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墩程氏统宗祠重修捐资已落实
![]() ![]()
黄山程氏宗祠,祠堂名。程氏宗祠位于黄山区城区5公里的甘棠镇兴村。始建于明代,后被毁,清代后期重建,今仍保留有明代建筑风格。该祠为程灵诜的行祠。始建于1447年春,正堂四槛,东西庞八槛,门屋四槛。前瞰石溪,右临水渠。1486年冬复增寝室四槛。广厦回廊,虹贯钩连。现堂、屋、廊、鹿俱存。建筑宏伟,颇为壮观。有三进,墙面为硬山顶,祠堂构架为穿斗式,门楼为五凤楼建筑。祠深58.6米,宽22.6米,檐高7.5米,建筑面积1324.36平方米。第一进为门厅,西承天井,天井两侧为回廓;第二进为大堂;第三进为寝殿。门楼、额枋、梁上轩下、雀替、斜撑、大斗均雕刻人物故事、珍禽、花卉、楼台亭阁。祠内木雕、砖雕、石雕俱全,雕刻造型栩栩如生。现祠堂保存完好,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新安程氏壬辰清明徽州祭祖追记
4月5日中午,安徽省程氏文化联谊会的程晋星、程文群、程勋梅等一行四人驱车从合肥出发,到达黄山市屯溪心族之旅酒店,筹备祭祀活动。下午四点与黄山市宗亲程怡铭、程文俊等会面,商议了筹备祭祀活动。4月6日中午,程晋星、程文群、程勋梅、程晓俊、程志华等一行七人驱车到达歙县,与程怡铭、程长青会面再次落实了祭祀活动的具体事宜。 4月7日各地宗亲陆续来到屯溪心族之旅酒店报到。4月7日晚,安徽省程氏文化联谊会举行了第二届理事会筹备会议,对程氏家族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安徽新安程氏壬辰清明徽州祭祖活动领导组再次开会并详细具体落实了次日的祭祖活动细节。 4月8日早上7点30分,吃过早餐的200多位新安程氏宗亲代表从坐落于黄山火车站旁的黄山市屯溪心族之旅酒店驱车前往歙县郑村镇向皋村冷水铺,在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墓园遗址,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祭祀凭吊活动。祭祀现场,烟花绽放,礼炮轰鸣,香烟缭绕,场面壮观,气氛庄严,新安程氏后裔代表神情肃然,深情追思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缅怀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的伟绩。200多位新安程氏宗亲代表向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进香行跪拜礼,表达无限的哀思。 歙县新安程氏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程长青主持该处祭祀活动并介绍了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的生平事迹及其墓园的过去与现在;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安徽省程氏文化联谊会会长程东利宣读了祭文;程怡铭宗亲受歙县新安程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会长)、安徽新安程氏壬辰年清明徽州祭祖活动总指挥程振塑委托代以致辞,简要阐述了此次祭祖活动的宗旨和意义;宗亲代表程希桂和程向阳发表了简短的祭祀感言。 随后,200多位新安程氏宗亲代表在祭祖活动组织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又驱车回到黄山市屯光镇篁墩村在“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墓地和新安篁墩程氏统宗祠进行了简朴的祭祀凭吊活动。 在“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墓地200多位新安程氏宗亲代表向“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进香行跪拜礼,表达无限的哀思。很多宗亲代表纷纷拿出相机三五成群在“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墓前合影留念。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黄山市程委会副会长程景梁主持了祭祀“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并简要介绍了“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的丰功伟绩和在徽州历史中国历史以及在新安程氏历史上的地位。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安徽省程氏文化联谊会会长程东利致辞,宗亲代表程先政等发表了祭祀感言。 上午十时左右,200多位新安程氏宗亲代表缓缓进入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新安篁墩程氏统宗祠遗址内,祭祀列祖列宗。在祭坛和供品案桌前,200多位新安程氏宗亲代表依次上香行跪拜礼。程怡铭受安徽省程氏文化联谊会委派主持了新安篁墩程氏统宗祠遗址内的祭祀活动并向程氏宗亲代表介绍了新安篁墩程氏统宗祠的历史。黄山市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程伯孚致辞,上海市宗亲代表、安徽省程氏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程先政和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安徽省程氏文化联谊会会长程东利发表了祭祀感言。 随后,200多位新安程氏宗亲代表参观了篁敦程朱阙里文物陈列馆。 整个祭祀活动到上午12点左右结束。 由于历史的因素,特别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承载新安程氏族人道统和精神的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墓、“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墓以及新安篁墩程氏统宗祠都遭到了灭顶性的毁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4月,世界华人领袖、新安程氏后裔、元谭公63世程万琦先生和著名金融家、新安程氏后裔、元谭公64世程道兴先生率领海内外程氏宗亲600余人来到徽州寻根访祖,并到歙县郑村镇向皋村冷水铺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墓园遗址及黄山市屯光镇篁墩村“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墓地进行了简朴而隆重的祭祀凭吊活动,在海内外程氏宗亲和黄山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东晋首任新安郡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墓园遗址及黄山市屯光镇篁墩村“忠烈王”、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灵洗公墓园的恢复和保护越来越困难。今天我们还能看见墓冢,祠堂的基本框架,也许若干年,或者明年,那里就建起了高楼大厦…… 【新安程氏历史常识】 一、程姓起源及新安程氏 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程氏因程国而得名,先有了程国,程国的居民后来就称程氏。至于程氏在何时何地得氏则诸说纷纭。就程氏得氏的时间而言,有西周初年、成康之际和宣王时期三种不同说法;就程氏得氏的地点而言,也有广平(今河省北鸡泽)、洛阳上程聚和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三种说法。 程氏的得氏始祖名伯符,又称乔伯。他是重黎的后裔,生活在商、周之际。《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有一首《迁徙歌》,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这首歌概括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广平的事。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关中地区有一个周国,在文王姬昌的管理下,政治清明,蒸蒸日上。姬昌得到了许多方国的拥戴,号称西伯。他在位时,已经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儿子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未竟的灭商大业,领兵东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辉市北)打败了商王纣的军队。纣自焚而死,商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让商王纣的儿子禄父 (又称武庚)留在殷商故土,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在其周围建立了卫、鄘和邶三国,分封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又下令释放被商王纣关押在监狱里的贤人和百姓,将商王纣聚敛的 钱财、粮食散发给贫民和奴隶,然后班师西归。 周武王回到关中的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后,为了统治原商朝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推行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同姓、灭商的功臣谋士和古代圣王的后代封在各地,建立国家。伯符也是古圣贤的后裔,因而被封在广平,于是伯符带领本家族人等,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广平是伯符的始封地,也成为程氏的发祥地之一。后来广平发展成为程氏的首要郡望。但是广乎不是程地,也不是程国。因此,它不是程氏得以命氏之地。槐塘《程氏世谱叙》转引西汉司徒程泰修撰的族谱说:“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乎,后得封程国,遂氏焉。” 程氏是徽州的大姓,也是最古的一个姓,据明程尚宽著《新安名族志》2记载,“程姓出黄帝重黎之后,自周大司马曰休父,佐宣王中兴,封程伯,子孙因以国氏,忘安定。其后曰婴,仕晋平公,有立赵孤之德,封忠诚君,再忘广平。汉末曰普者,从孙氏定江东,破曹操,赐第于建业,为都侯亭。”程普之后曰程元谭,永嘉之乱时,佐琅琊王起建业,为新安太守,有善政,民请留之,赐第篁墩,遂世居此。程元谭即为新安程氏一世祖。 新安程氏传至13世出一显赫人物程灵洗。他曾被梁元帝任命为谯州刺史兼领新安郡太守,后被陈武帝任命为兰陵太守,遂封安县侯,以后因军功先后升任豫州刺史、坐骑将军、中护军、云麾将军、重安县公等职,为陈朝栋梁之一,卒后赐镇西将军,谥“忠壮公”,配享武帝庙庭。因侯景之乱时,程灵洗曾率领乡人保卫乡土有功,对此,徽州人十分崇仰,死后尊封他为“邑神”影响十分久远。 程灵洗有22个儿子,由篁墩先后扩散到徽州及全国各地。新安程氏传28世,在唐朝中后期,出一个名叫程泽的人,从篁墩迁河北中山博野,至32世,又一名叫程希振的人又自中山博野迁河南洛阳,其曾孙即为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他们实为新安程氏35世孙。(备注:程颢,程颐虽迁出新安已有好多代,且其生活和从事学术活动地方也主要在河南,其学术理论也称“洛学“,但如许多由徽州迁居、侨寓外地的新安人士一样,他们对自己的祖籍地有强烈的认同。 明修《程朱阙里志》记载程颢程颐念念不忘自己是“忠壮公”之裔,程颢就曾有“忠壮公裔”印章一枚之事;清雍正重刻时,又加入了康熙年间河南程氏后裔来篁墩谒拜新安程氏始祖、显祖的事件。) 如今,新安程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已达近千万人。 二、东晋首任新安太守、新安程氏始祖“忠祐公”元谭公
程元谭为人聪敏,性情豁达。西晋孝怀帝司马炽(公元284-313年)在位(公元307年-311年)和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00年-318年)在位(公元312年-316年)时,程元谭历任广平郡太守等官职。 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十一日,匈奴汉国创建者刘渊之族子刘曜攻克长安,俘获晋愍帝,西晋灭亡。 西晋王朝被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攻灭后,于是北方异族蜂拥而入,纷纷问鼎中原。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为最大,另有十多个小族,他们凶猛残忍,大肆屠杀汉人,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自此北方大地陷入一片混乱,这一时期史称“五胡乱华”。 程元谭在“五胡乱华”时丢失官职,弃家徙步投奔归顺西晋瑯玡王司马睿。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王(尚未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公元318年4年23日,晋愍帝司马邺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于4月26日即皇位(“上尊号”),改元“大兴”,史称“晋元帝”。 程元谭率领士兵于大兴初年(公元318年)自东阿南渡,起初担任江阳太守,不久升迁担任襄州刺史。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凭借镇东军谋、襄州刺史的身份来到江南新安郡(前身为新都郡,晋时因郡西有新安山,而更名为新安郡。新安郡管辖遂安、海宁、始新、黎阳、歙、黟等六县。新安山在今祁门县境内。此时新安郡隶属扬州),担任持节新安太守。 程元谭担任新安太守期间,在晋元帝(公元318年-323年)在位六年、三次改元的艰难而混乱的社会大环境下,秉持一颗勤政为民之心,以卓越的才智,整顿吏治,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行仁政,向朝廷推荐有才能的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发动和组织百姓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垦荒种粮;悯农爱民,曾向灾民散发了两千石粮食,安抚流离失所的灾民;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教导百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教化风气。 在程元谭的治理下,新安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因此,新安郡百姓都感悦诚服,非常尊敬程元谭,爱戴程元谭。朝廷也深闻其贤,并下昭迁升其职。 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程元谭任期期满,离开新安。临别之际,闻讯从四乡八邻赶来慰留他的新安民众挤满了大道,使他竟然无法离开。晋元帝获悉后,甚为欣慰,下诏褒奖程元谭,并让他继续留任新安太守。 东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乙酉年), 程元谭卒于新安太守任上,享年八十一岁。 晋明帝司马绍听到程元谭去世的消息,惊愕悲悼,伤心不已,为之大哭。赐其子孙宅第于新安篁墩。自此,程元谭的子孙就在新安篁墩安家。 新安程氏从程元谭肇始。因此,程元谭被人们尊奉为新安程氏始祖。 程元谭娶东海徐进之女,生二子:程彪、程超。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旅居海内外各地的新安程氏后裔已经近一千万人。 作为贤良名臣,程元谭逝世后,当时的朝廷极为重视,赐之葬在新安郡城西十里衮绣乡二十三都四保十里牌驿路旁,即今安徽省歙县郑村镇向皋村冷水铺。 程元谭墓前立有翁仲一对高大的石人,当地百姓称此为“双石人墓”。此后,程元谭墓成为新安郡四大古墓葬之一。 宋朝时,朝廷以程元谭裔孙程忠壮灵洗庙祀有灵,遂追封程元谭为“忠祐公”,封程忠壮之子为“忠护侯”,子孙世袭其爵。 北宋年间,端明殿大学士、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转运判官、休宁汊口人氏、绍熙四年进士程珌就主持修复了程元谭墓。 元代大德年间(1303年),休宁汊口裔孙程自得从北方回乡里扫墓,得知始祖程元谭墓被毁湮没,就风雨不停地在民间探访寻求。并最终在这年冬天十二月十七日,得到邻村一位掌管理乡里事务的长辈的指点,在深深的积雪中,找到了元谭公墓的墓址。程自得当即率领富溪裔孙程克绍等人在墓前修复了双石人,恢复了祖墓松丘。同时,程自得等还请得当时的当代名流、著名诗人、诗论家方虚谷撰文,大书画家赵孟頫写碑记述这件事。 明代新安程氏北宗裔孙程已敬担任徽州巡抚期间还曾经咋双石墓前树立牌坊纪念。 明代成化二年中一甲二名进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著名文学家程敏政更是带头呼吁率领州、县新安程氏各支派在篁墩世宗庙会谱,祭祖团拜,凭借这来和邻睦族,使程氏裔孙遵依道统和保护古迹。 千百年来,历经多次修复的程元谭墓一直是海内外新安程氏族人春秋祭奠之所,四海宗亲不断来此膜拜。 三,“忠烈王”、保境安民的骁勇战将、新安程氏显祖“忠壮”公程灵洗 新安程氏显祖程灵洗(514——568)在徽州老百姓和新安程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徽州民间百姓都将新安程氏显祖程灵洗作为保护神在重要节日供奉祭祀。这种祭祀活动自南北朝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至20世纪六十年代初,持续时间达一千四百年之久。
屯溪程氏宗祠位于屯溪前园村,系程灵洗的行祠,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47年),距今560余年,历史资料上说“前瞰石溪,右邻水渠”,建筑宏伟,且有一座牌坊,石雕精美。1998年5月4日被列为安徽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仅过了10年,可是我在屯溪前园一带仔细寻找,也找不到这座著名的古建筑了,是迁往他处,还是被房地产开发商拆掉了?请知情人指点一二。无论如何,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屯溪仅有的明代古祠堂啊,要是拆掉的话太可惜了。
郡望堂号 郡望 堂号 程姓宗祠通用联 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崇仁进训; 重黎聪哲流源远; 创隶书苦思十载; 家绍真儒,襟度光风霁月; 附: 揉春为酒; 周南进训; 桐云影(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淡; 但愿人皆健; 百代文章两夫子; 家绍真儒,襟度光风霁月; 人更更更更更更更更更众; 爱物为心,一命于人亦有济; 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师宗推北宋; 自休父得姓以来,与伊川、明道并振家声,一样门楣匹纯正;
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 宗祠,或称宗庙,又都可以称作“祠”或“祠堂”,是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古代凡有官爵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太庙”或“宗庙”。“庙”,不论太庙、宗庙、还是家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如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为清朝皇室的太庙。又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是供祀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作为祭祖或供祀前代贤哲的屋宇,“祠”与“庙”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国著名的两大古庙,一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庙,一为山西解州的关帝庙。孔子庙又称“文庙”,是供祀孔夫子的地方;关帝庙或与岳庙并称“武庙”,是供祀关公及岳飞的地方。以此看来,“庙”不单是祭祖,还具有纪念前贤的性质。如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的发生地,有纪念辛亥首义死难烈士的“烈士祠”。
姓氏宗祠四言通用对联(任何姓氏通用,下同) 长绵世泽; 衣冠百世; 春秋匪懈; 昭假烈祖; 绳其祖武; 慎终追远; 百年树德; 绳其祖武; 蒸尝勿替; 心诚则灵; 奉先思孝; 孰事有恪; 姓氏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千枝归一本; 世代源流远; 礼乐家声远; 典祀千年重; 宗祖规模远; 祖功垂福泽; 祖功垂福泽; 涧溪毛可荐; 蒸尝酬祖德; 福田宗祖种; 仁义礼智信; 万叶荐余庆; 衣冠陈俎豆; 姓氏宗祠余庆堂五言通用对联 余地有亨泰; 土产无价宝; 土能生万物; 姓氏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本支百世不易; 礼乐绳其祖武; 名垂天地不朽; 听聪祖考遗训; 春秋享祀来格; 昭穆明其礼教; 祖灵穆乎不远; 祖宗凭依在德; 恭敬节让明礼; 子孙亦以为序; 福星高照栋宇; 富贵贵在创业; 元吉光耀在上; 姓氏宗祠余庆堂六言通用对联 道远几时通达; 姓氏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丁兰刻木思亲孝; 千百年祖宗如在; 不忘孝友为家政; 水源木本承先泽; 百代孝慈山仰泰; 以燕以翼宏堂构; 先代贻谋由德泽; 孝友传家绳祖武; 孝孙弟恭皆学问; 金鼎焚香香结彩; 春露秋霜崇祀典; 秋霜春露怀先泽; 俨若思孝孙在庆; 祖功宗德流芳远; 祖泽百年惟礼乐; 祖砚父田垂燕翼; 神至尊一诚可格; 致孝思高曾以上; 继高曾孝思不匮; 教孝教忠开世德; 谋烈远贻山石厚; 绳其祖武唯耕读; 雅言不外诗书礼; 僾见忾闻昭祀典; 满门忠节传宇内; 漫说不如我同姓; 德洽群黎安衽席; 藉谈数典知有祖; 宗功丕著钟麟趾; 一脉源流先世泽; 敬恭诚则笃其庆; 泽及后裔典万古; 保民子而民欢乐; 聪听祖考之懿德; 惟籍葵忱修俎豆; 乃圣乃神监有赫; 匡扶民物昭千古; 姓氏宗祠大堂神龛七言通用对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 树发千枝根共本; 祖德振千秋大业; 姓氏宗祠二姓合祀大堂神龛七言通用对联 休言别族与宗族; 姓氏宗祠八言通用对联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 身范克端,绳其祖武;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奉之以乐,安之以礼; 金鼎呈祥,龙香结彩; 继序不忘,昭假烈祖; 祭用烝尝,仰酬祖德; 僾见忾联,孝思不匮;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 姓氏宗祠大堂神龛八言通用对联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 姓氏宗祠九言通用对联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 春霜秋霜,本枝衍百世; 继述序人伦,礼循昭穆; 子姓萃一堂,序昭序穆;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姓氏宗祠十言通用对联 修身齐家,不外纲常大节;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 陟降遥通,魂魄常依华屋;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 祖宗忠厚遗留,由来远矣;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 姓氏宗祠十一言通用对联 报德报功,爱祖时思心不斁; 春祀秋尝,遵万古贤礼乐圣; 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勤俭持家,农工商贾各居业; 先代有贻谋,肇基端由勤俭; 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姓氏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对联 溯祖德宗功,奕叶簪缨推望族;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 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 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 春露秋霜,正蕴藻流芳,蘋蘩焕彩; 家肥则族肥,不外亲亲长长数大事; 垂训一无欺,能安分者即是敬宗尊祖; 忾乎闻、僾乎见,岂陈俎载牲,遂云来格;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义自任数端,方可无惭宗祖;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 穆元祀,礼莫愆,继祢、继祖、继高曾,孝思不匮; 春有心于露,秋有心于霜,遵戴礼遗规,钦崇祀典; 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 士恒士,农恒农,工恒工,商恒商,族少闲民,便有兴隆气象; 莫云遗泽不灵长,但大家饥有食,寒有衣,从容朝夕,便当思旧德; 几十年积德累仁,用宏堂构命之敬命之爱,以燕以冀惟曰曾孙有庆; 告大众听闻,今日做人儿孙,他年即人宗祖,落叶归根,也为自家留地步; 小宗人仅千家,念析支分族仍共本源,害勿交让,利勿交争,仁义而已矣,孝弟而已矣;
黄氏宗祠楹联2008-09-24 08:43 来源:闽台宗祠网 编辑:贺晨曦 宗祠门楣 春申遗风 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 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 叔度高风 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史籍《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宋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温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 东观流徽 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让他入东观 (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官拜尚书郎,升为左丞相,黄香被尊为江夏黄氏大始祖。 山谷腾辉 说的是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刑部侍郎。初时与张采、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天下四学士”,诗文极受当时士林推崇,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行、草、楷皆精,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 祖德流芳 四言用联 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牌坊联 颖川德政;江夏贤声。 全联追宗溯源典指颖川的黄霸和江夏的黄香事典。 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 南邦相业;东观书馨。 全联讲典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和东汉黄香的功名业绩。 章亨黄氏敬爱堂祠堂门联 治平著绩,孝友传家 海丰县陇镇黄厝寨村“江夏堂”堂联 莆田世泽,江夏家声 广东海丰汕尾和顺乡“萬福堂”堂联 莆田世澤,江夏家聲 湘潭桥头黄氏 西江望族,东观名家 广东惠州黄氏宗祠对联 江夏家声,循良世泽 ◇ 联系人:黄 龙 ◇ QQ:897223028 汪洋叔度;孝友庭坚。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黄宪,字叔度。 下北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黄庭坚,苏轼谓其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教化第一;孝友无双。 上联典指汉代丞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学时学律令。武帝时未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时为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汉世方治民吏,皆霸为首。为政对外宽和,对内严明,后世将他和龚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 下联典指后汉尚书令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年九岁,失母,事父至孝。夏月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稍长,博通精典,能写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和帝时官至尚书令,勤于政务,又举荐不少人才;安帝时官魏郡友谊赛守,当时遭水灾,他拿出俸禄及所得的赏赐来赈济贫民。后卒于家。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飘飘意气;汪汪澄波。 上联典指宋朝进士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元符年间进士,官秘书郎。遍览册府(帝王藏书的地方)藏书,以至废寝忘食,性好古文奇字,彝器上的款识,他都悉能辨正。自六经到子、史、百家,无不精通。善画,工诗文。篆、隶、正、行、草、飞白,都极绝妙。著有《翼骚》、《东观余论》等。因身体瘦弱,人称“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 下联典指后汉孝廉黄宪,字叔度,博学,善言谈,被当时名士荀淑誉为颜回。年十四,与友人语移日不能去。大臣陈蕃、周举尝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荫,复存于心。”郭泰少游汝南,称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曾举孝廉,有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但去到京城后,马上又回来了,什么官也不做。 徽流江夏;景焕阳春。 全联典指黄氏郡望为江夏郡。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于吴。门下有食客三千,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派兵攻秦救赵,后灭鲁国。考烈王死后,他在内乱中被杀。因曾住江夏黄鹤乡仁义村,从战国以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世泽;淮阳名家。 全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黄香,江夏人,以孝闻名。 颍川课最;江夏无双。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黄霸,擢颍川太守,治绩最优。 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黄香。
五言用联 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 江夏源北国;万石肇南雄。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朝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 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道:“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 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潮州市枫溪区高厦黄村“孝思堂”祖祠门联 兴蒲家声远,潮海世泽长。 汕头金平区蓬州村“永思堂”堂联 江夏家声远.莆田世泽长 潮安金石黄厝巷“如在堂”堂联 江夏家声远;莆田世泽长。 梅州黄氏南门祖祠门联 西京贤相府,东观大儒家。 六言用联 广东省饶平县城的黄氏老大宗祠联 宋朝奎章学士;中华开国元勋。 上联典指饶平县黄氏所宗始祖黄峭山。 下联典指民国时黄氏后人最优秀代表是黄兴。 此联为唐末工部侍郎黄峭山《夏》诗句联。
七言用联 广东省潮州市黄氏大宗祠 江夏垂德源流远; 三七遗芳世泽长。 上联典指黄氏的郡望是江夏。下联典指峭山事迹。江夏黄氏经过灿烂辉煌的江夏阶段之后,分衍成两大支系即著名的福建邵武黄氏和浙江金华黄氏。邵武黄氏的大始祖就是黄峭山。黄峭山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史志,但在海内外千千万万的黄氏宗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亚于黄歇、黄香、黄庭坚诸位。谱载峭山是唐末五代人,年少即威猛仗义,曾组织乡民御寇,屡建奇功,官至刑部尚书,奎章阁学士,封千户侯,太子少保。卸任返乡之后创办书院,培养学子,代出英才。他有德才兼优的三位夫人和21个儿子,155个孙子,13个孙女,还有334个曾孙子,116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尤其是到了晚年,黄峭山送出21房儿子奔向闽、粤、赣各地开创家业的壮举更是人世间开拓奋进精神的典范,千古流芳。上犹县大部分黄氏均是黄峭山后裔。在广东省潮州市黄氏大宗祠内就悬有此联,据说是始祖黄峭山公的遗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黄氏宗祠二堂匾联(正面) 西晋伦常南粤士; 六年庐墓一生心。 额匾:奉旨旌裱。联语典指大孝子黄舒,为黄香之后(下同)。黄氏子孙多能继承孝的传统,将孝道发扬光大。因此,历代黄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大孝子。如晋朝时,在今广东东莞县出了一个孝子叫黄舒。传说黄舒家贫,靠自己的发愤工作来侍养双亲,父母去世之前,尽力满足他们的最后要求。凡父母心里想要的东西,就是远在千里也要找来。父母死后,起庐于墓上,坚持为亲人守护墓庐。虽深野无人,猛兽狂吠,也安然处之无异。在今天看来,这种为死去的亲人守墓的做法未免过分,但在当时却是至孝的表现。黄舒的事迹后来受到官府的旌表赞扬。后人又为他建立词庙,把黄孝子作为神来敬祭尊祀,这就是在广东东莞县的“黄孝子特祠”。千余年后明朝有位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还为他写了一篇《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黄氏宗祠二堂联(背面) 名开子舆当日里; 孝传司马鰄朝人。 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 金墩入阁一相国; 黄府进士三尚书。 祠祀江夏金墩黄氏初祖黄府(1130—1210年),字用藏,又字大方,号东美,行火二十一。宋进士平江令黄彻之季子。南宋初由兴化军(今莆田城西)西门巷徙居黄石镇金墩村遂为金墩开基祖;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登状元木待向榜进士,至宁宗历三朝累官从政郎、签书岳州平江节度判官、出知潭州长沙县事、转知扬州江都县令、通直郎、平海军佥判 (宋朝驻平海东美乡)通奉大夫。事以廉介称有惠政,士民德之,秩满疏请终养致仕归,谥清惠,追赐庙号金墩;配塘南陈士楚侍讲女诰封宜人赐御葬敕印石“黄府佥判”于陵前。始祖黄府陵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西北三里许鸡峰山下北磨华严寺后殿东麓(陈宓秘书丞撰文,张渊篆额书丹)。黄府公崖书“宋石烟灵”遗迹今尚存,子黄安石宋进士朝请郎、出知河南南阳县事、翰林院馆阁校勘、朝奉大夫;长孙黄近新州府教授(子五:松、权、贾、昂、梨);次孙黄远校书郎(子二:棣、梧)居清江下墩。为福建黄氏望族之一,莆田黄石金墩黄氏居第古有读书亭,家声赫然,贤士辈出。 章亨黄氏始祖祠堂神龛联 远向闽中承学术; 近于高郡启家风。 章亨黄氏始祖祠堂亨堂联 敬著家邦先长长, 爱兼民物首亲亲。 潮州市枫溪区高厦黄村“孝思堂”后向天井联 俨若思孝孙有庆; 祭如在明德惟馨。 潮州市枫溪区高厦黄村“孝思堂”前座向天井柱联 祖德千秋高仰趾; 宗支一沛永留芳。 潮安金石黄厝巷“如在堂”堂联 江祖源流开世泽; 夏宗衍派旧家风。 潮安金石黄厝巷“如在堂”堂联 江南日丽东粤暖; 夏郁冬青南国香。 潮安金石黄厝巷“如在堂”堂联 江夏传史千秋盛; 世家经典万代昌。 普宁广太镇富儿村黄氏堂联 富贵奕代承祖德; 儿孙满堂振家声。 普宁广太镇富儿村黄氏堂联 富贵荣华彰百代; 儿孙显达旺千秋。 巫家妇居然大贵; 女参军愿作男儿。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黄霸娶巫家妇,与共终身,后大贵。下联典指前蜀朝时期的临邛女黄崇嘏,易男服为蜀能军。 名流惊世诗书士; 技艺超人纺织娘。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公元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修水)。治平进士。调叶县尉,知太和(今江西泰和)。哲宗时,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省武汉)。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实录多诬,遭贬谪。徽时起用,后又遭贬。论诗推崇杜甫,艺术上修饰装饰,用工深刻,开创了“江西诗派”,能词、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出苏轼门下,与张耒、晁无轨、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著有《山谷集》等。 下联典指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人(今上海华泾镇)。幼为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虐待,逃往崖州(今海南崖县)。她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虚心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纺织技术。十三世纪九十年代返回家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生产工具,传播错钞、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使原来土地贫瘠、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事棉纺织业者日众,生产技术迅速发展,“乌泥泾被”名闻全国。她去世后,当地人民为其立祠。她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咏诗句春归何处; 题菊花秋艳几时。 上联摘自黄庭坚《清平乐》词中名句。 下联典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年),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荷泽)。率百万众,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长安被围后撤季,后不屈自杀。他曾有《题菊花》、《菊花》等诗作传世。 欢承渌渌咸康俗; 忙咏田园鲁直诗。 全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黄庭坚事典。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斫蛇龙。 此联为黄庭坚诗句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此联为清代画家黄慎(1687—1761年)自题联。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布衣,与郑板桥友谊甚深。字学怀素,善草书。以对母孝顺为人称道。 万象函归方丈室; 四围环列自家山。 此联为清末诗人黄遵宪(1848—1905年)自题联。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光绪举人,维新派。曾任驻外参赞。后参加戊戌变法。 光前已振家声久; 裕后还留世泽长。 冯骥才著《阴阳八卦》第八回《黄家后门联》语。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 此联为佚名作黄氏《七律认宗诗》之颈联。诗的全文是:“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绵绵世泽留孙子; 赫赫家声继汉唐。 此联为“黄氏源流”歌之联句。“黄氏源流歌”,即“内八句”全文是:“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百里华封留政绩,千年翰院擅文章。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 诗中梅江,指广东嘉应。高阳即颛顼。 神圣恩深家宅旺, 祖宗德厚子孙贤。
八言以上 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 凤翔守魁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能诵古芬渊源江夏, 勉承先绩衣被颍川。 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 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法司宗伯,宰辅安邦。 潮安金石黄厝巷“如在堂”堂联 望族贵胄,科甲家风; 一郡主簿,三世大夫。 四川省三台县黄氏宗祠联 水源深,江夏颍川光俎豆; 土德旺,石公山谷荐馨香。 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黄氏宗祠联 地峙湖城,愿作祖先肖子; 支分梅月,期为盛世良民。 祠祀开基祖黄鸿熙以下诸先祖。 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黄氏宗祠联 学识渊博,紫阳一生著述; 襟怀阔达,安南千顷汪洋。 祠祀开基祖黄鸿熙以下诸先祖。 湖北省秭归县东平里黄氏宗祠联 发迹江西,不愧武成世业; 播迁湖北,丕振山谷家风。 湖南省靖州县城的渠阳黄氏总祠(又叫“黄氏家庙”)正殿联 祠宇重新,惟期光前裕后; 规模由旧,肃此春祀秋尝。 四川省三台县黄氏宗祠族用联 树廿一宗支,追崇维廿一; 礼三千客食;配享以三千。 上联典指黄峭山二十一子分为二十一支,下联典指即春申君养游土三千的盛事。 天云日开荣华茂盛永光明, 春瑞生润长青松柏江山秀。 四川省三台县黄氏宗祠族用联 水源深,江夏、颖川光俎豆; 土德旺,石公、山谷荐馨香。 上联典指黄氏发源地江夏郡和颖川郡,下联典指和歌颂了汉初黄石、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勋业。 湖南省隆回县石门乡黄氏宗祠联 勉子谱新篇,遗响难忘徐刺史; 律躬同古曲,蜚声犹记阢乡侯。 潮州市枫溪区高厦黄村“孝思堂”正殿堂方柱联 敬所尊爱所亲不之为仁人孝子; 顺移长信移居远之即义士忠臣。 台湾省南县黄氏家庙“崇荣堂”联 黄子炎孙,孝友一堂,赫赫矣紫云百姓; 宗功祖德,蒸尝万古,巍巍乎佳里宗祠。 黄氏宗祠联 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公树勋庸垂汉史; 琼南孙枝,海外生聚,世传孝友振家声。 四川资阳丹山古镇黄氏宗祠山门联 江夏溯流征武纬文经百代簮缨归祖德, 资中绵旧泽兰芳桂馥千秋俎豆报宗功。 四川资阳丹山古镇黄氏宗祠奉先殿柱联 五大洲族类繁多总要笃根本敦伦常方为礼, 六百载家声绵远尤宜田勤耕书苦读休让圣。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学正“永享堂”联 清白传家,若不涤虑洗心,曷以光昭令绪; 文章报国,须知禀经酌雅,庶几黼黻隆时。 原湖广武昌府江夏县黄氏大宗祠“江夏堂”联 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列; 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 全联歌颂江夏黄氏源远流长和兴旺繁荣,而又突出黄香开创的孝友家风和文章勋业。 广东省深圳市龙田黄氏“祖公堂”联 湘水绍家声,肯构肯堂,位叶乾坤钟地脉, 颖川传世泽,善继善述,序分昭穆振人文。 上联典指三国黄氏的著名人物黄盖。下联则指东汉朝时期的黄霸。 潮州市枫溪区高厦黄村孝思堂正殿堂最内面圆柱联 祖有功宗有德,修先人于一堂,序昭序穆。 圣可学贤可稀,启后裔于百世,报德报功。 潮州市枫溪区高厦黄村孝思堂正殿堂圆柱联 大栋于而拓大和,先灵妥侑实系宗风丕振 高松云于奉圭田,祖武继绳固知明德惟馨 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黄氏宗祠联 启后光前,想当年事业炳炳麟麟,自是既明且哲; 元功硕德,愿来世子孙绳绳继继,无忘显祖荣宗。 湖南省靖州县城的渠阳黄氏总祠(又叫“黄氏家庙”)正殿联 世笃忠贞,历宋、元、明以际国朝,百代冠裳垂统绪; 家传孝友,合绥、会、通而联黔芷,一堂俎豆荐馨香。 上联既突出了黄氏“忠贞孝友”的家族传统。下联又说明了靖州渠阳黄氏总祠为绥宁、会同、通道、黔阳、 芷江等地为黄氏的共同祖祠。 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 念祖父勤劳,若作室,若稽田,燕子诒孙,总廑绸缪于风雨; 维桑梓恭敬,如临深,如履薄,服畴食德,敢志陟降在庭阶。 湖南省靖州县城的渠阳黄氏总祠(又叫“黄氏家庙”)正殿联 汉史著蜚声,记与胡吕诸公,梗和议、上弹章、翦除误国权奸,松柏后凋撑宗室; 肤功镇蛮服,历受元明数代,建专祠、隆祀典、酬报当年惠泽,梓荪繁衍遍渠阳。 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堂柱联 文人慧业播江西,看世谱留贻,八百载炳炳麟麟到今日,手泽摩挲、椒衍瓜绵,难忘旧德; 烈祖洪图开南国,喜家声继起,二十传原原本本在后昆,心香祷祝,箕裘弓冶,永迪前光。 全联典出箭楼黄氏是由江西分派,至题联当年(公元1886年)已历八百多年,传世二十余代。 广西柳城县黄氏宗祠堂联 祖德溯汪波,颖川第一,江夏无双,奕奕威声昭万古; 勋名垂宇宙,峻肃黄堂,风流白面,巍巍治绩炳千秋。 世溯春申念祖德,洁蒸当鹰酒奉牲隆祀典; 派传江夏会宗支,宏栋宇灵鸡骏马拱祠堂。 序昭穆于一堂,礼乐诗书,江夏风声犹作; 振云乃于百代,箕弓裘冶,颖川教化以新。 休宁大阜程氏重修篁墩统宗祠世忠庙捐款人名单 (2012-11-04 11:07:21) 程朱阙里——篁墩古村 徽州的宗族及其分支,犹如明丽清澈的新安江,由源头的涓涓细流到急流奔腾的滚滚江水。许多宗族兴旺发达之后,有的后代就从地狭人稠的徽州向外迁徙,众多的姓氏血缘向外延伸扩展,绵延不断,源远流长。新安江下游和江南的广袤地域乃至全国,在许多姓氏后代的“寻根絮语”中,篁墩这一地名频频出现。过去,每年清明节,散居在徽州各地的程氏、朱氏族人,都要回归故里篁墩祭祖扫墓。所以,篁墩被誉为徽州宗族的圣地。 2006年清明节,有位美籍华裔程绵培先生携女儿来到篁墩。他的祖上是从广州迁到夏威夷的,尽管自己一直生活在美国,但遵从父辈“不能忘本”的教诲,早在20年前就开始寻找祖居地,先后到过广州、江苏、河南等地,行程上万里,最后确定自己是篁墩始迁祖程元谭的后裔。在海外像这样期待回徽州“寻根”的华裔数不胜数,篁墩则是他们的首选地。然而当他路远迢迢来到这里,看到篁墩有些文化古迹严重破坏时,不得不深表遗憾。桑梓故里在族裔心中是魂牵梦萦的归宿,这也许就是浪迹天涯的游子割舍不断的故土情结吧! 我是徽州人。去年春天,和我的先生一道去了一趟篁墩,了却了多年的夙愿。我们循着先贤名儒的足迹走进了篁墩。这里巷道深深,两旁是历经风雨沧桑的徽州老屋。我俩漫步在青石铺就的古驿道上,石板路断断续续、坎坎坷坷,仿佛回响着历史老人铿锵的足音。我们徜徉在长街短巷之中,寻找那里的古祠、古庙、古桥和牌坊,因为那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寻寻觅觅中,见到的却是一处处古迹的遗址。废墟上,虽然早已竖起了一幢幢造型各异的村民新楼,但作为古村的大家气派与风韵,已不复存在,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个不该留出的“空白”。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下街36号民宅,主人程文俊是解放初期的村干部,虽然年近古稀,但热心公益事业。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篁墩曾经有过的实实在在的辉煌:这里有一座上沐皇恩的程朱阙里坊,有恢宏的程氏统宗祠,有曾经盛极一时的世宗庙,有程朱三夫子祠,有水口园林,还有程氏祖墓和朱夫子祖墓…… 程老又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在村里转了一遭。在一处旧屋前,他推开门说:“这就是程氏祠堂的旧址,不过祠堂的绝大部分已被拆除,剩下的部分改做了小学的校舍,现小学已迁址。”当我们走进这空荡荡的房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放置在天井里的文物:一只断臂的石狮子立于树下,那象征着皇恩浩荡的双龙盘边的“宸翰”匾额,世宗庙碑石,三夫子祠碑石,还有那浑圆的石鼓和形制各异的石础、旗杆墩等,林林总总都寂寞无声地躺在那里。教室里陈列着《篁墩———徽州宗族的圣地》模型,墙上挂着程朱三夫子画像和“程朱阙里,洛闽溯本”的条屏。地上也放着一些断石残片,其中有一块断成三截的茶园石墓碑,上面镌刻着“程氏祖墓”四个斗大的字。瞧着这些,无不令人感到岁月的沧桑。但透过这些残损的古迹,篁墩当年的风骨与气度隐约可见。这些雕龙琢凤的文物,刻工极其精细,它们是篁墩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佐证,是弥足珍贵的古徽州文化的精华,无奈天灾人祸,被兵燹与文革、野蛮与愚昧破坏了。令人在惋惜的同时,更为古徽州文明出现的断层、文化遗产的不断消失而哀叹。幸亏村干部和村里的有识之士,将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搜集起来,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抢救和保护,否则,徽州的宗族历史将会仅仅成为纸上的符号了。 篁墩,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虽然破损严重,但翻阅这部皇皇巨著,仍能让人为之惊叹。它拥有那么丰富的内容,拥有如此深厚的底蕴。随着学术理论界对程朱理学和徽州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程朱三夫子的祖居地———篁墩,在我国和世界上都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更可喜的是,这里的村委会正在组织人力抢救文化遗存,保护文化遗产,并准备适时启动保护措施,让全世界的程氏、朱氏以及其他姓氏的华人,能在程朱阙里———篁墩圆了寻根梦。 ( 来源:新安晚报 作者:吴丽霞 ) (责任编辑:程功) |
- 上一篇:金寨宋朝抗金名将程端忠墓名列“国保”
- 下一篇:新安始祖元谭公墓修复捐资已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