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故居荒草萋萋无人识——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
石磊
● 柳贯后裔、69岁的柳文洪向记者展示保存在禅定寺的宋濂故居柱墩。
● 浦江僧人王金炉来此一游感到非常亲切。
明太祖顾问、皇太子师、《元史》编修总裁之一宋濂(1310~1381年)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理论及创作、明初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卓有建树。值得金华人民自豪的是,这位极力用理学影响明太祖思想和施政的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宋濂就出生在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镇上柳家村),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
今年6月15日(农历五月二十)是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记者日前来到上柳家村的“宋濂故居遗址”,发现一代巨儒的出生地荒草萋萋无人光顾。但因宋濂而闻名于世的禅定寺倒是香火旺盛,正在筹备6月8日(农历五月十三)的开光大典。
●60年前四周还有矮矮的墙
●相邻50米的禅定寺香火旺
●成都发起寻访宋濂墓活动
记者 石磊 文/图
现场
禅定古寺香火旺盛
在金东区傅村镇,记者问了几位当地工作的公务员,都无人知晓宋濂出生地的确切位置。幸好记者手头有一本原金华县的地图册,在傅村镇一页标了“上柳家东潜溪旁有宋濂出生地遗址”字样。于是我们按图索骥,沿着傅村镇往上柳家最近的一条羊肠小道行进。
一路上又问了几位村民,但他们都对宋濂和他的故居、出生地都不甚清楚,不过都提到了一个寺庙的名字“禅定寺”,可见这个寺庙在当地的知名度。
在距上柳家东北角约200米处,记者走进这座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1800多年)的古老寺庙———“禅定古寺”,这里香火旺盛,来自义乌和金华本地的香客络绎不绝。据“金东区人民政府网站”记载,禅定寺曾经是金义浦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活动场所,是金东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场所。
古寺负责人柳文洪介绍,禅定古寺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先只是个小庙,禅定古寺的名字是后来取的,出自“何地可参禅,此间堪入定”的佛教对联,据说还是宋濂请明太祖朱元璋题写的。原建筑共四进,但“文革”后大部分被毁,只剩下最里面的一处大殿。最近经过香客捐资,有关部门批准,前后厅堂修缮一新,准备于6月8日(农历五月十三)举行开光大典。
故居遗址荒草萋萋
记者在这里还偶遇一位在浦江宝掌寺出家的老僧人,他俗名王金炉,今年72岁,被邀请筹备开光大典,他对古寺附近的宋濂故居遗址感到很亲切,因为他老家在浦江中余,从小就听老人们说“宋濂一家在浦江青萝山营筑山房,举家自金华潜溪徙居于此”的故事。
在古寺以北不到20米的一块荒地上有一块原金华县人民政府立于1996年12月28日的“宋濂故居遗址”石碑。数百平方米的荒地上长着数十种叫不出名字的草本植物,近在咫尺的潜溪也被淹没了。遗址周围找不到有价值的文物,包括屋柱、地基在内的房屋遗存已不复存在。上柳家村和下柳家村村民都迁自浦江横溪(今属兰溪市梅江镇),到柳文洪这一代已经13代,其祖上正是宋濂的恩师、元代著名学者、“儒林四杰”之一柳贯的后裔,而宋濂哥哥、义乌医学教渝宋渊的孙女嫁给了柳贯的孙子柳穟,也许因为这层渊源,柳贯后裔、下柳家村民世世代代保护着这片土地不被私人占用。
发现一块元代石墩
69岁的柳文洪称,他小时候,也就是60多年前当年的“宋濂故居”还有大约150平方米的矮墙,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破坏殆尽,房屋的建筑材料也被搬空。
在禅定寺后院空地上,柳文洪指着一块直径约一米的石头圆盘说:“这是元代建筑的石柱墩,是三四个月前才从宋濂出生地挖出搬过来存放的。”在宋濂故居遗址,记者还发现了两块有波纹的碎片,柳文洪肯定地说:“这是宋濂故居的瓦片,小时候我们曾在这里放羊,遍地都是啊。”
访谈
卷铺盖研究了四天
记者沿着宋濂故居遗址的屋基绕圈时,感觉土质非常松软,柳文洪解释说,这是去年12月,杭州一位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来考察时曾挖掘了一遍,出土的一些完整的瓦片和砖头都已经带回杭州了。
柳文洪回忆:“那位郑所长已经53岁,我陪着他在村子里住了四天,他临走时告诉我们要好好保护宋濂出生地遗址,所以我们才把那块石柱墩转移到寺庙。”
纪念
发起“寻访宋濂墓”
巧的是,当年柳贯后裔从兰溪市梅江镇迁居宋濂出生地柳家,而宋濂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今兰溪市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等地,他们都希望通过对宋濂的研究与纪念,以期加快对宋濂后裔聚居地的保护与开发。
记者昨天和柳贯21世孙、自由撰稿人柳哲取得联系,他将在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今年6月15日(农历五月二十)在四川成都发起“寻访宋濂墓及其后裔”的活动。昨晚,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已经在成都市锦江区找到了净居寺。那里就是史料记载宋濂墓的所在地!”
据他介绍,“兰溪市梅江镇非常重视对宋濂祠堂的开发与保护,现在已将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列为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略有遗憾的是,宋濂祠堂内的杂物仍未完全搬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宋濂祠堂将会焕然一新,迎接海内外的宋氏宗亲与观光者。”
宋氏后人发起网络公祭宋濂逝世625周年
柳哲(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
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
今年农历5月20日(公历6月15日)系明代著名学者、“开国文臣之首”、《元史》总裁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
笔者系宋濂的恩师、元代著名学者、“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21世孙,宋濂胞兄宋渊(其孙女嫁给柳贯孙子、笔者19世祖柳穟)的21世外孙,发起与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共同举办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
宋濂后裔聚居地在今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等地。通过对宋濂的研究与纪念,以期加快对宋濂后裔聚居地的保护与开发。
5月29日,笔者与兰溪市梅江镇党委书记陈志良、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电话采访时获悉,该镇已经开始重视对宋濂祠堂的开发与保护,已将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列为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多少令人感到欣慰。但略有遗憾的是,宋濂祠堂内的杂物仍未完全搬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重视下,宋濂祠堂将会焕然一新,迎接海内外的宋氏宗亲与观光者。
据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日本人山川早水在100多年前著的《巴蜀旧影》一书中“宋濂墓”一节的记载:“据闻宋濂墓在城东五里净居寺庙内。其近旁有潜溪书院之处”。(其下古诗四十首,译者略)。
笔者在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发起在四川成都“寻找宋濂墓及其后裔”的活动,希望引起媒体的关注。
宋濂,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镇),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溍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山长。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笔者建议如下:
一、 在宋濂出生地的金华金东区、宋濂迁居地的浦江、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的兰溪宋宅村、宋濂卒葬地的四川成都等与宋濂有关的纪念地开展宋濂研究、纪念与宣传活动。
二、 建议将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兰溪梅江镇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和下溪前村的开国文臣厅堂和前屋的太史第等进行综合性保护与开发,将办在祠堂内的小厂尽早搬出,进行抢救性维修与保护,并进行宋濂生平事迹的陈列展览。
三、 筹备成立宋濂后裔联谊会、宋濂研究会与宋氏宗亲会,建立宋濂研究与纪念的相关网站。
四、 通过媒体对宋濂生平学术以及宋濂后裔聚居地宋宅村等村进行宣传。
五、 组织宋氏宗亲到四川成都寻找与祭拜宋濂墓等,发起重修宋濂及其夫人子孙的相关陵墓与纪念设施。
六、 在金东宋濂故居遗址与浦江青萝山宋濂故居遗址建立相关纪念设施。
七、 发起重修宋濂后裔族谱,进行联宗修谱活动。
八、 举办宋濂祠堂保护与开发座谈会。
九、 通过媒体进行寻找宋濂后裔与征集有关宋濂研究资料与文物活动。
十、策划出版宋濂研究系列丛书和筹拍有关宋濂及其纪念地的宣传片。
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柳贯21世孙、宋濂21世从外孙柳哲于北京寻根居
支持宋濂研究与纪念活动的宋濂后裔还有宋来今、宋冬谷、宋贤敦、宋文明、宋秀兰(道号崇仙)、赵文卿、李彩标、柳辉灿、柳建忠等。
2006年5月29日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