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程颐
兄弟成为这一时期儒家的杰出代表。
程颢字伯纯,程颐字正叔,祖籍黄陂县(今属湖北)。程颢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程颐生于明道二年。童年时,多随父辗转迁徙。其父通判南安军事时,周敦颐为南安军(今江西大庚县)司理参军,两人成为好友,二程兄弟时方十五六岁,便师从周敦颐学道。
程颢一生多从事政治活动。他在宋仁宗嘉二年(1057年)中进士,次年任京兆府户县(今属陕西)主簿。他先后担任过上元县(今属江苏)主簿、泽州晋城(今属山西)等地方官吏。宋神宗熙宁二年(1096年)二月,王安石任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程颢为其属官。同年八月,因为御史中丞吕公着的推荐,程颢担任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任京官,参与议论时政。他上疏十余章,反对王安石变法。次年改鉴书镇宁军节度判官。翌年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他亲自率兵众抢险。
熙宁五年(1072年)以后,程颢先后做过监西宁竹木务、知扶沟县事、监汝州酒税等职,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学术和教育。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逝世,宣仁皇后临朝听政,司马光回京任门下侍郎,召程颢为宗正寺丞,程颢还未动身就患病而死。时年53岁。
程颐的时间则大多投入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中。他24岁时游太学,被太学的主持人胡瑗发现,担任学职。权臣吕公着的儿子吕希哲首先拜程颐为师,以后师从游学者与日俱增。在往后的30年中,程颐除在开封外还到汉州、许州、洛阳、关中等地讲学,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张载切磋学术,又接纳游定夫、吕大临、周纯明等众多学生,成为一时之盛。
程颐50多岁时,由于司马光和吕公着的推荐,历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和崇政殿说书等职。由于与苏轼等人不和,在元二年(1087年)八月离开京城开封,回到西京洛阳,继续教书着说,收了杨时、游酢等弟子。
绍圣四年(1097年)春,朋党议论再起,程颐被黜放。同年底送涪州(今重庆涪陵)编管。宋徽宗登极后被赦免,回到洛阳。在流放的十多年中,他完成了《伊川易传》,接纳罗从彦为弟子,讲授《易》学。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他任通直郎权西京国子监,张绎、孟厚等人又以师礼相见。崇宁二年(1103年)范致虚奏称“程某以邪说行,惑乱众听”,“着书非毁圣朝”,朝廷下令“追毁出自以来文字,其所着书,令监司觉察”。程颐由是心灰意冷,退居洛阳龙门以南把楼山下(今嵩县程村)。3年后,程颐复职作为宣义郎。大观元年(1107年)病逝。
程颢、程颐兄弟长期遭受排挤和贬放,直到南宋后期,二程的社会地位才开始提高。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仁宗皇怯邺年(1313年)在国子监建崇文阁,又以程颐为洛国公。仁宗皇怯邺年(1313年)在国子监建崇文阁,又以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庭”。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春秋用猪、羊祭祀,翰林院撰祭文,有司拨门子四人常用看守,并颁祭文。又诏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元年(1662年),诏令二程后裔流寓他方者,除正额外,概行豁免杂派差徭。九年,以二程嫡孙程宗昌、程延祀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四十一年,朝廷决定每年给祭银四十两,支给门子二名。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派使臣御祭二程,祭文称“道光丰石,功着遗经”,“学本诚明,性方成大”,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先后拨给祭田60顷90亩,让程颐的二十五代孙五经博士程奉箴随驾到曲阜祭祀孔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游洛阳龙门,特派礼亲王访谒两程祠,并赐予“伊洛渊源”和“希颜孟”两块匾额。二程理学倡导封建礼教,强调伦理政治,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近千年中,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对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二程的杰出贡献,其故乡伊洛地区程姓就将二人以前的世系称为上世系,而将二人作为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区程姓逐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