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程氏企业 > 徽商研究 >

一个徽商后代的回忆

时间:2011-02-11 06:09 来源:《史林》 作者:何建木、张启祥

一个徽商后代的回忆

作者:何建木、张启祥 来源:《史林》2006年第92期
俞昌泰口述   何建木、张启祥整理

    [整理者按] 明清时期,徽商是中国著名商帮,曾经诞生了诸多成功的大商人,而其中盐、典、茶、木是传统徽商经营的四大行当,其中歙县多盐商,休宁多典当商,婺源则多茶商和木商。晚清以后,徽商在盐业和典当业的经营上逐渐走向衰弱,在茶业和木业两大行当依然保有一定优势。到民国时期,徽商则更加衰落下去,大部分徽州人已经不再像明清时代那样驰骋全国商场,而是选择了默默的躬耕垄亩。不过在上海,我们却惊喜的发现,依然有一些徽州商人活跃的身影,他们可以说就是“末代徽商”,以其祖辈所拥有的徽商经营理念,结合现代经营谋略,创造了徽商没落时期一个中小商人所能成就的辉煌。他们的家庭生活,也是一个普通上海人家曾经有过的生活,从中可以见到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他们的后裔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部分采访内容。录音和访谈时间是2005年4月20日,10月30日。为保留历史的真实面貌起见,也为了了解口述者的真实心理状态,本文基本依照口述者原本的叙述内容和叙述顺序进行整理,仅在少数整理者认为必须加以说明之处,以注脚形式给予注释。参考资料则包括民国丙寅年(1926年)俞崇瀜等人修纂的《星源西冲俞氏宗谱》,2005年俞昌泰编纂的《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等文字材料。整理稿业经口述者本人审订。口述者的父亲俞仁耀,安徽省婺源县人,1896年出生,字子良,号龙甫,乳名秉烛。八岁在乡下私塾三年,十一岁(1907年)进村头杂货店学徒六年,十七岁务农四年,二十一岁(1917)到上海,在陈家渡(北新泾)达亨昌木行学徒三年,二十四岁于曹家渡裕丰木行和源昌盛木行(婺源人俞子标为老板)就职,七年后该行亏损歇业。三十一岁(1927年)同金绍香(恭治、恭安、俞品佳、花瀛为代表)一股、刘瑞昌与张玉清合一股,各出资一千银元,合股开设协泰祥木行。经股东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业务得到了空前发展。扩大了的协泰祥,已不满足于本地市场,派张玉清去常州与当地李姓经理开设协大祥棉布号,刘瑞昌赴康脑脱路(现康定路)主持协和木行,俞仁耀则仍在本行坐镇,以后又抽资金和别人开设协义木行。十二年后(1939年),由于日本侵略,以致百业萧条,和谐的局面产生了裂痕,最后只能分道扬镳,各奔前程。1943年,俞仁耀用拆股的钱,回乡置田,合并祖传四亩共计11亩田。抗战胜利后,独资在原地(今梵航渡路,抗战前称极司非尔路,1466-1468号)开了协泰祥良记木行(1946),时年五十一岁。1956年公私合营,1962年退休,1989年病逝于上海。口述者俞昌泰,仁耀第三子,1933年出生于上海,中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原主治医生,现居上海。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