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二程理学 >

二程理学师徒——吕大钧

时间:2011-03-13 07:09 来源:网络 作者:转帖

二程理学师徒——吕大钧(1029-1080)

吕大钧(1029-1080),字和叔,吕大忠二弟,陕西兰田县人,吕大钧出身在一个宦官和书香门之家,他从小就胆识过人,文才兼备。北宋嘉佑二年(1059年)中进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肃天水)司里参军,后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监折博务、三原知县、后供(今福建福州)知县等职。当被荐知泾阳时,父吕赍病逝,他赶回奔丧。三年丧期满后,吕大钧自以为学识尚浅,于是他边辞官回到蓝田,开始传授张载学说,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经过吕大钧多年努力,“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后来许多大臣都推举吕大钧为王宫教宫,吕大钧不负重望,特写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论》献上,文中描绘了建立“外无异人,旁无四邻,无寇贼可御,无闾里可亲”的共和大家庭的构思。被即任以凤翔寻监船务官和制改宣议郎等职。元丰年间(1078-1080),时值宋朝用兵西夏,吕大钧是富廷(今陕西富县至延安一带)转运司副使。一次,种谔率兵己出塞外,可军需还没有接上,转运使李稷恐受军法,打算回安定(今陕北王家堡一带)取粮草,就派吕大钧向种谔请示,种谔得知后,怒道:“吾受命将兵,安知粮道,万一不继,召稷来,与一剑耳。”吕大钧替李稷求情,种谔听了吕大钧的解释,表示解释,表示理解,但嘴上却说:“君欲以此报稷,先稷受祸矣!”吕大钧不禁不怒,反讥笑说:“你以为这些话就能吓倒我吗?我奉命前来向你请示,你把我杀了,我毫无怨言,惟恐你会因此而受过。”种谔见吕大钧刚直不阿,只好同意吕大钧的意见,这才允许李稷免受处置。时间不长,吕大钧在任上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吕大钧一生为朴实厚道。他和张载为同科进士,得知张载学识渊博,便第一个拜张载为师,随之带动关中学者趋向张载求学,一时横渠闻名于世,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就是远落在后,很少有人能将张载所授的融会贯通,唯有吕大钧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爱“礼教,以先生法度为准绳,并能将所学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吕赍的丧事,吕大钧等活动中。坚决抛弃陈规陋习。吕大钧还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吕氏乡约》、《乡义》等。《乡约》主要提出 “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章。经过推行,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扭转了汉魏以来佛学盛行,造成儒家礼教衰败的混乱局面,起了决定性积极作用。张载高兴地说:“秦俗之好化,和叔有力”。程颐也称:“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朱熹称《吕氏乡约》“今为令申”。

吕大钧死后,范育给他写了墓志铭,称吕大钧“是诚德君子”,说吕大钧一生性格醇厚正直,刚强勇敢,言行一致。能以孔子求学必有远大理想来激励自己,以孟子积德行善为榜样,以颜子克求仁义来自勉,力图由诚学的精神达到明白事理,且为此目标奋斗不止。他不因别人都停止不前而陷入困惑之中,也不因为少数人的看法而顺从。他不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观点,而为能够“继承孔孟之绝学,阐物儒家礼治”这个宗旨而奋斗不息,力求使自己成为鸿儒。连吕大钧之妻种氏也效仿他为其父办理丧事的作法,不用乡风野俗,而是严格依照儒家礼制将其安葬。其子吕义山也深得父传,后来也成了大学者。

吕大钧主要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张世敏)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