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洛蜀党争
元佑元年九月一号,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司马光去世后,苏轼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尤其是和道学家程颐格格不入,俩人的门生故吏也紧随其后。于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就形成了洛党和蜀党两大派系。这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了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那么,这场“洛蜀党争”究竟是什么原因而起的呢?苏轼的引退是否和这件事情有关系呢?
元佑元年九月一号,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而这一天正是皇帝率领百官到首都的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神灵,同时安放神宗灵位的仪式,这在古代叫做吉礼。仪式一共进行了六天,仪式结束之后文武百官赶紧更换衣服赶往司马光家中参加吊唁仪式。主持司马光葬礼的就是程颐,程颐引用论语中的“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思就是,你在一天内参见了葬礼等悲伤的活动就不能再参加一些喜庆的活动,这在礼节上说不过去。但程颐的这番话马上引起了文武百官的争论,对这句话进行考究,孔子说参加了悲伤的活动不能参加喜庆
的活动,但并没说参加了喜庆的活动就不能参加悲伤的活动。程颐据理力争,苏轼内心泛起反感,忍不住说了一句“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意思是这是从烂泥坑里爬出来的叔孙通所制定的礼仪。叔孙通是秦汉时候的一个儒生,刘邦打败项羽得了天下以后做了皇帝,需要有人为他制礼作乐,也就是定规矩,叔孙通为他定了一整套朝廷上上下下的规矩,所以叔孙通是汉朝的一个大儒。鏖糟陂是开封府郊区的一个沼泽地、烂泥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好像是从郊区的烂泥坑里爬出来的叔孙通制定的规矩,换句话说就是你是个村学究,你是个假学者。当时的气氛下,全场哄堂大笑。程颐还是皇帝的老师,有头脸的人物,苏轼的这句话让程颐无法下台。
苏轼的这番话,表面上来看似乎只是同事之间的口角之争,无关国家大体,最多不过反映了苏轼、程颐两个人之间的思想、志趣和性格上的歧异,但是就是这一句话,开启了“洛蜀党争”的前兆,从此这场战争就没完没了。面对这场口角之争,我们不禁要问,苏轼的一句取笑之语,为什么就会引起洛蜀两派激烈的党争呢?他们争来争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事情发展到现在,苏轼慢慢地察觉到,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分歧由原来的政见不同,开始走向政治权力的斗争,苏轼在这场争论中不但感觉到深深地疲倦,同时他也嗅到了一丝恐惧的气味。曾经遭受过囹圄之苦的苏轼这时感觉到在朝中为官真是太难了,他再也不愿意在这场口水大战中重蹈覆辙,所以他连上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在宋哲宗的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
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市的市长。杭州西湖是苏轼向往的地方,苏轼在这里曾经留下过美丽的诗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么,苏轼再次重返西湖,西湖是否依然美丽呢?我们今天徜徉在西子湖畔,那美丽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是出自于谁的杰作呢?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