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聚仁家书和遗稿看他为两岸和平统一所作的贡献
北京•柳哲
在20世纪中国,曾经有一位被誉为“谜一样的人物”、“两岸密使”且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名学者、名作家、名记者曹聚仁曾经为两岸和平统一默默奔波,近20年如一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30年前的1972年7月23日,这位“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罗青长语)的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曹聚仁,在澳门镜湖医院含憾病逝。他临终时念念不忘的仍是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反复自语:“我有很多话要向毛主席、周总理说。”他逝世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安排下,在澳门举行公祭。周恩来总理盖棺论定称他为“爱国人士”,并为其亲拟墓碑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并安排有关部门将其骨灰携回大陆家乡浙江兰溪蒋畈安葬,让他叶落归根。(罗青长语)由于种种原因,1998年7月23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曹聚仁先生的骨灰辗转于1998年7月23日才在上海青浦福寿园安葬。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6次回国访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多次接见,密商两岸和平统一大业。1958年3月,他曾以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随同以陈叔通为团长,王维舟、邵力子为副团长,吴晗、许广平、沈兹九等27人组成的欢迎抗美援朝志愿军胜利回国的北京人民代表团在东北安东迎接凯旋归来的志愿军时,作诗一首寄给海外朋友:“放翁示儿有遗诗,北定中原应告知;昨夜黄龙已痛饮,席前敷衽为陈辞!”这首诗可以表达他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殷切期盼。
曹聚仁(1900-1972),1900年6月26日出生于浙江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墩头镇)。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这位曾经在20世纪中国文坛、报坛、学界叱风云的人物,22岁便准确笔录了章大炎的国学演讲,后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20多岁,以中等师范生的学历,走上复旦、暨南等大学的讲坛,成为名教授;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鲁迅主动投稿支持,名闻上海滩;1935年,他力主抗日,与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等成为抗日救国会的11名委员之一;抗战爆发,脱下长衫,投笔从戎,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成为抗战名记者之一;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该报当时成为东南三大报之一;1950年他又只身赴港写作,之后又频频北行,成为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台湾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秘密邀其“畅谈”,密商两岸和平统一事宜;夏衍称他为第一个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是他首次向海外传递出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是他于1958年向海外报道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曹聚仁与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同为知契的朋友。曹聚仁一生与书为伍,笔耕不辍,留下80余种著作,4000余万言的文字。但是他的作品在大陆和台湾同时被禁出版达30年之久,直到他逝世后近10年的80年代初,始被两岸当局解禁,允许出版。随着他的作品在两岸广为传播,曹聚仁如久埋地底的国宝,一旦被发掘,重见天日,便更加光彩夺目!
随着香港和澳门于上世纪接踵归来,一峡之隔的大陆和台湾如何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问题,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今天,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媒体、书刊频频披露两岸国共政要及有关人士为两岸和平统一公开或秘密接触的鲜为人知的内容。在这些报道中,曹聚仁显然已成为这方面的重要人物。但是曹聚仁所担负的工作性质是绝对保密的,他为国共双方的和谈穿针引线,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不可能只字公开的,正如他给他的原配夫人王春翠写信时说:“我的行止也要听北京的吩咐的。本来我的行止是不许告诉你们的。”至今曹聚仁为两岸和平统一所作的努力仍鲜为人知。历史走到现在,参与其事的国共政要及有关人士多已作古,当时参与机密的程思远、童小鹏、罗青长、杨荫东、徐淡庐、曹艺(遗憾的是曹艺先生已于1999年8月21日在南京逝世)等,现在都已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他们正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以各种方式,回忆那段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两岸国共当局对这段历史,也许还未能完全解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仍是这段历史中很少的一部分。 为此,曹聚仁胞弟去年将他珍藏的220封家书和曹聚仁生前委托他保存的写给蒋介石父子的报告和书信以及蒋介石派人到香港与曹聚仁的谈话记录捐赠给曹聚仁研究会,并同意笔者整理发表这些书信和文稿。
笔者与曹聚仁胞弟曹艺先生结识已多年,并成为忘年交,他是笔者多年来从事曹聚仁研究纪念事业最无私、最有力的支持者。作家兼将军的革命前辈曹艺,现年91岁。1926年,他就担任黄埔军校地下党总支书记(黄埔6期),后遭蒋介石通缉,流亡日本,30年代初化名李 潜隐上海,协助家兄曹聚仁创办《涛声》,并在《申报•自由谈》、《人间世》、《芒种》等报刊上发表大量杂文,受到鲁迅称 赞,成为30年代的青年作家。 1933年,他奉地下党的派遣,负责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援会的上层领导工作,任机要参谋。抗战爆发后,他是朱德、叶剑英所派遣,埋伏在白区的特别党员。1942年,他带领辎汽六团数千官兵赴印远征,被史迪威将军誉为“罕见的”、“不怕死”的汽车指挥官,并亲自推荐他晋升少将官阶。著有《神仙•老虎•狗》、《汽车司机讲话》、《李秀成》、《从莫斯科归来》等。解放后,他任交通部专员。去世前为南京市政协终身委员、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名誉主任、曹聚仁研究会名誉会长。94年笔者在曹聚仁家乡浦江筹办曹聚仁资料馆时,曹艺先生将他珍藏的220封曹聚仁家书及2000多册他的藏书等珍贵资料,无私捐赠给家乡。这些家书是曹聚仁自50年代初至他逝世前写给他原配夫人王春翠、胞弟曹艺的。前不久,曹艺先生郑重委托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整理发表或出版这些家书及其它珍贵资料,作为对即将到来的2000年6月26日胞兄曹聚仁诞辰100周年的纪念。笔者展卷阅读这些家书时,不禁感慨万千。这些家书,是曹艺先生在94年底亲手交给笔者,由笔者只身从南京携至浦江,捐献给曹聚仁资料馆的。笔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更好地研究曹聚仁,96年3月负笈北大中文系深造,并在北大出版社兼职。有感于北京学术界、文化界对曹聚仁学术研究的缺乏重视,笔者多年受到曹聚仁、曹艺兄弟的“蒋畈精神”的感召,发奋自筹经费在京创办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于98年月6月26日曹聚仁诞辰98周年纪念日在京宣告成立。这些家书,由于种种原因,在曹聚仁资料馆沉睡了5年。去年曹艺先生将他手中220封家书的手稿影印件再一次交给笔者时,很是感到责任重大。近段时间,笔者化了半个多月时间,细细阅读了这些家书,并依据书信手迹重新誊抄在稿纸上,争取早日出版,来弥补笔者多年来对曹艺先生的负疚之心。
在这里,笔者对曹聚仁原配夫人王春翠略作介绍。王春翠,1903年出生于曹聚仁家乡蒋畈邻村的塔山脚,小学毕业于曹聚仁父亲曹梦岐创办的育才学堂。1921年春,与曹聚仁结婚。1926年生女曹雯,6岁时夭折,之后未再生育。30年代初,王春翠协助丈夫曹聚仁创办《涛声》、《芒种》等,并撰文在《妇女杂志》、《涛声》、《芒种》等报刊上发表,1936年4月将发表的散文结集《竹叶集》出版,该书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鲁迅定名,曹聚仁作序,另外以谢燕子的笔名,编有《戏剧新选》、《戏曲甲编》等。曹聚仁与第二位夫人邓珂云结婚后,她回到家乡主持育才校务,从事乡村教育,一直未离开曹家。解放后,受曹聚仁之约,曾撰文在海外报刊发表。1959年与海外归来的曹聚仁相会于北京,合影留念。曹聚仁终生以爱妻、知己与王春翠保持着亲密关系。1987年5月1日病逝于浙江萧山长孙女曹璨家中,骨灰安葬于蒋畈墓园。
现根据曹艺先生遗嘱并征得曹聚仁、王春翠继子曹景辉先生的同意,将这220封家书中有关曹聚仁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及爱国宣传工作奔走的相关内容及其曹聚仁写给蒋介石父子的书信等摘录发表,相信这对于研究曹聚仁生平及其学术成果和爱国精神,至为重要。在这里,需要略作说明的是,曹聚仁的这些家书写于1950年至1972年20余间,但每信多未署年份,只署月日,现在多数信封又失存了,不能从邮戳判定其写信时间,故其写信的年份只能根据内容,才能大体判定,但这还需相当的时日和精力,故发表这些书信时,年份只能暂缺了,等到家书结集出版时再作考证补上了,敬请读者谅解。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