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1032~1085教育家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 人。曾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称他们的学术为“洛学”;后为朱熹所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嘉?进士。先后任?县、上元县主簿,后迁晋城县令。熙宁初,升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变法异论,出任佥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等职。他政绩颇著。晚年退居洛阳,专事讲学、授徒达十余年。学宗濂学。认为天只是以生生为道;又说“天者,理也”,体现于人伦,即父子君臣,“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遗书》卷五)。继承张载提出的二重人性论,即“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现实中的人性,都是气质之性,“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遗书》卷一),即不是本源之善性。“天命之性”本自“完足”,但因人自生以后,或有气质之偏,或受不良环境影响,遂形成某种坏的习性。然此亦是性,正如源头之清水和下游之浊水都是水一样,“性即气,气即性”。故“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通过后天的为学修养功夫,以变化气质之性,恢复本源之善性。目的在成为圣人。方法上注重内在涵养,既反对放心而逐物,要求学者“求放心”;亦反对“自私用智”,把持太紧。主张“勿忘”、“勿助长”,以“诚敬存之”,涵泳于义理之间,达到“浑然与物同体”、“内外两忘”的“仁”的境界;做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消除人物、人我的界线。在读书方法上,强调“玩味”、“体贴”。自述“天理”便是他“自家体贴出来”。反对“穷高极远”,主张“切问而近思”,“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遗书》卷二),因为“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遗书》卷十五)。倡“传心” 说,以为“先圣后圣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圣人之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为陆王心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平日待人和气,弟子每有“如坐春风”之感。其著作和言论,收入后人所编《二程全书》,今有中华书局标点本《二程集》行世。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