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原文>
父子之性,出于秉彝。孟子有言,贵善则离,贼恩之大,莫甚相夷。
焚禀掩井,瞽太不慈。大孝如舜,齐栗夔夔。
尹信后妻,欲杀伯奇,有口不辨,甘逐放之。
洒米数百斛而空其船,施才数千万而罄其库,以郗超、全琮不禀之专,二父胡为不怒?
我见叔世,父子为仇,证罪攘羊,德色借耰。
父而不父,子而不子,有何面目,戴天履地?噫,可不忍欤±
<解说>
父慈子孝乃是人的天性,也符合伦理要求。孟子曾说:父子之间为求好而相互责备,就可能使儿子忘记父母之恩。所以说没有什么比父子之间互相责备更伤害人了。父教子,本出自爱心,教育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发怒,发怒就会伤害儿子,儿子反过来责备父亲,这样就伤害了父亲。父子之间互相责备可以说是伤天害理。
舜的父亲瞽瞍受后妻挑唆,多次想谋害舜,舜上屋顶修谷仓,他便抽掉梯子,放火焚烧谷仓;舜去淘井,他就用土填井。瞽瞍的所作所为是太不仁慈了。但舜在历山负罪隐居,倍加谦恭地孝敬父亲,侍候父亲,最后终于感化了父亲。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
周代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自己的儿子伯奇逐出家门。尹吉甫的行为是不仁慈的。韩愈《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是替伯奇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对父母的谴责之情。
三国时的全琮,将父亲让他上集市出售的几千斛好米,无偿地散给城中做官的人;晋代郗超一天之中将仓库中所存财物全部送给了亲朋故友。对此二人自作主张的专断行为,他们的父亲怎能不发怒呢!
我听说衰乱的时代,父亲偷了羊,儿子就去证明;还听说贫穷人家的子弟分家以后,把农具借给父亲,还认为自己有恩于父亲。这两种行为违背了天理,伤害了人伦。
如果做父亲的不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不像做儿子的样子,那么他们有什么面目在天地之间生活呢!
许公感叹:噫,父子之间要互相忍让,各守其道啊!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