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贞
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热血和汗水为他们抹出一道祥和温馨的晚霞;她率先创办个体企业,为8名残疾人安排了就业岗位;她热心乡村公益事业,先后出资4万余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学,还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她就是党的好女儿林秀贞。
林秀贞,女,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尊老帮残、扶贫助学的义举感人至深,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家庭”、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标兵、衡水市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有一种美德叫敬老
敬老孝老,是一种传统的中华美德。林秀贞用自己三十年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敬老孝老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6位孤寡老人,支撑起一个“特殊大家庭” 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亲生儿女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惑,你非亲非故,端屎、端尿,看病、洗衣,养老、送终,为啥能坚持30年?”面对人们一次次询问,林秀贞总是说:“娘从小就教育俺,人要做好事走正路,俺只图个心里舒坦。”
林秀贞赡养的第一对老人是村里的朱书贵和刘秀焕。那是1976年冬,时年30岁、刚结婚3年的林秀贞串门时,看到年过古稀、无儿无女的两位老人挨饿受冻,便跟丈夫朱金英商量:“公婆去世早,家里没啥负担,咱们把两位老人养起来吧!”于是,夫妻二人如同儿女般为老人生了煤炉,一日三顿送饭。两年后,老人向照顾自己的林秀贞道出一个秘密:那时候因生活无望,备了两瓶安眠药,当生活不能自理时,就每人喝一瓶寻死。老人把藏了多年的安眠药交给林秀贞时说:“有你这样的好闺女,这么好的日子,还得好好活哩!”两位老人在林秀贞精心照顾下又幸福地生活了9年,去世时,一个86岁、一个84岁,林秀贞夫妻按当地风俗像亲儿女一样发丧。此后,林秀贞又赡养起村里4位孤寡老人。他们有的呆傻、有的患有多种心脑疾病,全都在林秀贞家里吃住。残疾人朱金林无儿无女,又患有多种疾病,林秀贞默默担当起了赡养老人的全部义务,从1980年一直照顾到1994年老人病故,非亲非故的朱金林在他们家一住就是14年。1996年,村中的孤寡老人朱素芬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瘫痪在床,失去了自理能力。林秀贞夫妇俩先是出钱雇人照顾老人,后来总是放心不下,便亲自把老人的衣食住行全部包揽下来,每日三餐都送去可口的饭菜。出乎意料的是,经过夫妻俩的悉心照料,瘫痪的朱素芬3个月后居然神奇地站起来了。而这期间,林秀贞80多岁的母亲从患白血病到去世,林秀贞却没有在床前照顾过一天。深知她的姐妹们说,“妈有我们,可那些老人只有你一个啊。”母亲病逝后,一向坚强的林秀贞忍不住放声恸哭。孤寡老人张振起早年就患有老年性脑萎缩,林秀贞隔三差五带着药品、补品去探望。1996年见老人瘫痪在床无人照料,夫妇俩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直到2002年老人安然辞世。
回忆起这些年照顾老人的感受,林秀贞总结了“四最”:干得最多的是给老人洗被子;最愁的是缺水;最怕的是阴天,被子干不了;最难的是给老人看病。老人大小便失禁就得给他垫被子,每天不知道要洗多少。洗大量的被子就要大量的水,可是水特别紧缺,那时候没有深井,只有砖井和土井。砖井和土井长一宿长出一点水,天没亮就有那么多人排着队淘水。林秀贞和丈夫每天早起去淘水。抢来的那点儿泥汤汤,舍不得吃舍不得洗脸,省下来洗被子。最怕的是阴天,一阴天拆洗的被子晒不干,老人就没换的,实在没办法了,她就炒沙土,用热沙土把被子焐干。最难的是给老人看病,朱金林老人住院时,家里因给老人看病欠下许多外债,林秀贞夫妇只得一边卖棉花,一边付药费、住院费……有记者问她:“这些年为老人看病花了多少钱?”林秀贞则笑着说:“又不打算图回报,谁记那个?”几个朋友看到她赡养老人辛苦,也曾直言相劝:“想做善事,不如收养几个孤儿,越养越有希望,可你偏挑半死不活的老人,累死也没人管。”听了这话,林秀贞只是默默地笑了。
有一种人生叫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当地,因为林秀贞是个“大善人”,很多年前她就是个“名人”了。如今,她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虽然外表上林秀贞总是乐呵呵的,乐观爽朗,但在她的心里却有着一个永远的痛。原来,林秀贞早年生活并不顺利。和她照料的残疾人一样,她小时候因病没有及时医治,导致左眼失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明明考上了中专,却没有被录取;她填了三次转干表,却三次都被刷了下来。生活给了她苦难,而她却将这“小怨”转化为“大善”。30多年来,林秀贞始终坚持把乡亲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她自己受了很多苦,却从来不说。她只说,看到残疾人开心,她就开心,看到孤寡老人幸福,她就幸福。
林秀贞照顾孤寡老人没有遗憾,但对于自己深爱的母亲,秀贞却没能见上她最后一面,这成了秀贞心中永远的遗憾,每当提起母亲坚强的她都会落泪。那是1999年农历腊月初六,林秀贞80岁的老母亲病危,而村里孤寡老人朱素芬也瘫痪在床。秀贞姊妹几个及隔辈的孩子们近20人都守在老母亲身边,林秀贞就两头跑。那时天已近中午12点,本来要给朱素芬老人做饭的林秀贞,看着病情危重的母亲舍不得离开。犹豫之中,当时神志尚清醒的母亲明白她在想什么,就说,妮儿你去吧。于是林秀贞用最快的速度让老人吃上饭,马上往回赶,一进胡同,就听到家里已经哭成了一团。她顿时大脑一片空白,连路都不会走了。她爬到母亲床前抱着母亲的头大哭:娘啊,娘啊,您怎么不等我一会儿,哪怕是等我几分钟我也能看见您啊。娘啊,娘啊……后来她说:“母亲一把屎一把尿、一口奶一口饭把我拉扯成人真不容易,人一辈子就这么一个亲娘,在她临终时没能守候在她身边见她最后一面,能不难受吗?这是我的终生遗憾啊!”
林秀贞说,从他们几个孩子懂事起,娘就经常伸出她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这三个手指头对他们说,人生就这三条道,这边的歪道不能走,那边的偏道也不能走,只能走中间这条又正又直的道。听哥哥说娘临死时一直伸着那三个手指不放下。林秀贞明白,她老人家临死还在提醒他们,要走正道、做善事……在林秀贞的生活中,虽然既有命运的不公,也有生活的遗憾,但她都没有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打击和不快而放弃心中的大善,依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用她的爱心为困境中的人们照亮生活的道路。她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图什么回报,只要老百姓说好就行。”林秀贞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平凡的农家女子,伟大的奉献精神。
有一种大爱叫感动
林秀贞夫妇很能干,多年来他们一直经营着两个小型加工厂。令人感动的是,她在厂子里安排了8个残疾人,帮助这些残疾人像正常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生活得充实、快乐、有奔头。
残疾职工吴如水就是其中之一。他总对人说:“贞姐真是帮了我大忙,我这一辈子都感激她!”40岁的吴如水,双腿残疾,多年来孤独一人,靠收废品度日。2004年2月,林秀贞安排吴如水到厂里干活。林秀贞说:“干累了,就歇着,看着你这么生活,我心里不舒服。”有了“身份”的吴如水,生活一下子灿烂起来。两个月后,有人给吴如水介绍了对象。两人准备结婚时,女方提出要3000块钱礼金买东西,吴如水犯了难。在走投无路时他又想到了林秀贞。吴如水找到林秀贞,说明来意,林秀贞满口答应,立刻打开抽屉取出3000块钱递给他。第二天,林秀贞带着吴如水和他的未婚妻到县城领结婚证,还陪着他们到百货商场买东西,最后一算账,4000元。秀贞说,不要紧,还是姐姐给你拿,随手又掏出1000元。在领证时又遇到了“坎儿”,吴如水未婚妻的户口本在东北,按规定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原件领不了结婚证。林秀贞多方奔走,最后找到民政局,颇受感动的民政人员破例为吴如水夫妇二人办理了结婚证。从登记处出来,吴如水又难为情地说,登记不能“登空”,当地有个风俗“登空”不吉利,林秀贞又返回商场替女方给如水买了一套西服。现在,吴如水有了幸福的家庭,每年的工资近万元,收入比当地一般的农民强得多,工作起来很带劲。每当谈及像吴如水一样的残疾职工的幸福生活,林秀贞总是很兴奋地说:“看到我这儿的每个残疾职工快乐了,我也就很快乐。”
最让人感动的是林秀贞捐助了14个贫困家庭的学生。林秀贞捐助贫困生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就是不让被捐助者本人知道,不让社会知道。她说,贫困学生都有自尊心,让他们知道了,思想上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再说,我捐资助学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完成学业,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报恩”。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0年南臣赞村妇女刘桂军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一家人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高兴归高兴,可是上大学一下子要拿出那么多钱让刘桂军一家发了愁。那天晚上下着雨,正当一家人发愁叹气时,听得门外来了一个人,原来是林秀贞。一见面她就说:“听说咱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很高兴,我给你们凑了2000块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刘桂军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事千万别跟孩子讲,我还忙着。”说完林秀贞就冒着雨离开了。林秀贞还曾悄悄向学校校长要过困难学生名单,救助了14名困难学生。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自己朴实的行动给无数人带来温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