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诸子百家 >

中国孝文化的现代理念

时间:2012-03-24 10:18 来源:未知 作者:刘凤仪

 
                                        ——孝顺观、代际和谐及奉养方式
作者:刘凤仪


    我国的孝文化,属伦理学、道德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我国的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是通过民族形式发生和发展的,它在历史上对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应对步入老龄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响应世界老龄大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国富民强、幸福安康的现代老龄国家。

    孝顺观的时代基因

    孝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形成的,是中国社会在家族中子女对待父母的行为道德的文化现象。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许多论说,不断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化。春秋时代的孔丘,在道德哲学方面,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礼治”;战国的墨翟提出“兼爱”的主张;孟柯在这方面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是主观唯心的思想体系;荀况则批判了孔孟唯心守旧思想,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由坏变好是教育的结果。这些古代思想家的理论是非抛开不讲,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产生在封建的农业经济社会的思想家,在伦理学的论争中,发展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孝文化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各个时代中发展,也正是各个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反映。因此说,各个时代孝文化的社会现象,都带着各个时代的基因,逐步形成和发展到今天的孝文化。

    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今天,现代人对“孝顺”的认识如何呢?我在周围的人群中,以“何谓孝”为题,作了个调查,结果发现有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

    其一是“奉养说”。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否赡养和侍奉父母,是区分孝与不孝的标准,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也有的认为,老人不缺钱,只有侍奉好就可以了。

    其二是“顺从说”。老年人们认为,“孝”就是对老人的尊敬,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孝顺”、“孝顺”,顺就是孝。也有的人认为,父母是家庭的权威,说了算的人,服从父母是子女孝顺的表现。

    其三是“哄逗说”。一些中年人说,老年人就是“老小孩”,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

    其四是“真爱说”。这是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姑娘们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的高度融洽,很有点浪漫劲。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城市老年人多数有养老金待遇,生活上不成问题,渴望精神上的慰藉,所以,人们对“孝”的认识,也有些变化,淡化了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在感情上的意义得到了强化。但是,乡村有所不同,仍然要靠子女劳动奉养老人。

    通过调查,我认为“孝”应该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并把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和应尽的社会义务。“孝”的概念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规范子女在家族中,对待父母的行为道德,单一用“孝顺”或者“奉养”等作为区别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不对的。这种道德规范,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敬老、养老的观念和方式,使孝文化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代际关系的互动与和谐

    孝文化中的代际关系,指的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只是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问题。它与社会上谈的代沟不同,那种代沟是对行为方式、时尚观念、人生价值而言,是个性人群对年龄心态、时尚感触的不同。

    在代际间的活动中,子女尽孝的日常方式,应该是自然的、平常的,真心实意的。子女与父母住同一个城市的,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不住同一地方的,经常打电话、写信、寄照片,多进行情况、感情、意见的交流。父母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要庆贺纪念;逢年过节要探望问安;冷热换季要询问温暖和叮嘱防病。老年人虽然不缺衣少食,适当时机给老人买点日常用品,他们会很欣慰,还可能在老友中宣扬子女的孝心,更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报纸一则报道说,有的年轻人雇请家政嫂帮助父母做家务,也是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对没有经济能力的父母,子女应该全力赡养,尽到奉养老人的责任。

    子女对父母孝心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父母不能单方面的要求子女孝敬,也应该很好地理解子女、关爱子女、帮助子女。双方要在情感上和行为上达到良好的互动与和谐。在相处中如何做到既能互动,又能和谐,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讲原则。父母不能无原则地要求子女,子女也不能无原则地顺从父母,孝道首先是人道,都应该遵循做人做事的准则,不做违法缺德的事。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中,不能离开政治责任、敬业精神;不能离开道德准则,更不能离开法纪规章,尽孝不能无原则地顺从,对子女也不能无原则地支持和袒护。要以身作则,又要正确地要求对方。《潇湘日报》日前报道,有三姐妹联合招夫,条件是能帮助父亲还债七万元。这种自辱人格的尽孝,是不可取的。

    二是要平等。在实际生活中,在态度、人格、利益、权利等方面,都应该平等相处。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多数情况是不能平等待人、平等相处。传统孝顺观中,父母是家庭的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的观念作法,应当破除。遇到问题时,应平等协商,产生共识,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子女有不同意见,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不要生顶硬撞不给父母情面。父母也应有愿意听取子女意见的态度,双方都能保持或调整好心态去对待问题,家庭自然和睦。

    三是能宽容。子女与父母不是一代人,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差异,有时会出现一些磨擦和矛盾。当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多年形成的思想观念,加上少了养育儿孙的天伦之乐,而产生的寂寞、空虚、孤独感;父母也要理解子女工作劳累、孩子费心的辛苦和无奈。不是原则问题,双方都不要计较,作子女的让让步,有时用“阴奉阳违“的办法,也能化解矛盾。作父母的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意见,更不要过多的责怪和压服子女。子女与父母能做到相互理解、宽容和体谅,做到心平气顺,就能较好地维系和谐相处的关系。

    孝文化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与孝文化有直接关系的,有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老年人口增加的变化。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特别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两个青年奉养四位老人,抚育一个孩子的状况,越来越多,子女侍奉父母已力不从心。还有种情况,就是“丁克”家庭的增加,据一份调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消费先导城市,在女性15岁至59岁居民中,有20%的人赞成“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的观点,这将更会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

    其次是户型缩小的变化。过去的三世、四世同堂少了,特别是城市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子女和父母都希望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分开住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家庭瓦解,小家庭成了新潮。重庆一份调查说,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想单独生活。

    再其次以上两方面的变化,使得奉养老年人的方式也有了变化。子女不能亲自侍奉父母,居家养老有了困难,把老人“托”给谁的问题提了出来。于是,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应运而生。社会服务机构扩大,服务项目增加。敬老院、托老院、老年公寓相应建立,逐步改变着子女奉养老人和父母养老的方式。

    最后又由于奉养方式的变化,自然会影响父母的养老观念。去年国际老龄协会,提出21世纪全球养老新观念是: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向发展;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从追求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化;从安身立命之本向情感心理依托转变。这些内容与我们国家老年人的观念转变相差不多。城市里多数子女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希望他们去社区服务站活动,居住老年公寓,参与学习或工作,奉献社会,过愉快幸福的晚年生活。但有少数子女怕承担“不孝”的名声,有心理障碍,不愿意父母离家去社会养老。

    正因为以上四个方面的变化,使这个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伦理道德问题,冲击了传统“孝文化”的观念和模式,从家庭或家族中,步入了社会,成了社会性的问题。这大概是中华民族孝文化,在有史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大变化时期了。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