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诸子百家 >

《中国哲学史》第二编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时间:2012-04-25 12:41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中国哲学史》第二编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简要稿)
编写者 王心竹 俞学明
第二编 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教学要求:了解汉初黄老之学的勃兴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王充思想作为天人感应论思想对立面的意义,两汉经学的发展和论争;两汉思想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章 概 论

一、分析黄老之学在汉初繁荣的原因和历史作用。简单介绍《淮南子》。
二、经“文景之治”后,国势渐强,急需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儒家学说由此经过新的整合取得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儒家经学成为汉代官方哲学,其中代表人物便是董仲舒。他通过对《春秋公羊传》的解释建立了天人感应论,为封建专制寻找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相对应,王充建立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并对天人感应论进行了批判。
三、经学到两汉之际,形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派别,其争论绵延千年之久。重点介绍经学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形成和论争。

第二章 董仲舒

  董仲舒生平:西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生于公元前17年,卒于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其著作存《董子文集》、《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一、“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主张
(一)西汉初年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二)汉武帝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三)董仲舒的主张。明确主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具体办法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天人感应说
(一)天意决定万物和人事。“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郊祭》)“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天地之行》)“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 天主宰自然与社会的作用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体现出来。“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
(二)人副天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三)天人感应。首先,他肯定同类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同类相动”。其次,他运用此原理来说明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即“天谴说”和“祥瑞说”。
(四)天人感应说的评价:
1、既有丰富的系统思维,又充满了简单的比附,但必须看到其目的在于论证封建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论证封建法统的神圣性、合法性:“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2、限制王权的作用。“屈民而君,屈君而伸天。”
3、把儒家学说和阴阳家的学说结合起来,为两汉时期谶纬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性三品说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
四、三统三正说
五、评价与影响

第三章 王 充

  生平介绍: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生于公元27年,卒于约公元100年前后。出身于“孤门细族”。其学统本来自儒家,但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意也。”保存下来的著作有《论衡》。
一、元气自然论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万物之生,发禀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人,物也,物,亦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但另一方面,人是“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二、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一)继承道家天道自然无为及荀子天人相分的观点,批判天有意识创造人类  及万物的思想。“自然无为,天之道也。”“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
(二)批判“谴告说”和“祥瑞说”。“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  造谴告之言也。”“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文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非天使雀至、白鱼来也。”
三、无神论思想
  “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死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夫论解除,解除无益;论祭祀,祭祀无补;论巫祝,巫祝无力。竟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明矣哉!”
四、效验说
(一)批判生知说,指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如无闻见,则无所求。”“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所谓圣者,须学以圣。”强调耳目感官认识的重要性。
(二)批评墨家“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史实。““夫论不留精意澄,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强调“以心而原物”的重要性。
(三)在此基础上,强调效验的重要性。“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