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明道先生生于黄陂。
公元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癸酉,二岁。弟程颐生。
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三岁。
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四岁。
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五岁。
公元1037年,宋仁宗景祐四年丁丑,六岁。
公元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戊寅,七岁。
公元1039年,宋仁宗宝元二年己卯,八岁。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庚辰,九岁。
公元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辛巳,十岁。能赋诗。[1]
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壬午,十一岁。
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癸未,十二岁。居痒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户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于女。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甲申,十三岁。
公元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乙酉,十四岁。
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丙戌,十五岁。受学于周敦颐,概然有求道之志。[2]
公元1047年,宋仁宗庆历七年丁亥,十六岁。
公元1048年,宋仁宗庆历七年戊子,十七岁。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己丑,十八岁。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庚寅,十九岁。
公元1051年,宋仁宗皇祐三年辛卯,二十岁。
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二十一岁。母侯氏卒。
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巳,二十二岁。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甲午,二十三岁。
公元1055年,宋仁宗至和二年乙未,二十四岁。随父亲程珦到凤州。[3]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丙申,二十五岁。赴京师应举,在诸儒中享有盛誉。[4] 与吕希哲、张载等人讲论于相国寺。[5]河间刘立之来从先生。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二十六岁。三月,中进士。[6]“先生再见周子于合州”。[7]
公元1058年,宋仁宗嘉祐三年戊戌,二十七岁。调鄠县主簿。在鄠县期间作《定性书》。[8]
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己亥,二十八岁。仍主簿鄠县。
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二十九岁。主簿鄠县,游鄠山诸胜,作《游鄠县山诗十二首》。调江宁府上元县主簿。
公元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辛丑,三十岁。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三十一岁。摄上元令。
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癸卯,三十二岁。仍主簿上元。
公元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三十三岁。移泽州晋城令。过磁州省亲,邢恕以师礼来见。[9]
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乙巳,三十四岁。令晋城。
公元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三十五岁。令晋城。作《晋城县令题名记》。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三十六岁。晋城令任期满,改著作佐郎。是年,程父知汉州,二程兄弟侍行,旋归洛。[10]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三十七岁。子端慤卒,作《程邵公墓志》。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三十八岁。王安石执政,以先生为条例司属官。八月,以吕公著荐,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作《论王霸劄子》、《论十事劄子》等著名奏疏。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戍,三十九岁。上书论新法之害。改京西路提刑,又改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辛亥,四十岁。仍任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四十一岁。以亲老求监局,罢归洛阳。
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癸丑,四十二岁。居洛讲学。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四十三岁。得监西京洛河竹木务。王安石罢相,陈襄荐先生,神宗善之而不能用。
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四十四岁。仍居洛阳,监西京洛河竹木务。十月,出现慧星,“应诏论朝政极切”。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四十五岁。仍居洛阳,监西京洛河竹木务。
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丁巳,四十六岁。仍监西京洛河竹木务。五月,因河南府尹贾昌衡等举荐,迁太常丞。[11]七月,邵雍卒,明道作《邵尧夫先生墓志铭》。时张载罢太常礼院归,过洛时与二程兄弟论学,苏季明录为《洛阳论议》,载《遗书》卷十,内多论及时政。十一月,张载卒,先生作诗哭之。
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戊午,四十七岁。三月,赴蒲城祈雨,作《陪陆子履游白石、万固》与《下白石岭、先寄孔周翰郎中》两诗。是年冬,差知扶沟县。谢良佐来从学。[12]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己未,四十八岁。仍知扶沟县事。二月,召判武学,既而罢之。[13]设庠序,召游定夫职学事。[14]蓝田吕大临东见先生,记有《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收在《遗书》卷二,著名的《识仁篇》即载于其中。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庚申,四十九岁。仍知扶沟县事。九月,改官制,除奉议郎。冬,罢扶沟县。
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辛酉,五十岁。寓颖昌,韩持国维从先生游。[15]时李端伯从学于二程,并记录有二程与韩维的问答语,即《遗书》卷首《端伯传师说》。[16]杨时以师礼来见,游定夫、谢良佐等随从学之。[17]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戍,五十一岁。居洛讲学。杨时寄书问《春秋》,明道答之。[18]是年冬,刘质夫绚以师礼来见,记有《戍冬见伯淳先生洛中所闻》,载《遗书》卷十二。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癸亥,五十二岁。八月,刘质夫再见明道于洛阳,记《亥八月见先生于洛所闻》,载《遗书》卷十三。“以亲老求近乡监局,得监汝州酒税。”(《明道行状》)[19]九月,刘绚、朱光庭先生到汝州。[20]刘绚录《亥九月过汝所闻》,载《遗书》卷十四。十一月,先生遣外甥张敷往祭富弼,作《祭富韩公文》(载《文集》卷三)。同年,杨时再寄书与论《春秋》。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五十三岁。仍监汝州酒税。夫人彭氏卒。
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五十四岁。二月,女孝女卒。三月,神宗崩,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明道改承议郎。六月,朝庭召明道为宗正寺丞,未行,于六月十五日以疾卒。十月,其弟伊川将明道葬于伊川先茔,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
注释:
1、《明道行状》载:“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十岁能为诗赋”。
2、《明道行状》称:“先生为学,自十五六岁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概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几十年,乃返诸六经而后得之”。张伯行《周濂溪年谱》载:“庆历六年,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珦,假倅南安,视先生气貌非常人,与语,果知道者,因与为友,令二子师事之。……二子即明道伊川也。”杨希闵认为明道见周敦颐为庆历七年事,见《宋程纯公年谱》。
3、诸星杓:《程子年谱》:“先生侍太中至凤州”。
4、刘立之说:“踰冠,应书京师,声望蔼然,老儒宿学,皆自以为不及,莫不造门愿交”。(《门人朋友叙述并序》,《遗书》附录)
5、《伊洛渊源录》卷七载:“(吕希哲)尝言往与二程诸公游,一日会相国寺,论事详尽。伯淳忽叹曰:‘不知此地至古至今,更曾有人来此地说此话邪。’”《二程遗书》卷二上载:“伯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曾讲论终日,而曰:‘不知旧日曾有甚人于此处讲此事。’”此两段文字记载略同,管道中疑此二事恐为一事,见《二程研究》,第227页,近乎是。
6、《明道文集》卷三《游鄠县山诗序》:“嘉祐二年,始应举得官”。
7、诸星杓:《程子年谱·明道先生》。
8、此书可能是嘉祐三年或嘉祐四年作,现在无法证实。
9、诸星杓称,先生于治平元年罢上元,过磁州省亲,二年始赴任晋城。(《程子年谱》)杨希闵谓于治平三年令晋城。(《程纯公年谱》)
10、参见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39页。
11、《继资治通鉴》卷七二:“五月,庚戌,朔,监西京抽税竹木务、太子中允程颢改太常丞,以知河南府贾昌衡等言颢通古今,行谊修洁,改官八年,未尝磨勘故也”。
12、《外书》卷十二:“谢显道习举业,已知名,往扶沟见明道先生受学,志甚笃”。
13、《续通鉴纲目》载:“颢自知扶沟县召判武学,命下数日,李定、何正臣劾其学术迂阔,趋向僻异且新法之初,首为异论,复罢之”。《明道行状》所记略同。
14、管道中:《明道年谱》,载《二程研究》第261页。卢连章以游定夫职学事为元丰元年。《二程学谱》,第21页。
15、韩维《明道先生墓志铭》:“先生之罢扶沟,贫无以家,至颖川而寓止焉。大夫(指明道父)以清德退居,弟颐乐道不仕。先生与正叔,朝夕就养无违志。闺门之内,雍肃如礼。家无儋石之储,而愉愉也。予方守颖川,遂得从先生游。”转引自管道中:《二程研究》,第263页。
16、诸星杓:《程子年谱·明道先生》卷四。
17、《程氏外书》卷十二《龟山语录》载:“明道在颖昌,先生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颖昌从学。明道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得容易。’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先是,建安林志宁,出入潞公门下求教。潞公云:‘某此中无相益。有二程先生者,可往从之。’因使人送明道处。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先生谓不可不一见也,于是同行。时谢显道亦在。”
18、见毛念恃《龟山年谱》,但明道答书不见于现存的《二程集》中。
19、李希闵以明道监汝州酒税为元丰五年事。(《宋程纯公年谱》)然元丰五年冬,明道尚在洛阳讲学,据此应可认为明道赴汝州时应是元丰六年。
20、《外书》卷十二:“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