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辑略》第8卷
吴玨,有一天从外面到别墅来。看见栗园中正有人在树上偷摘栗子,急忙勒转马头绕了三四里路回家。说起来原因,他说:“假使我路过那儿,这人见了我必然在忙乱中掉下地来,不死也得重伤。纵然他放开量去摘栗子,能让我损失多少呢?”(以上说的是盗窃)
胡子远的父亲,是唐安人,家业富饶。曾经让一个仆人去称量铜钱,最后所得的五千缗铜钱,全部是伪造的。而这个仆人没多久就死了。家里人要去告他。胡公劝止他们说:“当事的仆人已经死了,岂能忍心和孤儿寡母打官司呢?”有人让他按半价把铜钱出让给别人,认为这样还能得到二千多缗的铜钱。胡公不同意。他说:“这最终还是要损害别人。”最后还是把铜钱砸碎烧了。
海门崔鐄把五百两税银交付给了负责熔化的工人。熔工欺负他没有凭据,就把银子昧了下来。崔鐄变卖家产偿还税银。王端毅任太守,为人清廉,查访到了实情,让崔鐄控告熔工,崔鐄说;“我家已经破损,如果控告熔工,只有多破损一家。”熔工听说后,十分感动,又把以前昧下的银子还给了崔鐄。
陈文恭说:“衙门中的公费,被偶然接触到的人用去,确实没有道理。这种事情只能以大度的胸怀来对待。眼前的亏损不算多,往后考虑,就更有意思了。稍微涉及到争讼,未必有大的好处。而衙门中因为这些小事,留下争执的迹象,让别人说长道短,也觉得不太体面。五千两银子虽然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啊!”(以上说的是诓骗)
《愿体集》说:“即便有人拖欠财物,肯定不是甘心于没出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去原谅,而不该凌辱虐待。该说的话说完了,该用的身份用完了,就应留有余地。遇到大家支持又容易做到的事情,要急忙赞助,不可从中阻拦,使人无一线生路。俗话说:‘赞人陷人皆是口,推人扶人皆是手。’只恐怕说绝做绝,将来想别人的一赞一扶,也得不到。”
有些人因为困穷,或者欠人钱财,或者借人衣服,到时不能偿还,别人就会说他们是坏人。若是向你请求宽限,你又会厌恶他巧言善辩;若是见面不说,你又会嫌他外表沉默,内藏柔奸。总之欠字压人头,不知有什么好办法合得你的心意。我说良心和诚信,人人都有,谁不愿报了恩德,全了诚信?总是因实在无法可想,这才会反复推诿。俗话说:“人人说我无行止,你到无钱便自知。”况且礼义生在富足之家,哪有富裕的人家甘愿失信于人的呢?(世上有不少甘心行骗的人,然而富足又有余力的人,应当明白这种道理。)
窦禹均,先是有一个家奴盗用了二万铜钱。家奴考虑到事情被发觉,有个女儿十二岁,自己就写了一个文书,系在女儿的背上说:“长久地把此女卖给这一家,来抵偿所用的钱财。”然后就远远地逃走了。窦公听说后,立即烧了文书,嘱咐他妻子说:“好好抚养这个女孩。”到了出嫁的年龄,花费了二万铜钱,选择了一个好婆家,把她嫁了。后来家奴回来,感激涕零,自诉以前的罪行,窦公也没有过问。
李登瀛,华亭人,家境贫穷,只有几亩地。佃户因为有病把地荒废了,只好用卖儿子得来的钱来偿还田租。李公感伤的说:“你因为有病不能耕种,这不是你的过错。我虽说贫困,还能顾家,怎么能让你们父子离散呢?赶紧拿着租金去赎回你的儿子。”这人说:“儿子已经卖了,怎么能让我赎回呢?”李公说:“我一个穷书生还知道贷给你租金呢,富户能不知积德吗?我给你一块儿说去。”于是和他一同去了。富户佩服他的义气,答应了他。佃户父子感动流泪,每天为他祈祷。
(以上说的是拖欠钱财)
忘恩
《日录》说:“世风日薄,施恩的人不好找,报恩的人也难得。不仅仅是报恩的人难得,求一个感恩的也难得,寻一个知恩的人也不容易。这就是世上为什么更少有施恩的人。然而施恩的人,必须算定无人知恩,只看作是自己应当做的事,往前做去,才能不灭善念。(施恩不到底,甚至于受恩的人把恩作仇,都是因为没有看破,施恩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愿体集》说:“不要因为别人有负于我,就失去了行善的念头。当我施给别人恩德的时候,只管向前做那些我心中不忍的事情,未尝去指望别人报答。遇见不善良的人也只付之一笑。”
王孙受人一顿饭,而以千金相报。至今只知道是个洗衣服的老妇,而不知道她的姓名。是因为没有指望报答的念头。若是先指望报答再去施恩,那是一味地贪图利润,就不是仁人君子的想法了。但世态炎凉,人情如纸,不用施恩必报来规劝,怎能打动愚蠢之人乐善好施的心呢?所以有施必报,是天理中的自然规则。仁人宣传来劝化世俗之人;不图报答而施舍,是一种大的美德,君子保留它来救助世人。(这样道理才算圆满,总是对自己要求严,对他人责备宽的意思。)
程汉舒说:“爱护别人而没有亲切的心情,如不把仁心找回来,就是用无亲意施在别人身上了。那我最初念头中的爱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负义
正献公吕公著,曾经举荐处士常秩,后来常秩稍有变节。吕公感叹知人确实难,把这事告诉了程子,并给他说很后悔。程子说:“不可以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好贤下士的念头。”吕公猛然醒悟,急忙道谢。
吕大防、苏辙准备举荐杨畏,范纯仁说他奸诈,吕大防说:“你可不要因为他曾弹劾过你,而当作一种遗憾呀!”苏辙随着从一旁背诵弹劾的奏章,纯仁感到很惊讶,也不敢辩解了。吕大防竟然把杨畏提拔为礼部尚书,并私下约定杨畏要帮助自己。后来,杨畏首先背叛吕大防,不久,吕、苏被罢去官职,将受到重罚,纯仁极力进行援救。苏辙感叹道:“范公真是佛地中出来的人啊!”
坟墓(俗语中有三不让:坟墓、房基地址、家中女人。一种议论牢不可破,就会导致争斗诉讼;其实是失于中肯,过于公正,往往给人们带来弊端。举一二个例子来矫正一下,做得过分的人可以明白过来。)
杨翥,墓碑被农家小孩子推倒,看守坟墓的仆人跑来汇报,杨翥问:“小孩受伤没有?”答道:“没受伤。”杨翥说:“很幸运啊。”嘱咐农家好好看护小孩,不要害怕。
三元冯京的父亲,曾经去巡视祖宗的坟茔,看到树顶上正有人在偷砍树枝,恐怕他见了自己会摔掉下来,就又转身回来了。
基址
杨翥,善于处理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邻居盖房子,房顶上的雨水落在自己家中,家人愤愤不平。杨翥说:“晴天多,雨天少呀!”又有人多占了他家的房基,他作了一首诗,说道:“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来些也不妨。”
舒芬任职翰林院的时候,他儿子几次写信说,邻居一年中多次侵占家中的墙址。舒芬看信后,在信尾上批写道:“年年岁岁只说墙,让他几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只见城墙不见王。”于是封好又寄了回去。他儿子看到信后,认为父亲窝囊无能,不能帮他发泄心中火气,就把信扔了。邻居听说后找到了信,感念他的大德,就毁去墙头,听凭舒芬家随便建筑。不久两家相让,各得公平,和好相处。与苏州杨仲举的事迹相同。
杨玢退休回家,长安的老宅子被人侵占,子弟准备告到官府,对杨玢说了此事。杨玢在纸后面写道:“四邻侵我我从伊,毕尽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万里家书只为墙,让渠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仍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传为桐城张英作。
讼(前总戒讼 后分自己省讼、与人和讼)
于铁樵说:“宗族与乡间大户的祸患,都是基于一时的忿恨。也正是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争讼的祸患,有不可说的。有一点儿不平的事情,就进行诉讼,指望求个理直气壮,一定会加上一些虚假诬陷的言论。严重的说这是‘出气’,轻微的说这是‘解羞’。最初的念头也只不过通过诉讼表示我的强硬。但我把人家告到县里,不久人家就会把我告到省里;我把人家告到都司,人家就会把我告到察院。最后成了骑虎难下的情形,谁也不肯退让。衙门越来越大,讼词越来越强。我把讼师当成长城一般依靠,靠这吃饭的奸诈之徒,也把我当成可赚钱的宝贝。公差勒索敲诈,欲壑难填,饮酒吃饭,供应不绝。亲戚朋友,奔走帮忙,车船不断。即使问案的官员,心如明镜,铁面无私,但所花费的钱财已经难以计算了。等到后来家破了,力尽了,求助无门了,应对无术了。而堂上断案的官员,也决不会考虑我的家产已经用尽,就停止不问。于是带枷入狱、夹棍伺侯,竹板木杖痛打、判处充军流放,都是情理中的事情。好打官司的人,不感到很悲哀吗?这种事可说是小民愚蠢顽劣,而凶狠的人乐于去做。但若非刁民中阴险贪婪的人,不能去帮助他。在官位上对那些唆使别人诉讼并擅长诉讼的人,要严加惩办,不要手软;回到乡里,就对那些准备诉讼还没有诉讼的人,苦心劝止,不要怕麻烦和困难。这是培养元气的首要任务。圣人作易经,用讼作卦名。著‘九二不克,讼之吉’,说:‘没有过错。’著‘上九讼,胜之凶’,说:‘有人赏赐腰带,一天内多次被剥夺。’留下的教诲,不也很明确显著了吗?”(这是总括戒讼)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