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诸子百家 >

遵循以人为本规律提升人的现代素质

时间:2012-03-02 10:07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遵循以人为本规律提升人的现代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是人自身得到不断改造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做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人民大众,为了谋得完全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同时达到现代社会由于本身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趋向着的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既包含着人对环境的改造,也包括人对自身的改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有的甚至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是在加快我国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升人的素质,建构人文精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第一,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并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观念愈益碰撞的今天,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资源和基础动力。我国是后发展国家,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竞争力,尤其要把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的投入,提升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否则,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地发展,更不会有持久的后劲。我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在现实国情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和文化生长,否则,急功近利、重利轻义,各种低层次的经济活动以及各类小生产意识的自发冲击,必然造成相当程度的文化失落,甚至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素质的衰退。显然,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加大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文化投入,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发展科技,包括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现代文化素质。

    第二,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它很容易导致金钱物拜教、淡化人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甚至有可能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这就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人们从事的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各种利益实体和商品生产经营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在遵循价值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权益,而绝不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损害社会利益和人的价值。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文化、教育、科学等非生产社会系统,更不能把追求经济利益当成发展动力和价值目标,而应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提供积极的公共服务,并且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判断一切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优劣、成绩大小的根本标准。

    第三,注重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仍然是小生产心理积淀极为深厚的社会。由小生产社会心理长久积淀而成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广泛也是最严重的人文政治障碍。我国现阶段的小生产意识残余,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小农经济意识,一种是小商品经济意识。不论是小农经济意识还是小商品经济意识,由它们赖以生长和依托的生产方式决定,他们既是愚昧文化的社会基础,又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由它们外化的政治行为,都构成对社会和谐的逆反甚至破坏。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这是“官本位”的深厚社会基础。小商品生产者政治要求的中心内容则是对私有利益的维护,由此小商品生产者自发的平等、自由要求很容易脱离社会整体利益,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最终构成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破坏。这两种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便会滋生特有的社会问题。一是为各种打着科学招牌的封建愚昧文化肆意泛滥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二是为政治权力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的社会条件。这两大严重社会问题警示我们,在广泛的社会层面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锻炼社会成员的民主能力,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

    第四,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营造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生长机制。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能否把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是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于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力量,深层面地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现社会环境素质与人文精神素质同步增长,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社会环境包括诸多方面,制度、体制及其运作机制是其中的根本方面。营造有利于人文精神生长的社会环境,必须着重建立和完善人文精神生长机制。包括:文化生长机制,建立有利于发展科学教育、提高社会文化内涵的各项建设机制;道德关怀机制,把社会成员置于制度化的道德氛围之中;精神褒扬机制,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张扬正气,鞭挞腐朽;社会沟通机制,通过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情绪,增强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行为法治机制,把人文精神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依靠法治的力量张扬道德、促进正义。营造人文精神生长机制的过程,既是人改造社会环境的实践过程,又是人依托社会环境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境界。

(编辑:莫凡)
 
文汇报网络版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