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的交往逻辑 工具理性的弊害:话语重塑的理论根源 话语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的一种符号表现及精神反映。现实中人们都知道“话”不能随便说,但站在说话者立场,话还会随便说。根源在于话语被纯粹当作个人主宰的工具,而不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意、促进和谐的物质媒介。话语的工具化产生了工具理性的弊害。 首先,语意表达不清造成误解。在社会交往中,工具化话语的叙述方式往往固守一个“特色”,形成一个模式,即使出现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等现象,个人并没有觉得不妥,甚至也没在意去解释作补救,从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解。维特根斯坦曾认为,哲学问题产生于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误解,反推之,正是说话者不考虑话语语意存在不同理解,而以其话语表意方式加给他人,才造成了误解。这种误解与个人坚持工具化叙述方式有很大关系,导致交谈不畅、交流受阻、交往破裂等矛盾,影响人际关系和谐。 其次,词语运用不当造成失范。交往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范畴。交往最初从话语(手势是身体话语的一种)开始。话语经由人的发音、措词或姿势,产生回应与感受,建立信息交往,互相传情表意,达成交往目的。但工具化的措词方式,不注意受众情感的兴奋区间、认识层次与接受方式,使用口头禅、黑话、丑话、暗语等,实质是话语霸权的样式,话语霸权往往引起他人的恶心、反感和鄙视,主体怒目相向,交流变成逆流,对话变成对抗,好事变成坏事,导致话语失范,交往受挫。 第三,场景选择不适造成失秩。在交往场景中,传统观点认为只有人才能选择语音、词句以及叙述方式。实际上,话语也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表现为话语对构成话语系统的声音、色彩、情愫、意蕴、感受、场域具有选择、组合与再表达的倾向性。忽视了这一点,尴尬的不仅是交往主体,也是话语本身。随着与话语相适应的场景被误用、破坏,话语自我选择的正当权利被分割、剥夺,话语真实、确切的意思消隐了,带给人们的真实感、幸福感流失了,不和谐的社会场景就增多了。 价值理性的升腾:话语重塑的现实可能 从交往现实看,新人文主义的觉醒,价值理性的升腾,为话语重塑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个基础由“三个统一”构筑起来。 首先,回归记忆与尊重历史相统一。记忆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记忆就没有生活,生活需要回归记忆。回归记忆并不是要回到过去、重复过去,而是为了吸取经验(包括教训)、开拓未来,这种意义上,回归记忆是追寻和谐、谋求发展。现代社会存在许多忆旧共同体。共同体成员都有各自的感性经验、理性诉求与价值观念,他们在社会转型基础上建构了特有的话语系统,树立了新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内涵有:历史不能回到从前,历史永远向着未来,尊重历史也是理性认知。回归记忆也需要学会忘记,忘却过去不等于背叛将来。在回归记忆与尊重历史中保持适度张力、坚持内在统一,这是重塑话语、促进话语和谐的思想基础。 其次,注入感情与回应生活相统一。感情生活本质是一种思想生活。没有感情的生活是没有思想的生活。真正具有思想的生活就需要注入感情。注入感情是一种生动叙述的必要,是话语重塑的准备。话语作为思想的物质外壳,话语和谐促进思想和谐,而思想和谐离不开感情和谐。感情如何得到和谐,必然从积极生活开始,从回应生活拷问开始。因为,回应生活是获取勇气与力量的源泉;回应生活不能脱离各类生活共同体。这些共同体都是感情的产物或者衍生物,在其中,人们注入感情,推心置腹,由己及人,将心比心,形成直接有效、生动活泼的话语表达方式。 第三,合理解释与深入理解相统一。和谐社会是合理性解释与深沉性理解相复合的建构。合理性解释是建构社会信任的重要环节,深沉性理解是增进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对话语重塑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从解释角度看,解释是有限度的。解释遵循因果律、追求科学性,非取得严格、缜密的结果不可。但是,任何时代、任何科学对它们所致力的领域其解释问题的涉力均是有限度的。比如在社会交往与发展中,类似“不是我不明白,而是社会变化快”等现象,也说明人们的话语解释,有时也是乏力的。这时,需要倡导合理解释,通过合理解释谋求共识,促进体谅宽容,生成和谐话语。 从理解角度看,理解是无限度的。理解仰仗于人类追求安宁的心灵习性,从理想追求、宗教归依、情感升华、道德超越等方面,深沉地渗入人的每一根神经,无止境地增进人的终极关怀。理解只需体贴、体悟,以心换心,以爱求爱,以真取真。正是这种感悟性的理解,一方面为思辨性解释树立了尊严,另一方面为合理性解释建构了信任。叙述话语也就从交往上“讲得清楚”向交流中“想得明白”转换,相应地,人们才能走出误解、猜忌、封闭的交往圈子,走进理解、信任、开放的交流乐园。 实用理性的改造:话语重塑的主要取向 实用理性与实用主义相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用性”向“有效性”转变,实用主义相应发展出实用理性。重塑话语既要批判实用主义,反对工具化的“有用性”;又要改造实用理性,反对片面化的“有效性”。 首先,要讲实在话。实在话具有强大生命力。实在话群众喜欢听、喜欢讲、喜欢传。从哺育了几代人的《大众哲学》的再版到《学哲学、用哲学》的出版;从近年中宣部策划出版的系列通俗理论丛书产生的巨大影响看,都说明平实、质朴的话语易学易懂、深入人心、经久不衰。讲实在话促进社会和谐。实在话有客观的依据,有生活的底蕴,有公开的风格,有公正的本色,有大方的气质,既有用又有效,效用结合讲出的实在话,就有长久感人的魅力。沐浴在和谐的话语氛围,社会和谐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要动真感情。话语重塑要像做群众工作那样,带上真情实感。从群众的切身利益、体会、感受出发,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做到甘其所有,感其所苦,知其所料,给其所需。有了真感情,才有合乎这种感情的话语以及叙述方式,这样才能表达真感情,有真情才有实意,有实意才能和谐。话语重塑还要由真生活来推动。真感情来源于真生活,有真生活才能产生真挚的感情。植根于真生活的话语,才真挚、恰切和感人,才能促进话语和谐与社会和谐。 第三,要合理解释。解释是消除话语误解的重要方式。解释要合理、有分寸,否则,不但不能消除误解,反而增添更多误解,陷入纠缠不清、梳理更乱,越是解释越说不清的困境。要推崇亨普尔的因果性解释观,尊重话语表述的合修辞律与合逻辑性,促进问题的合理解释,这是弥合认识分歧、消解思想冲突的重要方式。遵循这样的认识路径,有感悟的理解成为可能,合情意的话语重塑成为现实,社会和谐由此生成。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程功) |
- 上一篇: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探源
- 下一篇:宽容的宋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