,才有希望成功。”
汤文正说:“身在偏僻的边疆,受着委屈,挑着重担,方圆并用,学问和权力齐施,总是把保护地方安宁,拯救天下苍生当作自已的责任。古代的君子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难以告诉人的苦处。等到事情过去,险情排除,别人才会赞扬他有济世大才,可以担当大任。时势越艰难,别人对你期望越大.重大的职位将由你担当,道理是一样的.
陈文恭说:“当官不费心思财力,一说就成的,必然没有什么好事情。凡是长时间的好事,必然受到许多考验,受到许多煎熬。官场中真诚告诫说何苦如此的,是只有我能看透机关,坚决去做而不放弃,才能做成事业。等到事业成功之后,那从前的各种波折,就成了锻炼人的工具了。不仅是现在,自古至今,都是这样。”
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分轻重缓急,随机应变。还必须虚心考虑来求个公平,沉稳对待来求个大家心服,然后事情才能成功。做官的人,更应该委屈自己来成就大众的事情。稍有为自己谋划,虽说对我有理,但对公众没有好处。不如和别人分担些过错,假如每回都多承认自己几分不是,替别人减少几分不是,就没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情了。道理不可以改变,但时势多有艰难,那就少不了委屈自己和调和别人,这样我和他人都会满意,才能让百姓及生灵都受恩惠。这才相信古人说的“平易近人”之语,非常有道理,真的不该把它当作只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呀。
汉高祖刘邦破了咸阳,项羽大怒,想率兵攻打他.刘邦听说后很害怕,以对待兄长的礼节来对待项伯,并让他为自己约见项羽,说:“我进入函谷关后,所有财物不敢接近,把官吏百姓统计造册,封闭官府的仓库,而等待将军到来。至于派遣兵将守卫关口,是防备其他匪寇的出入和特殊情况的发生。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对项将军解释清楚我不敢背叛道德。”(首先说不敢,再次说不敢,看看对方斥责和怒骂又怎样?)鸿门宴特别害怕,只坐了一会儿,就起身上厕所,拿着剑和盾牌徒步就逃之夭夭。又对张良说:“从这儿到我们营地也不过二十多里路,你估计我到了营地,再进去表示歉意。”汉朝建立四年,韩信平定齐国,派使者对刘邦说:“齐国是个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还有个楚国,不设立个假王来威镇它,恐怕要反叛。我愿做这个假王。”就在这个节骨眼儿,楚兵正把汉王困在荥阳。韩信的使者到来,拆开书信一看,汉王大怒,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帮我,竟然还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跟着汉王,趁着附耳说道:“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关头,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此机会封他为王,好好待他,让他镇守齐地。不然可能会有变乱发生。”汉王也明白过来。顺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就要当真王,为什么要做假王呢?”于是就派遣张良为使者,封韩信为齐王,让齐兵攻打楚国。(汉王一生中,外面的强敌是项羽,里面的强敌是韩信。在鸿门宴赴会时,在破齐后韩信请求封王时,稍微有些沉不住气,就会惨遭失败。而汉王一个是借上厕所逃走,一个是派遣使者封王。等到后来内外都平定了,才知道忍耐的功用有多大。)
司马懿在上方谷一役交战失败后,便命令兵将们闭门不战。认为对方必将自己发生变乱。诸葛亮屡次三番派人挑战,魏兵只是不出战。诸葛亮就把妇女穿戴的衣帽和一套孝服,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魏营中。司马懿当着众人的面打开它。看到里面有妇人穿戴的衣帽和一封书信,心中大怒,却假装大笑说:“诸葛亮把我当作妇人了!”又好好款待下书之人。
不忍败事
倪文节说:“能宽恕,道德才会高尚;能容忍,事业才能成功。君子们立下的志向,没有不是因忍让而成功,因不忍而失败的。有气量就会饶恕别人,能退让才会忍耐事情。有一丁点儿的差错,就勃然大怒;有些微的失误,就愤然发作,必定没有什么收益。”
吴文肃说:“内心的刚强不可屈服,在对待他人时要以和气为贵,所得的好处必多。如果不能很好的收敛自己,言行不合礼义,很少有不失败的。”
劳余山说:“用心虽然正直,如果带着怒气去处理事情,别人不会服气,做事不会成功。怎么能说别人都不讲道理呢?”
尹和靖说:“特别大的灾祸,都是由一时的不能忍耐造成的。不能不慎重啊!”
冯时可说:“一点不顺心,就憎恶此人;一有反对意见,就怀恨这个人。甚至常年想着放不下,几辈子了记着还不忘。如果象这样,四海之内没有快乐的地方,百年之中没有舒心的时候。这种错误观点太严重了。”
韩信说:“项王叱咤风云,千人难敌,却不能任用贤能之人,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汉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亲切。别人有病,哭着分饭而吃。等到他人有大功,应当封王的,印章吝啬不肯授予,也只不过是妇人之仁罢了。”
项羽在大泽中被困,估计逃脱不了,就对他的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多次战斗,反抗我的人全都失败;攻下的地方,人都顺服,才有现在的霸业。但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打仗的过错啊。”于是想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撑着船对他说:“江东的地方虽不算大,也是方圆千里,有数十万人,凭借它足可称王。愿大王赶快过江!现今只有我有船,汉兵追来,也无法过江。”项王苦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回去呢?况且我和江东弟子八千人一齐起兵向西,现在只有我自己活着回来,纵然江东父老乡亲可怜我,让我称王,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他们即使不怪罪我,难道我就不心中有愧吗?”于是就拔出宝剑,自杀身亡。
太史公说:“项羽攻取城池而想着楚国,把义帝驱逐走而自立为王,反而抱怨各路诸侯背叛自己、为难自己,自夸战功,刚愎自用却不去效法古人。认定帝王的事业,须用武力征服,辛苦经营五年,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在东城死亡时,还不觉悟,不去反省自己,大错特错啊!还说什么‘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上面说的乌江渡渡口,就是明太祖的鼋将军和元顺帝走过的铜桥。他们都是由于战败而忍气吞声,从这里渡江逃走。项羽为何因为一点儿惭愧而不能忍受?再看看刘邦在鸿门宴上,借上厕所单身独骑逃脱,又会如何呢?的确应相信苏东坡所评论的“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就在于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差别。”)
先前不忍后来能忍(留侯张良是千古先不忍的第一人,淮阴侯韩信是千古先忍后不忍的第一人,特别列举出来作为对比。其他的人可以依此类推。)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义,在东方拜会沧海君,得到一个力士,并铸了一柄大铁锥,重一百二十斤。秦始皇向东出巡,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中狙击他,却在失误中砸在其他车辆上。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天下间通缉张良,追捕很急。张良就隐姓埋名,躲藏在下邳。张良曾在空闲时从容浏览下邳,桥上有一老者,穿着灰色衣服,径直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把我的鞋子拾回来!”张良很惊讶,很想打他。又看他偌大年纪,勉强下去把鞋子拾了回来。老者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既然把鞋子拾了回来,也就半蹲在地上,给老者穿鞋。老者伸脚让他穿好,然后大笑着离去。张良感到很奇异,一直用目光追随着他。老者走了一里多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小伙子有培养价值。五天后快天亮时,在这儿等我。”张良感到事情不寻常,就跪下说:“遵命!”五天后快天亮时,等张良到了那里,老者已经先到。老者发怒说:“与上年纪的人约会而后到,这是啥道理?回去吧。”又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张良在鸡叫的时候就去了,赶到到那里,老者又已先到。老者又发怒说:“与上年纪的人相约又迟到,是怎么回事?回去吧。”接着说:“五天后早来。”又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者才到,这回高兴地说:“这样做就对了。”然后取出一册书籍,说:“你认真研习它,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到天明仔细一看,原来是《姜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把它视作珍宝,经常研习诵读。张良自从入关后,身体多病,就开始学习导引术,不吃饭食,闭门不出。他自己的说法是:“我家世代辅佐韩国,韩国灭亡后,不惜花费万金之资,来报韩国被强秦灭亡的大仇,以至于天下震动。现在因为出谋划策,成为帝王的老师,享受着万户的俸禄,被封为列侯,这也算是平民中的最高荣耀了,作为我已经够满足的了。目前我只想抛弃红尘,跟赤松子学习道术。”从此以后就追求辟谷飞升之法。正赶上高祖皇帝驾崩,吕后很敬重张良,强迫他吃饭,并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何苦要这么折磨自己呢?”张良无奈之下,就听从了吕后的话,开始吃饭。八年后去世,被封为文成侯,他的儿子不疑被封为代侯。苏东坡说:“太史公曾怀疑张良是个魁梧奇伟的大丈夫,不想却是状貌象妇人的弱男人。呜呼!这真是人们传诵的那个张良吗?”(于铁樵说:“刚强没有不受挫折的,受过几次挫折后,刚强能渐渐变成柔弱,正是刚强者的好运气。”)
先前能忍后来不忍
韩信,是淮阴人。在当初为平民时,屠户中的几个少年曾耻笑他说:“别看你个子挺高大,又好带着刀剑,实际上是个胆小鬼。”于是大家就侮辱他说:“你要有种,就拔刀刺我;胆怯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这时韩信就仔细地看了看周围的人,接着趴下来,从这人胯下钻了过去。一个市集上的人都认为韩信懦弱可欺。后来,韩信就召集起这些曾侮辱自己的年轻人,并把那个让自己从胯下钻过的人封为楚中尉。他又对左右的将相们说:“这个人是个壮士,当初并不是我不能杀他,而是杀他没有什么说法,所以一直忍受下来。”韩信平定齐国后,派出使者到汉王那里,说:“齐国人阴险狡诈,且反复无常,南边又有楚国,必须封个假王在这里坐镇,不然会有变乱发生。我愿意做这个假王。”于是就被封为齐王。蒯通曾劝他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并告诫他机会不容错过。韩信却眷念汉王对他有解衣推食的大恩,又倚仗着功劳显著,犹豫不决,不肯背叛汉王。及至被降为淮阴侯,才明白汉王是畏惧和忌讳自己的功劳太大,常常称病不上朝。又以和降婴、灌夫等人做同僚为耻辱。他经常和樊哙交往,樊哙在迎送时,经常用跪拜之礼,并说:“大王也会临幸小臣吗?”韩信出门后很高兴地说:“樊哙这人可以交往。”陈豨谋反,韩信准备帮助他,筹划已经完备。他的一个门客向吕后告密,说韩信要造反。吕后听了,赶紧和相国萧何商议怎么办。最后假称从外面得到消息,陈豨已经死了,等候诸位大臣前来朝贺。相囯欺骗韩信说:“即使是有病,也要勉强朝贺。”韩信入朝,吕后命令武士把他绑起来,处死在长乐宫的钟室里,并灭门三族。太史公说:“假若韩信学习些谦让的道理,不摆功劳,不显已能,差不多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和周公、召公、姜太公相比,后代都可有俸禄可享了。竟然去参与造反,以至于被满门抄斩,太不应该了!”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