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程氏企业 > 徽商研究 >

亦贾亦儒的徽商

时间:2011-03-02 15:04 来源:网络 作者:程宗成

亦贾亦儒的徽商

 徽州文化以灿烂多姿、博大精深而著称于世。解读徽州文化,应该首先认识它的始作俑者———称雄明清时期商界300余年的徽商。
    徽商,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徽州与长江三角洲相毗邻,处于万山丛中,四面险阻,既是避难的安全所,也是外出经商的理想之地。徽州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种植和因地制宜地发展手工业生产,但山多田少的格局,几乎无发展农业的潜力。受当地经济资源的局限,促使徽州人利用自身的优势从外出经商中寻找生活出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正是这种经商习俗的真实写照。尽管在晋以后,徽州渐萌经商习俗,但主要还是散兵游勇,真正形成人众资巨、颇具特色的商业集团是从明中叶开始的。
    明成化、弘治年间,中国东南地区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城镇日趋繁荣,中国的传统商业随之发生转型,其标志是从以贩运奢侈品和土特产为社会上层集团为主的商业,向贩卖日用百货、面向庶民百姓的商业转化。正在这时,有着悠久经商传统、兼有经商地利的徽州人,乘势而起,际会风云,登上商贸大舞台,一展才智,大显身手。
    徽商的经营范围先是本地盛产的茶叶、木材和文房四宝,尔后贩卖外地的粮食、棉布、瓷器等,渐次发展为盐、典、茶、木等行业,可谓“奇货无所不居”。徽商从本地出发,足迹遍天下:一是东进杭州,入上海、苏扬、南京,渗透苏浙全境;二是抢滩芜湖,控制横贯东西的长江商道和淮河两岸,进而入湘、入蜀、入云贵;三是北占大运河,往来于京、晋、冀、鲁、豫之间,并远涉西北、东北等地;四是西挺江西,沿东南进闽、粤,有的还以此为跳板,扬帆入海与日本从事对外贸易。徽商经营获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无徽不城镇”的神话。在明代,最大的徽商已拥有百万巨资,已超过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船东勒迈尔拥赀8100英磅的额数了;清代,徽商的商业资本激增至千万两之巨。其经营规模和资本额,已达到了传统商业的巅峰,其财雄势大,手眼通天,与晋商共为伯仲,同执中国商界之牛耳。
    徽商的兀然崛起,且经300余年未衰,实在是中国商界的奇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徽商总是按血缘、地缘聚居,两者结合为一体,外出闯荡也往往是父带子、兄带弟、叔带侄,舅舅带外甥,亲帮亲、邻帮邻,没有这种宗族力量的援引和依靠,徽商即便能成功也难以持久。再如,徽商在经营中注重商业道德,讲求“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形成了“严格管理、勇于竞争、借助政治、建立垄断”的经营风格,这无疑也是徽商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其文化特征所起的作用使然。徽州以“东南邹鲁”驰誉遐迩,自北方士族入住,带来了崇儒治学的家风,“十家之村,不废诵读”,人文之盛,无以出其右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文化水准一般都比较高,能自觉地把儒学的优秀文化传统运用到商业活动中来,他们奉行“以儒为体、以贾为用”的信条,追求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儒贾结合、官商互济,因而形成了贾而好儒、弃儒为贾、亦贾亦儒的重要特色,这才是徽人发展其商业的真正要诀。
    徽商贾而好儒,“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他们出于经商和生活的需要,还独创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和徽剧、徽菜、徽州文房四宝等十大艺术流派,形成了体系完备、别具一格、秀立于中华文化之林的徽州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