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的徽商 徽商在上海从事经营活动的历史,可上溯至清代乾隆初年。此后,旅沪徽商日增,于十里洋场之商战中,以贩运家乡土特产取胜。因徽州地处山区,可耕之田少而特产颇为丰饶。婺源 (旧属徽州)之杉木,歙县之漆,祁门之茶等,均为当地特产。手工制作亦很发达,如徽州之造墨、制纸等,均名盛一时。徽茶为出口之大宗,盛誉国内外,徽商以控制产地货源之优势,垄断着茶叶的贩运。至清末,上海就有汪裕泰、程裕和等1l家茶栈号,大半是徽州程汪两姓的。婺源之杉木,为沪上建筑所必需,婺源人胡执卿、杨锦春、胡靖畔等,均以经营杉木发家,成为沪上木业之巨擘。而徽州之“文房四宝”,始终独占市场,为他方所不及,尤以徽墨为最。徽墨始自南唐,著称古今,世代相沿,良工辈出。沪上有名老店,均以名匠为招牌,如曹素功、胡开文、查二妙堂、詹大有等,开设在河南路及城内四牌楼一带,所造墨品,深为世人所重,远销日本及东南亚一带。现今开设在金陵东路的曹索功墨苑,最为著名,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 在旧上海,典当业是徽商垄断的地盘,当铺押肄随处可见,时有“徽州朝奉”之说。徽商在上海开设典当的历史较早,大约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末上海69户典当,徽商所开者达30户,占42%,常有一人开设二三号典当铺,多者可达四号。如戴静波设有源泰、润泰、义丰等四号典当。典业公所董事余鲁卿、汪安山均独资开设典当三号之多。典当铺与衣庄联号经营,典当期满不赎的衣物交衣庄标价出售,则系徽商首创,为清末沪上衣业特有景色之一。有诗人以竹枝词之形式咏述道:“几家当满旧衣裳,积存如山发售忙。粗细皮棉单与夹,分析价目任品量。”徽商所经营的典当,在经营管理上有一套较完整的成规,对典当物品的鉴别力较高。典当以大型为多,雇佣职工一般在 20人左右,大多为同乡人,内部分工明确,管理井井有条。此外,徽商尚经营烟叶业、磁器业、参业、漆业及炒货业、京广杂货业。设在公馆马路之巨成昶号,先营京货,民国后兼营东西洋庄,范围很大,资力也厚,亦相当著名。 为迎合旅沪徽商的口味,徽菜馆便应运而生,与京、扬、宁、粤并称为沪上五帮。徽菜馆在上海的历史甚为悠久,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前。可惜记载缺乏,年深日久,人事沧桑,已难于了解其发展演变。至抗战前夕,上海有徽菜馆500余家。著名的有恺自迩路(今金陵中路)上的八仙楼、胜乐春,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上的华庆园,北四川路上的沪江春、申江楼,河南路(今河南中路)上的聚华楼,南市的老醉白园、大富贵,闸北的永乐天、宴宾楼等。其中,如今坐落在南市老西门的大富贵酒楼,是全上海最著名的正宗徽菜馆。旧上海的徽菜馆中有一种特别菜,叫做“大血汤”,售价甚贱,烧煮却十分道地。据说大血汤由老板垫本买猪血,血汤售出后的收入,扣还老板的血本,其余都归店伙分拆,所以厨子、堂倌对于大血汤的生意特别巴结,料多油重,接待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