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二程理学 >

北宋思想家和理学奠基人程颢

时间:2012-05-08 11:50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北宋思想家和理学奠基人程颢 

一、生平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嘉?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 历官?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
二、所属流派
    程颢早年受父程?之命,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世称“二程”。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 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三、主要思想简介
    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周敦颐让他寻找“孔颜乐处”,即追求一种摆脱世俗名利,一生求“道”的境界。他所追求的“道”就是儒家的“道”,认为“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粹语》)。程颐在追述其兄事迹时说:“先生(指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兴老祖宗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老、释者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这说明程颢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但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 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 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 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 产生弊端, 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二程认为, 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 因而是至善的。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 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 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 “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 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天理”盛则“人欲”灭, “人欲”盛则“天理”衰。 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 灭人欲”这一命题, 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容全盘否定。
    程颢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在程颢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程颢注重“涵养”,主张“以诚敬存之”。要实实在在以“义理养心”,既不能刻意追求,操之过急,又不能怠惰忘却,一切顺其自然。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颢提出了“定性”的理论。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四、主要著作
    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二程的著作还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
五、名言名句

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雨悠悠。
游月殿
月坡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题淮南寺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六、对中国社会及哲学界的影响等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二程开始, “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 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 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 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 “君臣父子, 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 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赐谥程颢为“纯公”, 程颐为“正公”。 理宗淳?元年(1241年), 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 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 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 程颐为“洛国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 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 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 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 兴起斯文。 本诸先哲, 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 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 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