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阊门
作者:琉璃锺
按:读许多姓氏家谱都说:明初自苏州阊门来,如建湖程氏、孝友堂朱氏、会稽堂夏氏、高氏、三凤堂薛氏等,现摘一短文如下:
“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
??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当年吴国的大军当年就从此门浩荡而出,西进伐楚。所以又叫“破楚门”。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金阊繁华,历代歌咏者不绝,阊门即事诗就有好多首,唐朝的张继,明朝的唐寅都曾经写过。苏州人对唐寅的那首《阊门即事》似乎特别青睐,至今还广为流传。“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提到苏州阊门,用了这样的描述:“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乾嘉年间,十里金阊店铺多达数万家,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阊门一带真正是五方杂处之地。难怪在红楼梦中说“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一个阊门,哪有这么多居民可迁?
经常听一些扬州人或者苏北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苏州阊门。起先不以为然,后来看到有些县志和家谱也这么说,就觉得不能不信。例如,《盐城县志》记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为了报复苏州、湖州、杭州一带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江南四十万人丁驱赶到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又如大丰县发现民国时修纂的周姓家谱,一是《淮南周氏家谱》,一是《盐城周氏宗谱》,都说那里的周氏是明初由苏州阊门迁来苏北的,而这些家谱始修于乾隆八年(1743)。《维扬江都马氏族谱》,光绪辛卯年(1891)重修,赫然记载着马氏从北方“徙居江南苏州阊门数百余年”,“迨及明初,燕王南下,兵戈扰攘,子孙星散,或居江北”。《江都王氏族谱》,民国丁卯年(1927)重修,则说其始祖曾经“隐于姑苏阊门”,“清朝定鼎,奉诏迁维扬东乡石家庄”。
历史上苏州向江北的移民,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而这些来自“阊门”的苏州移民后裔,也的确在扬州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印痕。
最值得一说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耐庵系扬州府兴化人,原籍却是苏州。此说最早见于咸丰四年(1854)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徒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杨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施氏自苏州迁来未必可信。他们的理由是:所谓“吾兴氏族,苏迁为多”带有某种推测的成份。据今移民学专家统计,江淮一带数十县市的多数居民皆自称明洪武年间迁自苏州阊门,可是一个阊门,哪有这么多居民可迁?很可能阊门只是朝廷设置的一个难民遣送站,将各地难民、战俘集中于此,再分别遣送到江淮各州县。那些移民可能有原籍苏州者,也可能有原籍其他地方而经过苏州阊门迁来者。然而即便是这种不同意见,也并没有否定施耐庵有从“阊门”出发移居兴化的可能。换言之,施耐庵纵然不是“原籍苏州”,却有可能“来自阊门”。饶有兴味的是,施氏在苏州的祖居“施家桥”,在乾隆年间编撰的《吴县志》里也有考。《吴县志》说,苏州“城外十八巷”,其中就有“施家巷,在怀胥桥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