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训斋语》说:“从来不如意的事情,让不读书的人看来,好像只有我才遭受,非常痛苦难当。其实古人不如意的事,还有比现在人痛苦难当百倍的。例如东坡先生,遭受谗言,被贬谪流放到潮州、惠州之间,赤脚渡水,靠近牛棚居住,又是什么样的遭遇?又如白居易没有后代,陆游忍饥挨饿,他们都是古来的名人,而遭遇全是这样。试着平心静气去分析,则世间的不如意事情,可以一下子消释了。象这些不读书的人,只看到我的遭遇很苦,从而一天天地积累怨恨,愤怒慢慢引发,痛苦更加厉害。所以读书可以增长行道之心,是人生修养必作的头等大事。”
邻里之间,信奉世俗的说法,不过说“不可助长这种风气”,不过说“以后将更加严重”。大概说我对别人忍让,别人会更加欺负我。甚至有些做父母家长的告诫孩子不要过多地谦让,这就大大不对了。世人谁没有天理良心、是非和公道?从天道上说,有“谦受益,满招损”的说法,有“吃亏即沾光,谦让即得福”的道理。自古只听说容忍与谦让可以消除无穷的灾祸和悔恨,没有听说过容忍与谦让反而酿成无穷祸患的。”
(这既是省事的门路,也是惹事的门路。一句话可以引起无数的争端,不知道公道就在人的心中。他人强横,我退让几步,肯定我要得好名。何必把愤怒郁结在心里呢?)
袁了凡说:“如果一个人的过失在于好发怒,就一定要考虑道:‘他人有做不到的,理应谅解。纵有些不合情理,对我有什么影响呢?他的作为有不得当的地方,都是因为我的德行未到家,不能感化他所致。’我都用来自我反省,那么一切诋毁和诽谤,都是对我的磨砺和促成,我将很高兴的接受这些馈赠,有什么好生气的呢?又听说他人诋毁我不生气,即使是谗言满天,也象是空中烧火,时间长了自然熄灭;听到诽谤先大怒,虽然极力辩解,也如春蚕吐丝,自己缠绕自己罢了.发怒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很大的危害.”
于铁樵说: “一个人大怒刚开始发作时,认为不这样就不痛快.等到事情过去了,我的气也消了,自己开始后悔,人家必然怨恨,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呢?”又说:“无论人是什么身份,道理谁是谁非,只要别人心中无事,自己心中无愧,这里面的好处就太大了.”
从前有一人颂扬佛有福德像,别人问道:“从哪里能看出来呢?”回答道:“打也不发怒,骂也不生气,不是大福德像吗?”现在人不知道这叫福德像,反而自己以它为耻,说是"受辱",别人看不起,说是"软弱".这是嗔怪之心一天天增长。不明白怎样欺负在他,接受不接受在我。听到奉承的话就高兴,这叫受不得阿谀;听到诋毁的话就愤怒,这叫受不了侮辱。心里不接受,听到又何妨?像烈火烧天,清风吹地。人在被别人打骂时,应该口中念叨:“这是来成就我的福德像的啊,我深感荣幸。”
刘念台说:“在争竞忿怒中最难忍受,如果能忍受过去,好处会很大;忍受不过去,就会有祸患。就是说一种惭愧不能忍受,会带来终生的惭愧。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会平息心中怒火。”
《善要脉注》说:“孟子一天三次反省自己,是何等的包容和忍让?所以劝别人忍让,不是让别人吃亏做苦恼之人,正是叫人占便宜。一般的欺负来时,心有不甘,相争和打官司从此开始,家庭和钱财从此破败。如果愤怒争斗到极点,连性命也保不住。如果能够自我反省,则怒火渐渐消失,那么性命不必担心,争斗可以免除,钱财可以保全,岂不是大便宜、大作用、大学问么?而见识短浅的人,反以为是力量弱小、没有才能,所以争斗不过别人,岂不是太错误了吗?昔日的贤士说:‘冲撞我的人,只要忍耐一时,就会到顺境中,心胸开阔的境界了。’所以杜甫有诗道‘忍过事堪喜’,这也是忍字中的妙方。”
《愿体集》说:“能容忍几个小人,忍耐几桩不如意的事,过后很能感觉到心胸开阔,脸有神采。正象人吃橄榄,当时有些酸涩,过后满口清爽。”
陆桴亭说:“有人问:‘我们这些人克制自己,别人却对我们一直侵犯而不停止,怎么办?’回答是:‘天下讲理的事不可让给别人做,天下不讲理的事情何妨让给别人去做呢?’”
(以上是分析道理)
《周书/无逸》:有时有人告诉我说:“怨你骂你,那么小心忍让,反省自己,德行就会发展。”我会说:“朕的错误确实存在,不过不敢隐藏愤怒。”注解:皇帝自己敬重德行,只是自省,不怨恨别人。承认错误就是一种诚实的美德,不仅容忍,而且不敢隐藏愤怒。
唐一庵曾经对弟子说:“人们都知道颜子的不计较其他人难做到,不知道一个犯字也学不来。”弟子问:“这怎么回事?”先生回答道:“颜子在修持自己和对待别人方面,决不得罪他人。所以有什么罪名加在他身上,才能说是冒犯。象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名加在身上,必然是自己惹的祸,怎能算是冒犯呢?我们在未曾学不计较之前,应先学学这个犯字。”
高景逸说:“发现过错是为求福,自我反省是为免祸。不是说在遭遇欺压时,暂时承认自己的不是。其实人不是圣人,怎么会没有过错?倘若肯去反思,事理自然明白。这样,我的考虑更周密,处理事情更正确。有一番经历,就得到一番好处。省了多少气力?长了多少见识?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在于光看到别人的不是。”
魏叔子说:“人在遭遇外来侮辱时,愤怒如火;猛然间想到自己的的作为,也有不是的地方,于是愤怒与烦躁,一下子就消失了。才知道自反二字,真是省事养气、讨便宜、求快乐的最好路径。切莫把它当作道家虚假之言看待。”
唐翼修说:“圣贤之人没有别的长处,只是看到自己的过错多些,所以用心改过向善就成了圣贤;凶恶之人的短处在于,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所以时刻怨天尤人就成为凶恶之人了。”
俗话说:“世人都说人心难测,不知道自己的心理更难揣测;世人都说别人的心不平,不知道自己的心更不平。如果不仔细观察,怎么能知道呢?”
李亦人说:“一味去找别人的不是,那么兄弟、朋友、妻子,以及书童奴仆,到处可恶。所以遇到事情先反省自己,真算得是一贴清凉散啊!”
胡汲仲说:“人最可贵的就是自我反省。如能反思,则前后左右,方能灵活应付。省去了许多的抱怨。”
《唐荆川与弟书》说:“平常只看到别人的过错,不去看自己的过错,这是做学问的人最大的毛病,也是公众的毛病。以后读书做人,如能自我反省,则各种好处都会得到。”
薛文清说:“圣贤们以忠厚待人,应当象研究学问一样。分明是别人不能容他,却说自己修养不够,不能以高尚风格感动别人。他们的忠厚就象这样。”
陈文恭说:“自我检讨,平心静气,来求得一个极其正确没有错误的境地。诋毁在这里,消灾也在这里。谦虚公道而又用宽恕之心谅解别人,常想自己的不是多,别人的短处少,自然就少了许多麻烦。什么事情不管对大家的益处有多少,先坚持一个自以为是的意见,赞成自己的就喜欢他,反对自己的就憎恶他,这就叫刚愎自用、自满招祸。这不但对公事没什么好处,对自己也带来许多的损害。总之天下人能自我反省难,能自知更难,能做到自知、自我反省、且甘愿委屈自己是难上加难。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把天下人的意见都一概否定,很难让人信服。何况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未必这意见就完全正确。”
(以上是自我反省)
薛文清说:“羞辱之事,最难让人忍受。自古的英雄豪杰,多数因此失败。我的看法是,当遇到羞辱时,要看是谁在羞辱你。如果说是小人,道理在我这儿,又何必发怒;如果说是君子羞辱你,那么道理在他那儿,更不该发怒。不去审察羞辱从哪里来,只是一味地发怒,这就是为什么相仇恨而互相残害了。”
陆文定说:“如果有人侵犯了你的话,要估计他的修养怎样。修养比你高,那我就顺从地接受,等他慢慢明白过来;修养和你差不多,大的同他讲道理,小者就原谅他;修养不如你的,就以不值得计较作罢。”
魏叔子说:“有争强好胜的人,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时,如是比自己强的人,就说:‘地势上不如我,是我在故意让他。现在他欺负我,我容忍他,这是表示懦弱,怎么能不相争呢?’碰到平辈,就说:‘你和我是一样的人,这不是故意欺压我么?怎么能不争竟呢?’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说:‘你啥事能不如我,还敢欺负我,何况其他人呢?怎么能不相争呀?’然而一辈子和别人争闲气,就不可能有退让安静的时候。”
罗近溪每次看到别人的过错,就要提“怪不得”三字。说:“我们读书人经常在好的环境中居住,和有修养的人相交,还不免会犯些错误;这些人或者住的环境不好,或者交往的人不善,或没有遇到好人,或没有听到良言,犯些过错怎么能怪得他?”用“怪不得”三字对待他人,为人忠厚竟到这种地步。
吴康斋说:“在责怪他人时,要慢慢考虑,是责怪时没有想到宽恕的原因。要责怪他人,先想我能做到这种地步吗?如果能做到,再想我是学习圣贤才能如此,不能说让这此没有修养或修养不深的人也一下子做到我这样。何况用大道理批评人,我也未必能按道理的要求完全做到。从这点看来,平生中责怪他人,其中的失误一定很多。”
《迪吉选言》说:“宽恕别人有六个方面:或者见闻短浅,或者传言不真,或者他的能力差做不到,或者他心有苦衷说不出,或者他忘记疏忽了,或者他另有心事。先从这六个方面宽恕,如果还不听从命令,或屡教不改,再去责怪他不晚。所以君子是先教导别人,然后批评别人;先体谅别人,然后怪罪别人。”
《愿体集》说:“只有上了年纪而没有德行和一无所有什么也不顾惜的人,最不能和他计较。”
《气戒》说:“粗野的人气质愚昧,对于礼义廉耻一概不知。就算亲生父亲和自己的兄长还要相争,何况其他人呢?和这种人计较,只有白白吃亏,一点好处也没有。”
(以上是说审察羞辱你的人)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