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诸子百家 >

《中国哲学史》第五编 宋明时期的哲学

时间:2012-05-01 11:13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中国哲学史》第五编 宋明时期的哲学

教学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要求掌握儒学复兴和宋明哲学的特点;理学的基本典籍和重要问题;“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和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及朱陆之辩的基本内涵;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 概 述

一、背景和概说
  宋明时期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儒学的复兴,形成了以理学为正宗的哲学特征。
  宋明时期的儒学复兴,可以溯源自唐宋之交的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思想文化上的宗教改革、古文运动、儒学重构,形成了一个突出世俗性、平民性和合理性的基本精神的文化图景。政治社会的改朝换代、统一天下,重建社会秩序,需要新的思想基础。通过“道统”的设立和“道学”的创立,新复兴的儒学把这一时代儒学知识分子对儒学的认同明确化并强化,对宇宙秩序、人伦秩序和社会价值作了重新安排,并应对成熟强大的佛、道的挑战,“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提出了新的精神追求和政治理想。
  儒学复兴发端于唐代的韩愈、李翱,在北宋时期建立,经过宋、元、明而发展起来。这次复兴的成果是建立了宋明理学。
  在历史上,“宋明理学”,曾被称作“宋明道学”、“新儒家”或“新儒学”等,对这些概念的使用需要正名之。这里我们称之为宋明理学的是指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当然,这些体系在元、清时期也存在并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和重大问题
  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共同尊信的主要经典,也是理学价值系统与功夫系统的主要根据。
  理学虽然有派别之分,但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共同承担了那一时代的时代精神。理学的特点主要有:
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
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则,以不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
4.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这些功夫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5.在不同程度上“援佛入儒”、“援道入儒”。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理气、心性、格物和致知、主敬和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理学讨论的问题通过概念范畴表达出来,构成上述问题的概念范畴亦即是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应该注意分辨这些范畴在不同思想家、同一思想家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并通过这些概念和使用的不同,体会理学主要问题的真实涵义和演化。
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
  按传统分类,宋明理学主要有两大派:其一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程颐、朱熹,故常称为程朱派;又因皆以“理”为最高范畴,故又称之为“理学”。其二是产生于宋代,在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王守仁,故又称为陆王派或陆王心学。广义的宋明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
  按地域划分,宋明理学又可分为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四派。关学和洛学,后来被通称为“道学”。洛学被认为是道学的正宗,关学则是道学的别派。后来,朱熹、陆九渊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明代王廷相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发展了张载的思想。朱熹本人也接受了张载哲学的不少影响,因而南宋以后的理学也都不同程度的有张载的元素。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宋明理学又可分为“气学”(以张载为代表)、“数学”(以邵雍为代表)、“理学”(以程颐、朱熹为代表)、“心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此四也逻辑地再现了宋明理学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在历史发展中,“理学”和“心学”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流派。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有被称作“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南宋时主要是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的是王守仁。

第二章 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

一、周敦颐的太极说
  周敦颐(1016-1073),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之一。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由于周敦颐号濂溪先生,故其学说又称作“濂学”。
  他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他的代表作《太极图说》里,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本原并由此产生出阴阳五行进而化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阴阳五行终归于太极的宇宙图式: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周濂溪集》卷一)
  周敦颐的太极说,是后来朱熹宇宙发生论的基本纲领。
  周敦颐还提倡以“主静”(即“无欲”的状态)作为成圣人之道。
二、邵雍的象数学
  邵雍(1011-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他的流行于世的重要哲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开创了宋明以来象数学的规模与传统。
邵雍建构了一个以太极为本原,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的宇宙图式其先天八卦图排列方位成为后代一切象数学者的基本依据。
三、张载的气学
  张载(1020-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由于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他们一派的学说被称为“关学”。张载一生著作颇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西铭》、《正蒙》、《易说》,还有讲学记录《经学理窟》、《语录》等。明沈自彰遍搜张载著作,编为《张子全书》。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有保存下来的张载著作,并根据各种版本作了校订、补遗。
  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气本论,这是他整个哲学的基础。他把宇宙的构成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太虚-气-万物。太虚之气聚而为气,气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气散而为太虚。这两个相反的运动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过程。因而宇宙的运动变化就是“气化”,他用“道”来指称化气的过程,指出气化的原因是气本身具有内在的运动本性(“神”),“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张载用了一系列的范畴,如“气”(变化的实体)、“道”(变化的过程)、“理”(变化的常则)、“神”(变化的本性)、“机”(变化的动因)、“易”(变化的总体)、“化”(变化的渐变)、“变”(变化的著变)等,来表达他的自然哲学。
  张载把他的气化论应用于人性领域,提出太虚之气是人性的根源,并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指出人虽都具有天地之性,但又有气质之性和攻取之欲以及善恶之习,因而不能人人都充分实现了自己的本性(“成性”)。因而需要以德胜气,以理制欲,以性统习。张载又进一步认为,作为人,必须有“合性与知觉”的“心”,“心统性情”,“心能尽性”。张载提倡“由穷理而尽性”的“自明诚”(《正蒙?诚明篇》)的道路,以达到“成性”。
四、二程的理学
  “二程”,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兄弟之合称。“二程”开创了“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从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看,“洛学”才是理学的典型形态。二程的著作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二程的思想略有差异。
  二程反对张载的气本论,提出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理本论体系,并把道、天、天命、心、气、性、物都用理贯穿起来,认为“理”世界的根源,永恒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为而加以改变。“理”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万物一理,“理一分殊”。“理”还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父子君臣封建伦理关系的标准。
  二程在心性论上主张将性与气统一起来讨论,从性之本而言,“性即理”(《遗书》二十二上);从气禀而言,人有贤愚善恶之分。人心中有知,但心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工夫,“格物”就是“至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而穷理的具体途径就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二程提倡“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要求“合内外之道”。程颐认为,穷理须一件一件研究基础上积习,然后才能贯通。
  程颐还讨论了知行关系,提出“知先行后”、“行难知亦难”的学说。
二程提出了人性二元论的说法,把人性分为“天命之谓性”的“性”(程颢称之为“人生而静以上”之性,程颐又称为“极本穷源”之性)和“生之谓性”的“性”(程颢又称为“气禀”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才”)。前者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善有恶。程颐指出“性即理也”,“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理,也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人之恶则源于“气禀”。二程明确提出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点,指出“灭私欲则天理明”。这种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修养之道,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遗书》十八),程颢则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第三章 朱熹的哲学

一、朱熹的生平著述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在继承“北宋五子”理学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发展,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从南宋到明清几百年间,程朱学派的哲学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朱熹著作丰富,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等。平日讲学的问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清初编纂的《朱子全书》是朱熹著作和语录的分类选辑。
二、朱熹的思想
(一)理本论
  朱熹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二程的理本论的综合,对“理”作了进一步的展开。
  朱熹强调理气一体,但可分而言之。理生气,理又寓于气中,作为气的本质和规律发挥作用。气是理的直接表现,理能为人所认识,也正有赖于气的表现和作用。理气一体,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但既可分而言之,则也可言先后。若以先后论之,则理先气后,气有坏时,理无坏时。朱熹把理与气分为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人们沉溺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乃至于泯灭天理,犯上作乱。他的理气先后之分,是为他的理本服务的。朱熹又反复强调人们不能离气求理,归根结底,理气一体。
  朱熹又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从宇宙论、本体论的角度完整地建立了“理一分殊”体系。他指出,理的整体和最高境界称为“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即“理一”。就其化成各种事物来说,每个事物又有不同的理,所以叫“分殊”。万物既产生、统一于“太极”,又是“太极”的具体表现,体现着“太极”的整体,这就叫“理一分殊”。朱熹说,世界万物都是天地的子女,天地则是由“理”派生出来,这叫“理一”;万物产生之后,就有了“大小”和“亲疏”之分,“亲疏异情,贵贱异等”,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就叫“分殊”。朱熹把“理一分殊”作为理本的基本存在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论证“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子语类》卷六)。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