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词,惹了皇帝断送了仕途
柳永年轻时就不务正业,在京城的花花世界声色犬马,出入歌楼伎馆,和乐工歌伎打成一片。柳永在音乐和文辞上是个天才,当时的乐工只要有了新曲子,一定要请柳永作词,才能成为四处传唱的流行单曲,柳永也就成了最知名的流行音乐人。
今天的人一说起唐诗宋词就魂飞魄散,觉得高雅得不得了,其实在唐宋时候不过是供人哼唱的流行音乐,柳永的名声在当时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罗大佑,说不上多阳春白雪,但够出名。连仁宗皇帝都喜欢K柳永的歌,每次皇宫举行国宴都要让乐工反复演唱柳永作品。现在大学毕业可以干IT、当律师、做营销、抡手术刀……条条大路通罗马,那时候念书的唯一出路就是当官。柳永一想,既然皇帝眼里都有咱这么一号,干脆直接走走一把手的门路,弄个官干干。
碰到机会合适,主管天文的官员报告说老人星出现,被认为是大大的吉兆,仁宗心情不错,就让官员们填词助兴。一个太监就私下跟柳永打招呼,说机会来了,这不就是你老哥的长项么,赶紧拍马屁伺候。柳永不敢怠慢,使出吃奶的劲填了一首词交了卷,不料拍马屁拍在了马腿上。柳永的词有一句是“宸游凤辇何处”,正好是仁宗纪念他老子写的挽词里的话,仁宗看见了心里就一酸。再看到“太液波翻”,仁宗便火了:干吗不写“太液波澄”,这才听着喜庆啊。说完就把柳永的词扔地上了,柳永走后门的企图未遂。
前门柳永也试着走过,不过出师不利,落于马下。柳永想着凭自己那么大才情,丢这个脸不应该啊,就写了一首词自我安慰,说什么“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什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总之意思是“老子不在乎”,足足的精神胜利了一把。柳永那时候虽然是一白丁,但绝对是文化名人,这首词照样又风行天下,仁宗看见了非常不爽,憋着劲准备收拾他。
后来柳永终于多年媳妇熬成婆,进士考试及第,仁宗翻看录取名单的时候看见了他的名字,就一挥笔把他除名了:他不是不要浮名么,别在这现眼了,接着填词去吧。柳永虽然从此很阿Q的自吹“奉旨填词”,一副天下人不在眼里的轻狂,但心里也够别扭。不过这家伙够顽强,就这么连栽跟斗还屡败屡战,最后47岁的时候才混上了个进士。但满世界都知道他是招皇帝老子烦的人,谁也不敢重用他,一辈子柳永都是个基层干部。
一首词,受尽当时名流的歧视
话说回来,柳永虽然是流行之王,从文盲到文化人都熟唱他的词作,但主流文学界人士却始终觉得这小子不上道,就如同红学界把刘心武先生视为门外汉一个调调。
柳永在官场上连年走背字,自己实在扛不住了,去找宰相晏殊求情。晏殊似笑非笑:你老弟喜欢填词吧?柳永回答:也就是跟老大你差不多。晏殊说:可咱不走商业化的路子啊。柳永一听就知道没戏了,柳永走的是当时的通俗路线,别说自命正宗的晏殊,就连不拘一格的苏轼,也觉得柳永不地道。
另一著名词人秦观从绍兴到开封,苏轼先吹捧他说:你现在越来越红了,京城到处在传唱你的新词。秦观挺得意,嘴上却赶忙客气一通,没想到苏轼还有下文:可怎么分别这几年,你堕落到学起了柳永的风格。秦观连忙撇清:咱虽然不成器,也不至于跟那小子学。苏轼说,“消魂,当此际”不就是柳永的路数么,俗!据说,就因为这个,秦观一直非把这句给改了不可,但他的这首词已经天下传唱,改不过来了。这事明摆着,柳永虽然名声混出来了,在同行里却上不了台面。柳永本名叫柳三变,眼见自己这么众叛亲离,在圈里相当难熬,这才改名叫柳永,为的就是日子好过一点。俗归俗,苏轼也时不时想和柳永较较劲。苏轼在京城翰林院供职的时候,有一名门客非常擅长唱词,是当时的“国嘴”。苏轼就问他,自己的词和柳永的词谁的强。门客回答说: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拿红牙板打着拍子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得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拍板,高唱“大江东去”。这话皮里阳秋、似赞非赞,苏轼一笑了之。
一首词,引来金兵百万下江南
尽管遭到圈内人士的强烈鄙弃,但柳永在广大群众中呼声极高,连那时的国际友邦人士都给予高度肯定。
孙何是柳永从前的哥们,后来孙何阔了,在杭州花天酒地。混迹江湖的柳永想上门找老兄弟,估计样子太过寒酸,门口的保安压根不给他通报。柳永愁眉苦脸地想了个苦办法,他写了一首词,求杭州歌伎的头牌花旦在孙何请客的时候唱。孙何一听,就知道柳永到了,这才把柳永请去一起厮混。
柳永用来当敲门砖的这首词,就是鼓吹杭州的名篇《望海潮》。一百多年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听乐工唱了这首词,对杭州的旖旎风光垂涎得不行,在派驻南宋的外交代表团中特意安插了画家高手,在杭州画了一幅西湖山水图带了回来。完颜亮把画裱成屏风,并且加上自己全副武装的肖像,对南宋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柳永的《望海潮》就是催化剂。
不过赵构这小子走了狗屎运,把身边的名将杀的杀赶的赶之后,居然还有一介书生虞允文会带兵打仗,在长江边上的采石矶把金国的几十万军队揍了个灰飞烟灭,完颜亮也在乱中被杀,到阴间做他的杭州梦去了。南宋文人追根溯源,认为是柳永的《望海潮》逗得完颜亮春心荡漾,把小命给交代掉了。不光金国,连那时的朝鲜、日本都有大量柳永的崇拜者。被极端鄙视和极端追捧,是柳永和他的柳氏作品经常受到的款待。柳永死了几十年,这个官司还没闹完。当时有一个司长在开封城里下馆子,一边吃还一边大骂柳永下酒。一个老太监听不下去了,拿了纸笔跪在司长面前说:您觉得柳永不成,那您写一首给大伙开开眼?“倒柳”和“挺柳”矛盾之尖锐,由此可见。
去世后,满城妓女都给他送葬
柳永最铁杆的支持者,是青楼的广大从业人员,柳永是花街柳巷的皇帝。据说当时开封的名妓,任他什么花魁头牌,要是不认识柳永,没经过柳永品题,就根本不能算混出来了。有谚语说“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就是歌颂柳永在青楼业的泰山北斗地位的,柳七就是柳永。
传说中跟柳永关系最瓷实的红颜知己是谢玉英。柳永路过江州,按惯例寻访当地名妓,有人告诉他谢玉英是本地第一。柳永去了一看,谢玉英也是他的“柳丝”,桌上放的都是他的专集,偶像一来,谢玉英哭着喊着就要从良跟着柳永开路。柳永因为身有公事,就相约回头来接。一年后柳永再过江州,没遇到谢玉英,就留词一首回了京城。谢玉英回来看见后,竟然一直追到了开封。柳永死后不到两个月,谢玉英就因为哀痛过度,追随柳永于泉下了。
柳永扎根青楼,跟长在那里一样,以至于有传言说,柳永死后,是开封的名妓们凑钱安葬柳永。送葬的那天,满城妓女没有一个不来的,哭声震天,和亲人去世一样悲痛。此后每年清明时分,开封名妓都要给柳永上坟,而且起了个专业术语叫做“吊柳七”,当年没有“吊柳七”的,都不敢出门踏青。这个风俗一直保持到了北宋灭亡。这个传闻风流无比,令人向往,但古板的学者总爱弄个究竟,最后考据出来,柳永是由某个官员出钱收葬的。
民间对柳永的超级崇拜和上层对柳永的极度不屑,混杂在一个人身上,让他在自己的时代便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今天,诵读柳永词作的人不管喜欢不喜欢,没有不把他当做一代词家宗师的。但是,柳永死后,在元代撰写的《宋史》上,连他的传记都没有.
简介
柳永(?-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天下柳家人网站:http://www.liuxiahui.cn
网络公祭柳下惠网站http://liuxiahui.netor.com
柳哲专栏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C1%F8%D5%DC.html
柳哲博客http://xungen.blogchina.com
未名工作室http://weiming.tougao.com
柳哲寻根工作室http://caojuren.vip.sina.com
QQ:130518188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 柳哲 邮编100080
010-62767364,86517312,13051818154 电子邮件:caojuren@vip.sina.com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