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的“文化嘴脸”?-徐某来北大找我帮忙
在这里我先略谈一点我所知道的徐某人的有关情况。我与徐某说起来,还是浙江兰溪的老乡。徐某在《金华晚报》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因作风不好,在单位实在无法呆下去了,最后落到被单位除名的结局。这些都是他原单位的领导与同事于98年当面跟我说的。记得1998年3月16日,徐某拿着北大作家班毕业的吕兄的介绍信,要来北大中文系进修。当时的中文系办公室张兴根主任也是我们的老乡。张主任看到这位远道而来的徐某,当然是热情的欢迎。当时徐某带的一点钱,根本无法在北大进修。张主任将徐某带到我当时的工作单位北大出版社的办公室,请我帮忙。由于是老乡,我自然也不见外。我与张主任都建议徐某在京半工半读比较合适。当时徐某在北京人生地不熟,我也给徐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向他介绍北京的有关情况等。初到北京,我还介绍他去北京的国林风书店打工,不知为何,不到十天,他便被炒了鱿鱼。那时,天气也还有些冷,我就将我多年都在用的毛毯借给他用,当时我手中有的书刊,也都借给他看,记得有《大家》、《天涯》多本,不论是毛毯,还是书刊,至今已二年多了,也未见归还,这样一位“著名文化记者”却将“文化嘴脸”的桂冠强加给我,我实在有些惶恐,这样的盛情我实在没有资格接受,我还是将这顶桂冠奉还给徐某人吧!我觉得“著名文化记者”的徐某更有资格来接受这样的荣誉。本来这些东西也不值几个钱,但对于徐某这样狼心狗肺的“文痞”,我不能不斤斤计较的。 徐某人是有逮谁灭谁的杀手锏在握,我辈岂敢得罪这位“著名文化记者”?!好在徐某在他的大著中写到“但无论如何,任何人都无法在旷野上安上大门。如果仔细看看这些文化嘴脸,就会从嘴唇缝里读出两个字--伪善。”这也大大鼓舞了笔者,难道只有你徐某可以在旷野上安上大门?!可以黑白颠倒的去改变一切吗?也许你会得逞一时,但当我们仔细看看徐某的“文化嘴脸”,我们岂止从嘴唇里读出两个字--伪善,还有令人不齿的“卑鄙”二字。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