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理学天地 > 诸子百家 >

时间:2012-02-08 11:31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在中华文化中,“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孝是对国家和亲人的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流离颠沛、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世代相承的美德,并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伦理。中国文化主张三纲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阐明,以孝顺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
在动物中,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贵为万物之灵,不能忘记父母从前哺育襁褓的恩泽,今日一切成就,皆由从前乳育而来。子女爱亲,非但要从物质上给予回报,而且最主要在存有极谦恭和睦的心态,让父母顺心适意,弥补他们为奍育子女而牺牲奉献的生命时光,抚慰他们为子女承受的卒劳伤痛。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慈父悲母长奍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尽。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这说明父母奍育之恩,世间难比。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奍曲意承欢,乃至割肉刺血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哺乳之恩。因此经上又说:“若有男子与女人,为报恩慈行孝奍,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尽于一劫,种种精勤修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从中,我们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伟大深远,子女的区区寸草孝行,怎么报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爱!
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奍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所以,佛教的孝道不仅强调在物质上给予奉奍,而且要求在精神上给予愉悦,并且能够引导其信仰佛法,解脱生死。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时,佛陀亲自回去出殡,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奍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费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
佛陀为后代佛弟子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使我们明白了孝道的重要性。佛教徒不仅孝顺还活着的现世父母,更要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人身难得,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奍育成长。“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奍,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因此,炎热的七月,我们可心少烧一点金银纸,多买一些东西孝顺父母;少休息一点时间,多在家陪父母度过幸福的晚年。我们可以与父母一起到寺院礼佛、诵经、修行,让亲情在佛前提升;让爱随经声而扩大。人,只有好好地活着,才可以好好地死去。这不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自已。“树欲止而风欲动,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又是何等的不幸?我们要好好孝顺现在的堂上双亲,为世间奉献一点爱,为人间增加几分温暖,为自已少几分遣憾,这又是何等的幸运!
炎热的七月,点燃的金银纸,纸灰带着生命的哀思,飘向遥远的世界。过去的父母,或许已经转生为人,与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和我们共同感受这个世间的苦与乐。所以,如果我们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不再烧那些金银纸,为地球减少几分污染,给我们的过去父母营造更好的环境,那不是很好的纪念吗?如果我们能够尽自已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过去父母。我们到老人院伺候那些已经在世时间不多的老人,到孤儿院里照顾那些苦难的孩子,到难民营里布施自已的爱与智慧,这比我们朝山拜佛更有意义,佛陀也会赞叹:善哉!善哉!于是,这个夏季不再炎热了,清凉在人间流荡着。
                                           摘自《人世间》2002年第3期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