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拓书生闯京城
徐林正
28岁的柳哲被炒了鱿鱼。(徐林正写报道总是喜欢夸大其词,我是为了创办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而自愿辞去工作的,为了多挣生活费和活动经费,笔者直到8月份才真正离开出版社,开始全力以赴筹办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的二年多的艰难历程。徐说有个新闻由头便于发表,我便没有责怪他。他刚到北京为了生活也不容易,那时是他主动提出来要写我的。我还没起床,他就早早来到我北大中关园住处,我岂能拒绝他的好意呢。--笔者注)他说,在北京找份工作挺不容易。他曾给人家抄信封,也曾到工地搬砖头,直到1996年12月,在一位教授帮助下,他在北大出版社兼职,自此每月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维持着北大半工半读的生活。不久前,该出版社没有更多的活,不得不将他解聘。
但柳哲并没有感到沮丧,天天跑图书馆,为筹划“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而奔波。他可以没有工作,没有钱,但不能没有曹聚仁。
正因为曹聚仁,柳哲从浙江兰溪来到北京。
“曹聚仁是中国现代史谜一样的人物”,柳哲侃侃而谈,“作为学者和作家,其著作达4000万字,其文风于鲁迅、周作人、丰子恺之外自成一家;作为记者,他第一个向国内外报道台儿庄大捷;作为爱国人士,解放后几乎促成了陈毅和蒋经国的会谈……”
曹聚仁是浙江浦江(徐将“江”误写成“口”。--笔者注)人(今属兰溪)人。柳哲自小对这位同乡先贤异常仰慕。高考落榜后,他一面自学,一面致力于区域的研究。1994年兰溪市曹聚仁研究会由柳哲策划成立。8月,他放弃了《信息参考报》浦江县(记者站。原缺。--笔者注)记者一职,去浦江图书馆当了一名临时工,着手筹建全国第一个曹聚仁资料馆。在他的努力下,社会各界纷纷支持,其中曹聚仁胞弟捐献了未曾公开发表的曹聚仁书信原件220封和其它资料,老作家夏衍题写了馆名,冰心、陆定一、贾平凹等纷纷为资料馆题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浦江图书馆本身就举步维艰,因而无力顾及下属的曹聚仁资料馆。1996年3月,柳哲只身来到北京。他带着3000元钱,以及40多公斤重的曹聚仁的图书资料,也带来了创建“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的梦。
到京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参加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的进修。为了节约用钱,他在食堂几乎不买一元以上的菜;住的更艰难,先住地下室(并非如此,我一到北大,在时任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亲自安排,住在北大研究生宿舍45楼达一学期之久。--笔者注),和北大学生搭铺,后来在北大校园内找到一个废弃的仓库,就住了进去,美其名曰“静心斋”。他白天上课,晚上点着蜡烛写稿。先后在《文艺报》、《团结报》、《鲁迅研究月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曹聚仁的文章。他在这个“静心斋”里“修行”了4个月,直至被保安人员发现。
柳哲说,目前国内曹聚仁研究力量分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刊物,另外大量的作品也没有整理出版。所以当务之急是成立“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他的设想得到不少人的支持,林庚、方汉奇、严家炎、钱理群(第一个报道称钱理群为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顾问的是他,第一个报道称钱理群并未同意担任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顾问的也是他。徐某真是多变的“变色龙”也!--笔者注)、舒乙等数十名老专家、学者同意担任顾问或研究员。曹聚仁的亲属也表示在适当的时候捐赠第一手资料。
据介绍,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争取在今年7月7(徐误写成“1”。实际时间应为“6月26日”。--笔者注)曹聚仁诞辰98周年之际正式成立,并打算在2000年曹聚仁诞辰100周年之际举办一次大型的学术研讨会。(徐林正此文由于多处失实,当他提出要将此文一稿多投在多家报刊发表,因笔者不同意而作罢。现在由于卑鄙的徐林正要扮演正面的文化人的嘴脸,而不得不将这篇并不高明的报道重新抄出,与徐林正在《文化嘴脸》一书对笔者恶毒攻击的报道对照着看,这种出尔反尔的文化痞子行为,自然可以昭然若揭了!--笔者注)
(徐林正)(原载1998年5月6日《中国劳动报•职业导刊》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