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忠壮公或世忠祠庙,徽州的老人特别是程姓老人一定不会陌生。忠壮公是南朝名将程灵洗的谥号,世忠祠庙是为祭祀他而建。祭祀活动自南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始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结束,持续达一千四百年之久。这是徽州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即“程灵洗崇拜现象”。 程灵洗何许人也?徽州(时称新安)人对他一千四百年的崇拜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据《程里程叙伦堂世谱》记载:程灵洗,字元涤,新安海宁(今休宁)人。新安程氏始祖元谭公之第十四世孙。梁末海宁黟歙等县及鄱阳宣城郡多盗贼,近县苦之。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宁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侯景之乱,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景军据有新安。太守湘西侯萧隐奔依灵洗,灵洗奉以主盟。景不得而陸梁也。其后平徐嗣徽,破王琳,走周迪,败华皎,降元定,擒裴宽,与士卒同甘苦,虽节制甚严,而人乐为之用。太清承圣间,除散骑常侍建威将军,累迁新安丹阳太守,历谯州表州刺史,巴丘县侯,食邑千户。陈受梁禅事,陈高祖为佐命功臣,与周文郁、侯安都号为三杰。事武帝以功,授兰陵南阳太守,封逐安县侯,迁太子左卫率,事世祖为豫州刺史。持节西道授都督,食邑千户,增其守备,赐鼓吹一部,又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巴武三州诸军事,宣毅将军,郢州刺史。废帝即位,进云麾将军,封重安县公,增邑并前二千户。光大二年卒,谥忠壮,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配享高祖庙庭。 程灵洗生前战功卓著,是新安人民的保护神,其事迹被载入南朝正史。在他去世后不久,其乡人纷纷结社,或露天筑坛,或建祠构庙,祭奠心目中的大英雄。 祭祀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南北朝至北宋。第二阶段从南宋至明早期,第三阶段从明中期至清朝,第四阶段从清朝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南宋鄂州太守罗愿(歙县人)在《世忠庙碑记》中写道:“将士之出身,用武以立功,显名于时者,世常有之,然能使其乡百世思之者鲜矣┅┅。若我州程公则不然。公讳灵洗┅┅去今六百余年矣┅┅,然益相与崇奉以为不足昉于此乎?”由此可见,程灵洗在南宋之前的六百多年里,一直是罕见的“使其乡思之者”。但这阶段的祭祀规模相对较小,范围仅限于“其乡”(篁墩一带)。此时的祠堂庙宇都以他的谥号为名,称“忠壮公祠”或“忠壮公庙”。 历史上与程灵洗有关的神话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射蜃除妖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少以勇力闻,步行日二百余里。便骑善游。吕湖(位于歙县篁墩)有蜃,素为民之害,湖之神一夕为黄冠见梦于公曰:“吕湖蜃稔于此,不早图去,民其鱼乎?明日吾复与战,披帛肩者我也,以公义士,敢以相辱,公倘为助,酬报为后”。翌日公果率乡之少年,鼓躁于湖侧而俟。有顷,湖水浩荡,云雾隐暗,两牛角于滩上,而肩白者屈,公挽弓发矢,中彼黑者,俄而阴晦廓清,湖波澄静,居不更夕,有巨鱼死于滩下,即吕湖蜃也。” 到了南宋,民间又出现了关于他的三个神话传说:一是向忠壮公求雨至灵:“淳熙庚子辛丑年间,旱魃为虐,民不聊生,遍告群祠之余,里社祷于忠壮公祠下,雨即随至,槁而复苏。”二是忠壮公驱蝗佑民:“嘉定戊辰己巳年间,蝗虫之来蔽空满野,公私扑灭,几于无策。里社群祷忠壮公祠下,随即蝗虫退,不留于境数百里。”三是忠壮公呼风唤雨:“甲戍乙亥,旱伤最甚,物无生意,民不遑居,群祷公祠,指挥云风,滂沛雨泽,其应如答,黎庶人民,悉蒙厚惠。” 微州的地方官员纷纷上表状,陈乞体究忠壮公事迹,乞奏庙额等事。南宋帝王们也许深感能够忠君报国的仁人志士太难得,也许是为了顺应徽州的民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程灵洗加封,由二字侯升至四字、六字、八字侯,继而又从四字公升为六字、八字公。程灵洗的社会地位由此节节攀升。连同其长子文季,也受到南宋朝廷的两次加封。文季少年随父出征,勇猛非凡,人称“程虎”。后不幸被北周所囚,逝于北周都城长安。灵洗妻董氏,被封为惠懿夫人。 直到明中后期,徽商勃兴,祭祀活动由士大夫们唱主角转变为由商人主导的态势。清以后的祭祀活动,则有了明显的宗族化倾向。原先流行于各地的世忠行祠,最终演变成了程氏宗祠。程灵洗由此逐渐进入徽州各支派的程氏谱牒,成为他们共同的祖先。 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歙县篁墩的世忠庙都还完好保存。绩溪紫园斜对面的长塘坞村,至今仍保存有一座世忠庙。 据《千年仁里》一书记载:绩溪仁里村的世忠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到了清乾隆时期,仁里村徽商鼎盛,商人们深感逢年祭祀人多,祠堂拥挤,遇雨雪天气,老幼不便,于是出资扩建了世忠祠。时有族人程远作诗以贺:“赐庙家山里,全书揭世忠。神功千古振,祀典一乡崇。荐藻来村叟,称觞进乐童。自应余泽在,歌舞遍东风”。咸丰年间,世忠祠不幸毁于太平军的一场大火。清光绪十六(1890)年,族人程秉钊考中进士。喜报传来,举族欢庆,当即决定重建世忠祠。 据仁里村的一位老人回忆,他曾参加过忠壮公求雨的游行活动。当时忠壮公像端坐在龙椅上,由四个年青人抬着,前面两个彪形大汉各用大秤杆抬着特大的铜锣,鸣金开道,后面锣鼓喇叭,彩旗飘飘,簇拥着众多百姓,踏着村里的青石板大道,向田畈走去,祈求老天降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