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南雄-珠玑巷
当新娘黄德凤走出珠玑古巷时,那里的最后一个铁匠廖生已经卖掉了所有的行当,歇业两年。从宋末年间直到民国初期,一直兴隆不衰的打铁行当见证了珠玑巷的长盛不衰,繁华时店铺过千家,“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然而,这个代表传统农业社会的行当在今天终于难以为继、日薄西山,与珠玑巷这处繁荣了上千年的古道一同渐渐老去。 成也交通,败也交通。旧时的珠玑巷扼交通要道,南来北往过客如云,故昌盛一时;今日则被现时的交通要道抛弃,公路绕巷而行,古巷也终与现代文明脱节。所幸也正因此,珠玑巷才得以在泥石铲车飞扬的尘土中保全了原貌。 如今,这条不太起眼的小巷已被供奉为数千万人的桑梓之地、发祥之乡,越来越多的后人重返族谱上共有的这个名字,寻根问祖。 本月底,来自海内外的珠玑后人和专家学者将在珠玑巷召开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第三届理事会。 珠玑来由
不过更多史料记载,珠玑巷这一名称的得来,与唐敬宗的珠玑赏赐有关,珠玑巷在唐代时还叫“敬宗巷”,因有巷内族人张兴七世同堂,唐帝李湛闻听后,赏赐给他们家族珠玑绦环,不久李湛驾崩被赐庙号唐敬宗,“敬宗巷”为避讳改名珠玑巷,沿用至今。 今天张兴故居仍在珠玑巷中,珠玑巷的很多后人还感激着唐敬宗的赏赐,然而除此之外,这位在位仅3年的皇帝几乎乏善可陈,年仅18岁的李湛被人合谋杀死于内室。 珠玑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开始兴旺则还在李湛之前,其兴衰与玄宗时开挖的梅关古道密切相关。唐敬宗即位百余年前,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大庾岭梅关,把一条崎岖难行的山径开通为能通车马的大道。从那时起,梅关道由于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据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代称沙水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由于珠玑巷离古时县城近15公里,距离大庾岭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过客路途歇脚处。南下的赶路人从大庾岭过梅关,再走25公里的路到珠玑巷,正好是一日脚程,恰好在日薄西山时分抵达珠玑巷。北上的赶路人从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玑巷,如果当日上梅关,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过大庾岭,因而也暂住下来。所以从盛唐开元而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这条路载着珠玑巷兴旺了1000多年。 许多流传下来的诗词可以印证珠玑巷当时的繁华:曾忤魏忠贤去官的御史、明万历年间的进士黄公辅诗中就曾写道:“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清朝同治年间的茂名举人杨庭桂则在《南还日记》里称:古道上行人拥挤,比看唱戏的人还多,走起路来如蚂蚁般缓慢。 迁入
走在珠玑巷鹅卵石路面上,沿路簇拥着各姓氏的祖居,黄姓、李氏、刘氏……一些姓氏的后人筹资修建了宗族新的祠堂,供同姓后人供奉。虽然这条古巷上如今只有20多姓人家居住,但经有关专家考证,发现这里曾经居住过152姓。小小的珠玑巷,成为中国姓氏展览的大舞台。至今珠三角很多家庭幸存的家谱上,仍然可以看到珠玑巷的名字,他们把这里看作宗族的发源地。 历史上大规模的北方人南迁入粤从秦朝开始,秦皇两次派大军向南进军,平定了南越,把岭南第一次归属于中央版图之下。南征的很多秦兵就在当地留守落户,后来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婚姻,秦皇又发派了1.5万名女子,这就成为岭南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一部分人留在今天的南雄珠玑巷附近。
为什么大量移民会迁入这条古巷安家落户?研究珠玑巷的专家曾祥委认为: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纷扰,中原不时鼎沸,处于战乱中心,而粤北这块地方却幸运地处于“避风处”,风平浪静地躲过大劫,相对平和安定,加上繁荣的商贸,可以开垦的荒地,如同绿洲般吸引周围难民。到了南宋末年,大批难民入迁南雄,迁入珠玑巷的人数达到高潮。 迁出
从今日的珠玑巷南门进去不到百米,便能看到一座石塔,当地人称它贵妃塔,并相信这是由于胡妃而引起了一段南迁传说,有人也把这一传说称为胡妃之祸。 相传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因为奸臣贾似道陷害被逐出宫,流落江湖,走到钱塘江畔恰遇珠玑巷商人黄贮万,两人定下终生之事,回到珠玑巷生活,事隔多年家仆对黄贮万不满,到官府告发。朝廷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为了不牵连四乡居民,投井自尽,后人为纪念她在井上放上石塔。 胡妃之祸引发珠玑巷居民大举南迁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给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平添一丝人情味而已。真正的珠玑巷先民的大举南迁发生过3次,分别发生在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朝局动荡之时。 南宋末年的珠玑巷移民,是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宋末,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遭到福建、江西、广东军民反抗,南雄等地正好处在战区中心,双方互相争夺,战争惨烈。在多年的战乱之中,处在交通要道上的珠玑居民和附近村民走避一空,几乎倾巢南下。珠玑巷居民南迁,沿水路最为方便,一路而下到清远,继续下行,经过三水可以到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
宋朝以后,元明清三朝,珠玑巷仍然不断有居民南迁珠江三角洲。一些专家认为,数朝来迁出珠玑巷的先民共达数十万之多,现今珠江三角洲许多家族都称来自珠玑巷,并非虚言。 珠玑巷先民南迁珠三角后,由于他们当中不少来自中原地区的官绅和读书人家,家学渊源,不但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提升了岭南教育水平,珠玑后裔建立的书院更是在全国出名,使广东书院在全国鼎盛一时。 曾祥委等专家认为:珠玑巷移民后裔约占今天广府民系的60%以上,大约有2000多万人(对此数据专家莫衷一是,也有估计人数达4000万),在珠三角一些后裔分布的高密区,珠玑后人占到了80%以上。由于珠江三角洲和附近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侨乡,因而珠玑巷也成为侨居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祖籍地之一,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海外人士来到珠玑巷认祖。 幸与不幸
据历史记载,珠玑巷西侧的小巷打铁生意兴隆,炼铁炉林立,有铁炉巷之称。然而,如今走在珠玑巷,已无法再寻到一个铁铺,最后的一个铁匠已在两年前卖掉了所有的家当,正式歇业。在珠玑巷边的珠玑镇上,一位卢铁匠仍在坚持着,他已经是整个镇上的最后几位铁匠了。“打铁的行当已经过时了。”卢铁匠说,“照这样下去,不用10年这个行当就会在珠玑巷消失。” 代表传统农业的铁匠行当在现代社会里已经趋向没落,在消逝前苟延残喘着,这一行业的变迁正折射出珠玑巷的发展轨迹: 最初的原始农业社会中,随着大庾岭古道的开辟,珠玑巷吸纳了很多外来人定居,南来北往的过客带旺了商业,酒肆林立,客栈繁多,珠玑巷逐渐演变为一个商业重镇,一群人依靠交通带来的优势摆脱了耕种的农业生活。 尔后,随着几次珠玑居民的大举南迁,随着被别的交通要道绕过,珠玑巷的商业失去了依存的母体,成为无源之水,商业逐渐萎缩,珠玑巷的人们又恢复了农业社会的耕作。直至今日,大部分的珠玑巷后人仍然依赖种田为生。
一度繁华的珠玑巷逐渐脱离现代化之外,但也正因为这样,它有幸保存原貌至今,留下今人凭吊的古巷,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使它重添活力,开始复兴。 广州到珠玑巷交通 自驾车:出广州上京珠高速,从韶关下高速,行90公里到南雄县城,再向北行9公里到珠玑镇珠玑巷,全程约5.5小时。 乘大巴:到省汽车站乘坐到韶关大巴,到韶关后转乘到南雄大巴或中巴,约两小时到达南雄县城;或者从省站直接乘到南雄的大巴,然后乘坐公交车到珠玑镇珠玑巷,全程6小时左右。 乘火车:到广州火车站乘坐火车,2个多小时抵达韶关,乘大巴或中巴到南雄县城后转公交车抵达珠玑镇珠玑巷,全程5个多小时。(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于苏州阊门
- 下一篇:关于珠玑巷人南迁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