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移民后裔家谱中的“瓦屑坝” 朱贵安 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北、山东、燕京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的移民,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期间的三十年中,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一十余万人。 在这二百一十万移民中,有近一百二十余万人是从江西饶州府迁徙的。从饶州府迁出的移民,他们是从饶州府府治地鄱阳县的瓦屑坝迁出的。 1374年,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 1376年,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0.5万到凤阳西南。 1388年,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迁江西饶州、广信、九江等地移民12.2万到武汉。9.1万到德安。10.7万到汉阳、沔阳。16万到荆州。1万到襄阳。 1389年,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来自饶州。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 1392年,洪武廿五年,迁江西饶州及徽州移民10万到淮安府各县。 1397年,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4万到湖广。 饶州府时辖鄱阳、德兴、安仁、余干、浮梁、乐平、万年七县。一批又一批的饶州府各县移民从饶州府各县集合于鄱阳瓦屑坝。在这里,移民们将惜别亲人,告别故土,被迫上船被押送到一个未知的世界。当官府下令启程时,先祖们涕泪俱下,与亲人们依依难别,与故土眷眷难舍。他们拾瓦屑为记,掬泥土为念。他们一步三回头,往瓦屑坝流连回顾。当船渐渐远离乡井之时,他们的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岸边那棵高大的樟树和岸边那遍地的瓦屑陶片……,于是老樟树和瓦屑陶片成了迁徙者们诀别故土的最后标识,瓦屑坝便成了家乡故居的象征。“瓦屑坝”则永远铭记在移民先祖及其子孙后代的心中。 “我从哪里来,故乡在何方?”数百年来,移民后裔迷失了方向,眼前一片茫茫,只有一点点亮光,闪烁在遥远的前方。先祖曾有的一丝回忆,隐约在后裔们脑际回荡。我是瓦屑坝人,堆满瓦屑的岸坝,是先祖魂牵梦萦的故乡。瓦屑坝是先祖的“始迁祖地“,大多数瓦屑坝移民后裔,把先祖的这“一丝回忆”写进家谱。“瓦屑坝是始迁祖地”,“我是瓦屑坝人”,成了移民后裔追根溯源,思念故乡的肺腑之言。 从已查阅的移民家族的家谱中,我们发现,这些家谱极大多数都是清朝时编修的,有的甚至是民国时期编修的,编修家谱时间距他们先祖明初移民时间都在三四百年左右。他们在三四百年之后编修家谱,唯一的依据只能是先祖的“一丝回忆”及先祖几代人关于根的模糊不清的口传。凭着这“一丝回忆”,他们认定瓦屑坝是他们的“始迁祖地”,并把它写进了传世的家谱中。 当年从江西饶州迁徙到湖广地区的移民后裔家谱中,把“始迁祖地”定格于“瓦屑坝”,瓦屑坝则成为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圣地。 瓦屑坝在哪里?既然先祖是从江西饶州府迁来的,“瓦屑坝”自然就在江西饶州府内。而饶州府内有鄱阳瓦屑坝、浮梁瓦屑坝、余干瓦屑坝、弋阳瓦屑坝多处,哪个瓦屑坝是明初移民聚散地,自然成为了移民后裔的热门话题。 笔者认定“鄱阳瓦屑坝”是明初移民聚散地,理由有四:其一,明初大移民迁饶州移民到湖广地区,这是朱元璋的重大决策,移民是政府行为,必须由官府办理。鄱阳是饶州政治中心,府之治所,选择府之治所鄱阳为移民聚散地,是理所当然之事。其二,从鄱阳地理位置看,鄱阳西濒鄱阳湖,北望长江,南接乐安、信河诸水,沿水路上下可以与余干、乐平、浮梁、湖口、南昌及湖北、安徽各州县相通。古鄱阳是饶州的水运枢纽,周边县的移民均能乘船直至府治地鄱阳集中。移民们在瓦屑坝上船后,即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送出鄱阳湖,经湖口到长江,沿长江上下到达湖北、安徽、湖南诸州县。其三,鄱阳县莲湖乡位于县城西十余里的鄱阳湖区,是个四面环水的孤岛。而瓦屑坝地形又成半岛形状。饶州各县移民到达莲湖瓦屑坝集中,在这个半岛状的瓦屑坝,既能防止移民逃离,又便于官员来往府城,加强管理及办证迁移。移民们从瓦屑坝上船,过鄱阳湖到达湖口,然后逆长江而上,可达湖北各府县,顺长江而下,可到达安徽各府县。瓦屑坝凭着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年江西饶州移民聚散地,是可以理解的。其四,清朝翰林院主事史珥有考为证。他在其著作《续瓦屑坝考》中是这样说的,“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于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按石虹先生谓:彭姜诸大姓,皆由洪武初徙实江淮,而鄱阳一府为多。”又云:“其徙时皆择豪右,如汉募民徙塞下,实关中,必如楚之屈景,齐之诸田,始与其选。则瓦屑坝,瓦屑塞虽不敢遽指何冈阜,而其东北不越双港,西南不越莲河,断可知也。” 综上所述,移民后裔家谱中的“瓦屑坝”应该是饶州鄱阳瓦屑坝。瓦屑坝的具体位置,清同治县载:“瓦屑坝在立德乡(今莲湖乡)去城西二十余里。”瓦屑坝村《高氏宗谱》中,其十七世孙香九在《瓦屑坝记》中云:“吾祖自瓦屑坝迁徙湖南也,虽世运变更,而瓦屑坝之某山某水某丘某壑,皆吾祖所经历也。莲溪之有瓦屑坝也,东望芝城,南望彭蠡,西望莲溪诸村,北望进香亭。” 移民后裔家谱中的“瓦屑坝”,是移民先祖的“始迁祖地”,也就是他们的“根”。先祖们一代接一代口传下这个“根”。也正因为是“口传”,由于方言及口音的不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误传、误写。于是在众多家谱中,出现了不同的“瓦屑坝”。如“瓦西坝”、“瓦砾坝”、“洼西坝”、“剐西坝”、“挖心坝”,出现了“饶州瓦屑坝”、“鄱阳瓦屑坝”、“凰岗瓦屑坝”、“余干瓦屑坝”、“浮梁瓦屑坝”及“弋阳瓦屑坝”等。考究其因,有下面四种: 其一,是方言、口音不同所致。如“瓦西坝”、“洼西坝”、“瓦砾坝”、“挖心坝”等。 其二,家谱是移民后裔在其先祖死后三四百年之后所编修,由于先祖当时少文化,同时又迷失了方向,脑际中仅隐约回荡着离别故土时的一丝回忆,于是把模糊不清的瓦屑坝地名口传下去,便成了同音不同字的瓦屑坝。如“鄱阳瓦屑坝”、“浮梁瓦屑坝”、“余干瓦屑坝”及“原籍鄱阳瓦屑坝双港村筷子巷趙家湾”(河南光山县《赵氏宗谱》序)和“自饶州鄱阳十字街菜园头又名瓦屑坝”(湖北省黄石《鲁氏宗谱》)。其特点是这些地名都是饶州府所辖之地,他们的祖籍离不开饶州府。 其三,一些移民先祖因无文化,又经辗转迁徙,己无法记下始迁祖地,其后裔在修谱时不得不注明其家族渊源,权宜之计,把同迁同邑移民先祖之根写进自己家谱中,变无根为有家,待日后再寻根。另一种情况是“冒称”来自瓦屑坝。如肥东费氏、黄氏、殷氏族谱中都有始祖来自“江西瓦屑坝”的记载,但殷家内部的另一种说法自认为未必:“江西移民人多势大,其它地方来的移民中为免遭欺压,就冒称来自江西瓦屑坝。” 其四,部分移民先祖,他们不是洪武初大移民时的移民,而是元、宋间因兵乱或灾害时自发移民,也有不少是宋、元期间先祖在湖广为官举家迁徙,这些移民后裔在后来修谱时,也把始迁地写成瓦屑坝。如湖北黄石《鲁氏宗谱》中即有:“一世祖紫潭公生于宋大宗二年,为真宗年间进士。天禧五年自饶州鄱阳十字街菜园头,又名瓦屑坝迁楚之武昌符石乡”字样。这里明显告诉我们,一世祖紫潭公是北宋时人,是进士为官迁到湖北武昌的。他们把始祖迁地定格于“瓦屑坝”,这恐怕有牵强附会之嫌。宋时有无瓦屑坝之名及是否也从瓦屑坝移民,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瓦屑坝是饶州移民的聚散地,移民后裔的家谱中,称瓦屑坝是他们先祖离开故土(饶州)的地方。因此,瓦屑坝是他们先祖的“始迁祖地”。 “瓦屑坝”是否真是“始迁祖地”?我们从家谱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瓦屑坝是一个地名,是饶州府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村庄名。这里因水运方便,曾是一个繁华的港口,是豪门富户的居住之地。饶州府选择瓦屑坝作为饶州移民聚散地是有其充分原因的。饶州各县移民集合于瓦屑坝后,即能乘船离开饶州,过鄱阳湖到达长江,而后迁徙到湖北、安徽各州县。因此,瓦屑坝的瓦屑陶片和岸边的大樟树,便成了移民们脑际中留下的故土的最后标识。从这个角度来看,瓦屑坝应该是先祖的始迁祖地。移民后裔在家谱中,把瓦屑坝称作“始迁祖地”,看作“根”,这是移民先祖及其子孙后代的肺腑之言。 另一方面,“瓦屑坝”虽然是饶州府的一地名,但它在饶州移民家谱中,又具有较为广泛的地理含义。即凡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饶州各县移民,都可以把“瓦屑坝”看作是“始迁祖地”。当年迁出的饶州移民,因无文化,记不清自己家乡的行政名称,(如XX县XX都)他们只能把离开饶州故土的最后一站瓦屑坝看作是故乡,是“始迁祖地”。这种情况不足为怪,华北移民后裔统称自己祖籍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饶州移民后裔也皆称自己来自“饶州瓦屑坝”是相似现象。另外,在后来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中也有类似现象。即从江西迁徙到湖北麻城的江西籍移民(含瓦屑坝迁出的移民),他们在麻城停留了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后,他们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又被迫迁徙到巴蜀之地。这些“豫章人”、“饶州人”及“麻城人”,便把“湖北麻城”当作自己移民四川之前的祖籍地。所以,我们可以说“瓦屑坝”的地理含义是广泛的,至少包含着饶州当年管辖的鄱阳、余干、德兴、浮梁、安仁、乐平、万年七个县境。由此,我们亦能看出饶州移民后裔家谱中记载的“始迁祖地瓦屑坝”是泛指饶州府内各县。笔者今年七月中旬,在湖北麻城考察迁麻城移民后裔的家谱时,发现不少家族的家谱中,把“始迁祖地”定格为“饶州瓦屑坝”和“饶州鄱阳瓦屑坝”外,还说是“饶州余干县瓦屑坝”、“饶州乐平瓦屑坝”、“饶州余江瓦屑坝”、“弋阳瓦屑坝”、“浮梁瓦屑坝”、“铅山瓦屑坝”等。在这些家谱中,他们的始迁祖有名有姓,也有迁迁徙的具体时间。有的家谱中还载明了“落籍地”和“过籍地”。这其中“乐平瓦屑坝”为最多,达十二个家族,“余干瓦屑坝”稍次,达十个家族。不管这些县是否有无“瓦屑坝”地名及是否是指定的移民集散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县在明代均属饶州府管辖,这些移民均由饶州府迁出,而且是从瓦屑坝迁出的。因此,从饶州府迁出的移民,他们都认定“瓦屑坝”是他们始迁祖地。 (朱贵安:鄱阳县芝阳学校退休教师)
(责任编辑:程功) |
- 上一篇:湖北人的“故乡”—— 瓦屑坝、筷子巷、瓦子角
- 下一篇:程氏得氏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