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二程理学 >

《二程集》易说初探

时间:2012-04-12 12:31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二程集》易说初探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黄忠天
 
一、前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序》将易学分为义理与象数两派,其中论及义理派又细分为王弼之「老庄易」,胡瑗、程颐之「儒理易」,李光、杨万里之「史事易」,此即《提要》所拈出之义理三宗。惟义理派易学发展繁富多元,自不局限于上述三宗。而独树一帜,堪为一代义理派易学宗师者,亦不乏其人,非仅止于上述五人。不过,在千百家义理派易学典籍当中,论其影响最广,阅读最众,迄今盛而未衰者,殆属《易传》(即《十翼》)与《周易程氏传》(以下简称为《程传》)二书,《易传》奠定二千年来义理易学诠释体系,《程传》则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至极,即使程颐之后,义理派易学著作虽多,然大多仅能略作修正终究难以逾越,进而取而代之。无怪乎清初大儒顾炎武亦慨叹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1]
历代易学著作可谓牙签万轴,汗牛充栋,然《程传》能独步千古,而为易学必读经典者,非徒其书于元明清三代成为官学外,更重要的是《程传》具有两种优点,其一是平实明白、说理精到。盖能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四库馆臣推誉为「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四库提要》.卷三.叶二》)其二是因时立教切于世用。其书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而多淑世之言,故宋.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经义考》卷二十引)因此,九百年来,《程传》成为学者必读之书,亦为诠释易理,研究易学者相与讨论对话之基础。
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著书,惟见《程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其高足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经义考》卷二十引)不过,据程颐门人杨时《跋》云:「伊川先生着《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毘陵,乃始校定,去其重复,踰年而始完」(《经义考》卷二十引)吕祖谦亦《跋》云:「伊川先生遗言见于世者,独《易传》为成书,传摹浸舛,失其本真,学者病之。某旧所藏本出尹和靖先生家,标注皆和靖亲笔。近复得新安朱元晦所订,雠校精甚,遂合尹氏、朱氏书,与一、二同志手自参定,其同异两存之,以待知者。既又从小学家是正其文字,虽未敢谓无遗憾,视诸本亦或庶几焉。」
从上述诸论观之,《程传》由于在伊川生前,始终未曾刊行,以致其亡殁后,书颇散亡,幸赖门下诸弟子及朱熹、吕祖谦等人多所校定,使后学得以观其书。
《二程集》为二程著作之总集[2],其中包含六大部分:《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暨附录一卷、《河南程氏外书》十二卷、《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暨《遗文》一卷、《周易程氏传》四卷、《河南程氏经说》八卷、《河南程氏粹言》二卷。二程易说即分别散入在这六大部分。其中在《遗书》、《外书》、《粹言》者,主要以语录的方式呈现,在《文集》者则散见于杂着、书启、遗文中。除此之外,伊川易说以单独成篇或专书呈现者,其一集中于《经说》卷一<易说>,内容以解说<系辞>为主;其二即为《周易程氏传》四卷,分别包含<易传序>、<易序>、<上下篇义>、<周易上下经>几个部分。据清康熙时,朝鲜.宋时烈曾将《二程全书》分类编辑为《程书分类》[3]一书,其中将所收录二程易说,并为《易》类一卷,凡二八七则;(不含《程传》一书),惟据笔者自《二程集》所辑易说,则约有五百则,虽然上述统计,不全然为伊川先生语,其中尚杂有部分程颢(明道)之易说,惟就伊川部分言,已颇称繁富。虽然朱熹曾云:
 
程子高弟尹公尝谓:《易传》乃夫子自着,欲知道者,求于此足矣,不必旁观他书。盖语录或有他人所记,未必尽得先生意。(《文公易说》卷十九)
 
文中朱熹似以二程语录,多为他人所记,未必尽得二程之意,不过,吾人从中归纳伊川诸多易学思想,仍颇有可与《程传》推阐相发者,甚至可补其未备,诚不可等闲视之。
 
 
二、《二程集》易说主要内容
(一)记录《程传》撰作与传习
<系辞>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观伊川先生之《易传》亦可谓忧患之作,由于伊川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回避,致遭党祸,哲宗绍圣四年二月(一0九七年)诏毁伊川出身以来文字,放归田里,十一月丁丑,复诏伊川涪州编管,时年六十五。哲宗元符三年(一一00年)正月移峡州编管。四月获赦归洛复官。徽宗崇宁二年(一一0三年)又诏毁伊川文字禁绝讲学,并尽逐学徒。大观元年(一一0七年),时年七十五岁卒,洛人畏党籍,惟尹焞、张绎、范棫、孟厚四人助理葬事,一代大儒其晚年遭遇如此,诚天人同叹。
不过,《程传》成书以后,却始终未曾出书,其主要原因,正如伊川所云:「某于《易传》,杀曾下工夫。如学者见问,尽有可商量,书则未欲出之也。」[8]又云:「某于《易传》,今却已自成书,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书可出。……某于《易传》,后来所改者无几,不知如何?故且更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 [9]又云:「《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冀有少进尔。然亦不必直待身后,觉老耄则传矣。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也。」[10]从上述诸说中,可见《程传》从成书迄其寿终,历八年之久,祇因其用心审慎,冀有少进,故原期以三年修改后出书,后又期以十年,不意在第八年即因病辞世。以致《程传》亦几乎散乱亡佚。[11]
当然,《程传》未能出书,除伊川对《易传》一书始终审慎谨严,精益求精外;北宋末年之党争,导致哲宗、徽宗两朝曾诏毁伊川文字,禁绝讲学授徒, 甚至门弟子于伊川卒后,仍因畏惧党祸株连,竟不敢助理葬事,仅由尹焞等人料理之。无怪乎伊川生前穷约晦处、俭德避难,始终不愿出书以邀誉贾祸。
至于《程传》当日传习,正如伊川所言「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门人亦间或以《程传》请益,如《河南程氏外书》云:「门弟子请问《易传》事,虽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卷十二,页四四一),再如《外书》云:「和静(尹焞)尝以《易传序》请问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莫太泄露天机否?』」伊川曰:「如此分明说破,犹自人不解悟。」(卷十二,页四三一),另《外书》又云:「门弟子请益,有及《易》书者,方命小奴取书箧以出,身自发之,以示门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卷十二,页四三九)
由上述观之,伊川确曾以《易传》示门弟子,并与学子多所论《易》,惟其书始终未曾付梓,门弟子虽偶蒙赐阅,终不敢多阅,即如程门高足杨时,于伊川生前尚未能亲受旨训,待得其书时,却又已错乱重复,难以卒读。虽然《程传》于伊川生前未能广为流传,死后亦几遭散亡,然其说理精醇,切于时用,终能承先启后,成为宋以后学《易》者必读经典,盖其来有自矣。藉《二程集》诸易说,使吾人得以想见伊川《易传》当日撰作与传习光景,其学术价值,诚不可小觑。
 
 (二)说明读《易》之法
《二程集》多为语录之体,乃二程平日与师友门下讲学论道之纪录,其中论述易理者伙矣,其与门人论述读《易》之法,尤弥足珍贵,诚堪学《易》之津筏,《程传》一书虽偶或有之,惟其书旨在疏释各卦各爻,终不若《二程集》可以畅论读《易》之方,超然于卦爻之外。兹归纳其主要论说如下:
1、首重三家易学。
《程传》固为伊川生平之学之所在,然其书取资于前贤者不少,尤其《程传》上承王弼以来义理派易学传统,集义理易学之大成,而为义理易学经典名作,吾人除藉由《二程集》可探求其易学渊源外,亦可藉兹知读《易》之门径。如伊川与金堂谢君(湜)书云:
若欲治《易》,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余人易说,无取枉费功。(《文集》卷九.页六一三)
又《遗书》云:
《易》有百余家,难为徧观。如素未读,不晓文义,且须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理会得文义,且要熟读,然后却有用心处。(卷十九.页二四八)
由伊川独推三家易学,或许正如宋.陈振孙所云:「文义坦明、象数殆尽」之故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