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祠牌墓碑 > 祠墓保护 >

金寨宋朝抗金名将程端忠墓名列“国保”

时间:2013-07-01 16:04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金寨宋朝抗金名将程端忠墓名列“国保”

2013年世程联(南京)工作座谈会议纪要中报道:
端中公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投资:1千万,由先政负责牵头出资,道兴会长负责700万(包括前期投入200万)、先政出资100万、副会长会杰出资100万、学民副会长出资100万。
百事孝为先,孝者德之本,他们的善举可钦可敬,将功耀宸寰!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寨县程端忠墓名列其中。程端忠墓,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寨县程端忠墓名列其中。程端忠墓,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
程端忠,谥号忠烈,宋代理学宗师程颐之长子,哲宗时进士,靖康末年随高宗南渡,任六安知军。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攻六,形势危急,有部下劝其献城投降,程端忠立命斩之,并亲自率兵阵前激战数日。后金兵败退至金寨燕子河、撞畈一带,端忠愈战愈勇视死如归,在援军未至的情况下,决心将敌逐出境外,不幸与副将任廷尉一起战死阵中。

据史书记载,程端忠血战中“失其首而不伏地,金兵骇服”,朝廷念其功节显著,赐金头合躯而葬。建炎四年,为纪念程端忠,当地民众和朝廷在墓左墓右,分别建了左圣寺和忠烈祠,祠内有联曰:“三川一门两夫子,六安千古几知军。”如今,祠寺虽然不存,但墓旁的古松古柏依然苍翠,永远陪伴着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金寨程端忠墓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程端忠墓的科学保护、旅游开发均具有积极意义。


长岭乡位于金寨县西南部山区,总面积134.1平方公里,2008年4月并村合组,现辖7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总人口 17661人.境内峰峦叠嶂,群山竞秀,竹茂林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珍稀野生动物王蛇、喜鹊、香獐、果子狸及名贵中药材灵芝、天麻、茯苓、杜仲、厚朴、穿山龙、绞股蓝等.

  长岭乡地处两省(鄂皖)三县(金寨、霍山、英山)重要交通要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致.有保存完整的西界岭古街、忠义祠、徽派古民居等古建筑;有宋代抗金英雄程夫子(端忠)墓、洪学智将军亲笔题写碑名的乌凤沟红军烈士墓.

 

撞畈村程瑞忠墓和忠烈祠

  程端忠,谥号忠烈,宋代理学宗师程颐之长子,哲宗时进士及第.靖康末年,随高宗南渡,任六安知军.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进攻六安,情势十分危急,有部下劝其献城投降,程端忠立命斩之,并亲自率兵上阵杀敌,激战数日.后金兵败退至燕子河、撞畈、石头嘴一线,程端忠穷追不舍,决心将敌寇逐出境外,不幸,在激战中,与副将任延尉一起战死.据文献记载:程端忠血战中失其首而身不伏地,金兵骇服,肃然起敬.朝廷念其功节显着,赐金头合躯而葬,为防盗墓,同时异地葬下72棺.端忠墓坐西南朝东北,四周用块石围砌,占地面积约半亩.坟前后各立大理石墓碑一块,后碑与墓紧靠山坎,墓小碑小,前碑高约两米,塚堆饱满;两墓相距1.5米,大碑前置吨许石制香炉一个,石人、石马、石狮、拴马柱各二.墓前20米立一高大忠烈牌坊,坊前10米开外有一水塘,约半亩,是谓饮马池.建炎四年,为纪念端忠,朝廷在墓旁建左圣寺和忠烈祠,祠内有副对联:"三川一门两夫子,六安千古几知军".近百年风雨沧桑,左圣寺和忠烈祠几度被毁占,但程公之不畏强寇,为国尽忠,慷慨赴死,终至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总是令人追念.自2000年始,由乡政府、当地居民和程氏后裔共同努力,对陵园加以整修,左右后三方做2米高水泥护围,正方围墙,祠寺整洁、牢固,端忠墓和忠烈祠重现昔日风采.端忠墓于2007年7月被金寨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官民在安葬端忠遗体时,行棺至现在墓基处,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骤下,顷刻间,山体突崩一侧,正好将棺木深埋.雨住后,官民们议论,此为天葬,属天意,故行棺用的器具再不敢取出,只好齐动手,将坟头包好,将碑竖起,然后磕头而去.因此,现在的撞畈,当时叫"天葬下",逐渐简称"葬下","葬下"这地名在民间一直沿用至今.

  端忠墓园现存忠烈祠和左圣寺前重,经整修后整齐肃穆,墓园紧连祠寺,边篱是用水泥砖石做成的花瓣形围墙,园内左后侧有约60厘米高老碑一方紧靠坟塚,之前有两米高重修碑及坟塚,两边有两根约1.2米高的石栓马柱,全园占地约3500平方米.

 

千古知军程端忠
大别山主峰之一的天堂寨东向一支山脉似一条巨龙越过桐桃源、西界岭绵延数十公里而骤停于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然后自山顶向东又缓缓展开数支余脉围拢了一畈田畴,缓急之间形成了一处宛如硕大莲花的奇特地形,就在这莲花的莲心位置安葬着宋代抗金名将---六安知军程端忠。
    程端忠,谥号忠烈公,系宋代理学宗师程颐之长子,宋哲宗时进士及第。靖康末年,金兵南侵,端忠随宋高宗南渡,任六安知军。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进攻六安,形势十分危急,高宗亲临六安指挥抗金,宋兵与金兵交战多时,难分胜负。见城被困,有部下劝端忠献城投降,端忠大怒,立命斩之,然后亲自率兵上阵撕杀,见主帅上阵,宋兵精神振奋,拼命杀敌。与金兵激战数日后,金兵败退至霍山县、金寨县燕子河、撞畈、英山县石头嘴一带。高宗见敌败退,求胜心切,在援兵未到的情况下,命端忠孤军追击,拟将敌逐出境外,高宗带少数御林军随军行动,当宋军行至撞畈立足未稳时,不幸遭敌大部队反攻,端忠为掩护高宗脱险,不顾个人生命危险,毅然与高宗交换衣物,冒充高宗,率兵勇猛冲杀,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与副将任延尉等一起战死阵中,高宗却安然脱险。据有关文献记载:程端忠在血战中失其首而不伏地,使金兵骇服,当即跪拜才使其尸身倒地。端忠殉职后,朝廷念其功节显著,忠勇有嘉,特谥号忠烈公,赐金头合躯而葬,并于每年清明、除夕派地方官员到此拜祭,拜祭队伍长达数里,此例一直延至清末。据民间传说,安葬忠烈公时,当其棺木抬至莲花山脚下,突然大雨倾盆,送葬队伍无法行走,只好在此停棺避雨歇息,傍晚时分,一阵雷电过后,突然轰的一声响,天崩地裂,只见莲花山东部泥石崩塌而下,将棺木自然掩埋。故此地又名“天葬下”(老天感其忠烈,自然安葬之意),简称葬下,并延叫至今。
    阔大的端忠墓坐西南朝东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四周用块石围砌,占地面积约2亩。坟前后各立大理石墓碑一块,前碑高1.65米,宽0.75米,碑文:“皇清同治六年岁次丁卯仲冬月重立,宋伊川之子六安知军讳端忠谥忠烈程公之墓。”碑前置吨许石制香炉一尊,竖八方石柱2根(拴马柱),石人、石马、石狮各二。墓前20米立一高大忠烈牌坊,坊前10米开外有半亩圆塘,是为饮马池。建炎四年,为纪念端忠,当地居民和朝廷在墓房建左圣寺和忠烈祠,祠内有副高宗手书的对联:“三川一门两夫子,六安千古几知军”。
   历经数百年风雨,左圣寺和忠烈祠几度被毁占,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墓地毁坏严重,地面建筑几乎无存。然端公之不惧强寇,为国尽忠,慷慨赴死,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却长存于民众心中,值得人们永远怀念、钦佩。
   为纪念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从2000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由程氏后裔和当地村民共同努力,先后投资几十万元,对端忠墓进行修复和重建,使端忠墓及其附属建筑基本重现昔日风采。金寨县委、县政府也于2007年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程氏后人及当地居民和中小学也在每年的清明节到此扫墓、拜祭。此处已成为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的一处绝佳之地,可谓“莲花山脚天葬下,端公忠烈传千古”。
http://space.30edu.com/05640464/ReadArticle.aspx?ID=8420c37f-9fe3-48b5-941f-4180bf8660ca

 


革命遗迹旧址

       长岭乡  一、十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忠义祠

  忠义祠,座落在西界岭老街西侧,北侧是安徽金寨人的住户,南侧是湖北英山人的住户,一墙连两省或说两省共一墙.所谓西界岭是与霍山县古佛堂通英山的东界岭相对而言,两条路都是皖鄂交通的要道.西界岭老街住着两省两县不足20户人家,街道窄狭,不足3米,路面铺的是不规则、不整齐的石块,省县的大名不说,就位置而言,是邻近四个村(桐元、界岭、石冲、隘河)的交汇点,无论是什么年代,这里都有几分繁荣,也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时期,这里的革命烽火很旺,不仅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军也常住这里并与敌人游击作战.

  当时十区的苏维埃主席是王伦安.

  此建筑本身是为杀"长毛"的英雄立牌位的,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2007年底时,屋宇塌光,只剩石头门架,牌位、碑、原始铺设尽失.

  二、长山冲乡中心小学操场外河岸边的两棵挂头柳

  这两棵柳树现在仍在,长势旺盛,算起来树龄应该在100岁以上,指的是东首的两棵,西首的两棵小些,

  为什么叫挂头柳,说起来是一段伤心而悲壮的往事.事情发生在1930年,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的红军打了许多的大胜仗,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闹永佃如火如荼.当红军流动作战去了外地后,国民党军队和土匪民团便回来了,他们回来那时叫"反手".他们对红军家属和苏维埃干部恨之入骨,"烧、抢、杀"三字当先,到处抓捕和杀害共产党人,当时从安庆师范学堂回乡宣传革命、组织暴动的周远大,被民团抓住了,敌人用尽各种酷刑都不能使周远大屈膝投降,就在长山冲河坪杀害周远大,郐子手用锯子锯周远大脖颈,锯一圈歇下来吃烟,再锯一圈再吃烟,用很长时间才把周远大折磨、锯死,然后把头挂在柳树上示众三天,要亲属交80块银元才让收尸.

  从此,人们就叫这柳树为挂头柳,看到树,听到这名,叫人伤心,让人激奋,后人有诗叹曰:

  柳树两棵巍伟岸,百年往事不堪言;

  当时白匪横行日,烈士人头挂上边.

  三、百人坑

  在西界岭有两处百人坑,一处在老路过河石步南侧田畈中间的沙坑,另一处在老街通诸佛庵路里窑侧(烧陶器的土窑).这两处是大革命时期红军内部杀"改组派" 的地方.据说,这两处杀过不少优秀的红军战士和干部,白天,他们是打仗的英雄,晚上,加个罪名就被杀了.有一天夜里一次就杀了几十人,第二天早起,老百姓看见小河沟里两里路的水都是红的.

  杀"改组派"是张国焘发的妖风,在广大的鄂豫皖根据地,不知残害了多少红军战士和中下层军官,使革命受重大损失,让志士受不白之冤,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百人坑是张国焘危害革命的见证.
  
编辑本段古建筑旧址

  一、楼房湾天主教堂

  楼房湾天主教堂座落在长岭乡楼房村,东西两堂隔河相望.西堂为座西朝东式瓦房,远远望去,房屋本身建造高大宽敞,且正面墙砖柱高于屋面,呈牌楼式样或曰马头墙.明显的西式格调,不同于当地民房.

  据光绪末年(1908)成书的《皖政辑要》记载,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神甫到楼房湾将购得的郑姓房屋拆改成西式教堂模样.光绪十六年(1890年)法籍神甫牧良又予重建.楼房湾教堂是燕子河地区四处教堂中的本堂,属安庆教区直接管辖,常年住有神甫.自建成之日后的69年中先后有德、法、比、西等四个国家的16名神甫和7名修女传教、教学或作医护工作,最后一位神甫麻磊,1951年4月回国,教会活动亦就此停止.

  在楼房湾天主教堂的历史上,要特别提出的是"张正金组织农民反教抗清事件",当时张正金逮捕神甫、围攻霍山县城声势浩大,给地方上反动黑恶势力以极大震憾,它以实际行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激励了当时全霍山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张正金起义事见金寨县志569页).到2007年底,东堂拆除建了小学校,西堂倒尽,地基为居民散用.

  二、几废几兴的回龙庵古庙

  回龙庵位于长岭乡彩岭村境内,建在一座高约20米的独山丘之上(田畈中间唯一的一座山丘),面向大河,山丘南侧是百箩丘大畈,现存建筑东西长约21米(顺身),南北宽约17米(进身),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文革"期间被毁去一披厦.整座建筑与当地明清以来祠庙建筑的材料、规格一致,大青砖、土窑小瓦,屋基柱脚都是过细钻的石条、石墩.庵屋殿堂分正殿偏殿两部分,正殿前后两重,中心有一个5米×2.5米的天井,东西墙壁各嵌碑石一块,正面供奉观音、龙王等佛像.

  回龙庵原名迎水寺,因向庵门迎面而来的是滚滚滔滔的西淠河,河水南来又在山丘脚下田畈南侧,急转东流,形成弧状,故曰"回龙".此庵实为寺,向来只住和尚,未住过尼姑,自建庵以来,香水旺盛,最旺时住庵僧侣十人以上.

  回龙庵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其间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路过的国民党军队烧毁,后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当地老百姓重新修复.另一次被严重毁坏的是文化大革命初始的1966年冬,当地老百姓又于1997年集资并献工献料作了较大程度的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寺后翠柏对称,山丘草木丛生,古建筑显得古朴、典雅,隐约间似闻暮鼓、晨钟.


三、佛家村里华祖庙

  华祖庙座落在长山冲老街南约半里许,山之尾,溪之边.原修建时间约在清朝末年,正殿三间中置高约一米二的华佗半身镀铜像;紧靠庙屋前的是一个八角亭,亭顶的油漆天棚上彩画着八仙.建国初年,香火旺盛,民间传说华佗夜背药包入患者家中做手术,并说佛像眼珠动、脸流汗之类神话,还有的说:"文革"时毁庙的人后来遭了报应.的确,"文革"时,华佗庙的毁坏是寸砖片瓦都没留,整个庙宇亭台夷为一块空地,当时的造反派是够"革命"的.

  2002年重建华祖庙,主要由当地老百姓捐资,正殿两重,殿前八角亭彩画红漆,高大气派,增盖厢房一栋四间,香火较之以往,有过之,无不及.

  四、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1、长岭乡政府所在地往正东不到一公里处,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徽派古民居,现名叫卫家湾.据传此民居最初是亦官亦商的郑氏豪富所建,后因家道中落转卖于卫氏,由卫氏子孙承传.后因卫氏祖辈参加革命,所以逃过"文革"一劫,得以保存.

  卫家湾民居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逾三百年.此屋基座势雄厚,人字形山岔中间宽敞面向南,眼界宽远,畈外河道平缓,流水无声.建筑外形大方、气派,一进两重,一重十间,青砖条石,高高琅琅.内部均为全木质梁柱构造,主墙双层,有马头墙、炮楼、戏台、水牢等配间,石柱有石雕,砖檐有砖雕,建筑材料精良,刀砍青砖火星四溅而砖不断裂,锤击石条铮铮响而石面无痕,勾缝的石灰用糯米汁掺和,椽柱上所用的铁钉都特造为方形.

  卫家湾古民居现住着卫姓、郑姓共6户人家.

  至2007年底,后重有部分倒塌.

  2、桐元村的沈家大湾.自始祖从湖北迁来,已传20多代人,据此推算应该有400年以上历史,应是明代建筑,格调是青砖小瓦,正面砌方形排坊,角略伸长,也应推算为徽派一流建筑格调.改革开放以前,这个大湾就是一个生产队(村民组),住30余户人家,房子座东向西,正面一组前后四重,北侧紧连的座北向南的也是四重,里面是间间相连,廊廊相通,总数不下百间;后靠和北围的山形大度、美观,合抱粗的黄栎树还有30多棵.近20年农村逐富,部分住户迁出大湾在附近盖了房,正大门右侧前重房屋部分倒塌,但从整体上看,有观瞻的美感,在建筑艺术上和人文发展方面说亦有研究价值.

  3、陈家新屋.在彩岭村,座西北向东南,比卫家湾、沈家湾年代较近,约于清朝后期所建.格调相似,墙呈现牌块状,高出于屋面,上头另外盖瓦.陈家新屋结构约二三十间,内架木质梁柱,屋与屋走廊相通,青砖小瓦,整齐大方.
  

 

长岭乡位于金寨县西南部山区,总面积134.1平方公里,2008年4月并村合组,现辖7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总人口 17661人.境内峰峦叠嶂,群山竞秀,竹茂林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珍稀野生动物王蛇、喜鹊、香獐、果子狸及名贵中药材灵芝、天麻、茯苓、杜仲、厚朴、穿山龙、绞股蓝等.

  长岭乡地处两省(鄂皖)三县(金寨、霍山、英山)重要交通要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致.有保存完整的西界岭古街、忠义祠、徽派古民居等古建筑;有宋代抗金英雄程夫子(端忠)墓、洪学智将军亲笔题写碑名的乌凤沟红军烈士墓.


崇山峻岭曲迂境,碧水秀峰揽胜天.长岭乡毗邻天堂寨和吴家山(英山县)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位置优越,磨云山风光迷人,仙人洞神奇妙幻,大峡谷粗犷回环,徜徉其间,品古风遗韵,听民间传说,赏瀑布奇石,观千年古树,涉山涧溪水,游天然胜景,住深林山庄,食山珍美味,滚滚松涛,莽莽群峰,青山绿水的长岭,让你心旷神、留念忘返.

  卷涌桑园千重浪,山川地畦菜花香.现在的长岭乡异物阜民勤,事业兴旺,形成了以"桑茶天麻为主,栗菜百合为辅,零星产业作补"的产业格局.现在桑园 5000亩,年养蚕10000张,产茧320吨,茶园2000亩,产茶100吨,高山反季节蔬菜3000亩,产量240吨,食用药百合2000亩,产量 600吨.开发的"雨生"牌无污染泡菜和野薇菜、将军菜、珍珠菜、蕨菜、槐花、野竹笋等为主要品种的山野菜,迎合了当今人们"崇尚健康、回归自然"的消费时尚.全乡水力、大理石、林业资源丰富,现有水力发电、林场、石材加工、铁矿开采等企业.

  长岭以其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使得这里人文荟萃,物产丰饶,交通便利,信息通达,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境地内柏油路、水泥路连接内外、通往各村,4座移动机站、5个程控电话交换机提供了畅通的信息服务,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迅猛,一栋栋洋楼、一处处山村小别墅拔地而起,全乡人民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阔步迈向小康社会.

  剑阁县辖乡,位于剑阁县南部,西邻演圣镇,北界金仙镇,东靠涂山乡,南与南部县接壤.1951年设复兴乡,1958年改复兴公社,1981年更名长岭公社,1984年改长岭乡,1992年剑阁县辖乡.1951年设复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长岭公社,1984年改长岭乡,1992年并入金仙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82公里.面积46.1平方公里,人口1.1万.剑阁至长岭公路过境.辖井坝、桥楼、红岩、曙光、玉溪、双桥、玉台、金城、金像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

  并入金仙镇,1995年析复置长岭乡.位于县境南部,是升钟水库重点淹没区,距老县城普安82公里.面积46.1平方公里,人口1.1万.省道302线及剑阁至长岭公路过境.辖井坝、桥楼、红岩、曙光、玉溪、双桥、玉台、金城、金像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


长岭鲫鱼

  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等功能.腹水患者用鲜鲫鱼与赤小豆共煮汤服食有疗效.用鲜活鲫鱼与猪蹄同煨,连汤食用,可治产妇少乳.鲫鱼油有利于心血管功能,还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长岭鲤鱼

  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鲤鱼与冬瓜、葱白煮汤服食,治肾炎水肿.大鲤鱼留鳞去肠杂煨熟分服之,治黄疸.用活鲤鱼、猪蹄煲汤服食治孕妇少乳.鲤鱼与川贝末少许煮汤服用,治咳嗽气喘.

 

乌凤沟红军烈士墓群

  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风景区的东部支脉长岭乡石墙村乌凤沟组范围的崇山峻岭中埋葬着437位红军烈士,这就是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着名的红色遗迹--- 乌凤沟红军烈士墓群.1934年12月初,红25军82师和第三路六安游击师600余人,由潜山、太湖等地游击归来,准备回熊家河苏区休整,部队夜宿长岭乡石墙村石院墙组.三日凌晨,红军正在造饭时,便遭到敌十一路军194旅387团的追击.激战中红军伤亡惨重,决定向乌凤沟转移,在卡子口附近,又遭到有备而来的五保反动民团黄英小老八团的伏击.红军腹背受敌,仅凭着乌凤沟的一座土地庙作掩护与敌奋战,激战至傍晚,为保存红军力量,师长周世觉果断决定让高开文带游击师突围,自己担任掩护.这样,第三游击师师长高开文率200余人胜利突围,而红82师师长周世觉等400余名红军将士全部壮烈牺牲.

      长岭乡  战斗结束后,战士的遗体分别被当地群众草草埋在狮子望龙台、破布头及乌沟冲内.几十年的光阴岁月,当年掩埋烈士的地方早已土平草长,这里的住户本就稀疏,仅有的几位知情人的先后过世,狮子望龙台及破布头处的烈士墓已无法寻找,而乌沟冲处的烈士墓因当地郑学才等几位村民的自发维护而得以保存.

  当年烈士殉难地,如今水碧杜鹃红.乌凤沟这块不朽的烈士纪念地,越来越受到当地和无数的有识之士的重视、钦慕,缅怀纪念,捐资建碑的人纷至沓来,特别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教育的最好课堂.2002年春,当地群众在郑为栋带领下自发筹资出力,对乌沟冲两大主墓群进行了重修,这年6月26日,由洪学智上将手书碑名 "红军烈士墓"的大理石碑竖起,第一座主墓修成.也是在这时中央电视台《开国将军故乡行》栏目组王导一行专题报道了乌凤沟群众重修烈士墓的情况,并在中央一套、七套先后播出多次.2003年底第二座主墓接着落成.2006年乌凤沟战斗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19万元对红军墓进行全面整修.并且修通土石公路5千米直达烈士陵园,给瞻仰、缅怀提供了方便.
  


长岭乡程端忠墓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岭乡程端忠墓名列其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于1961年开始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河南省新县为主在第三批中获批,2006年国务院第六批将“金寨革命旧址群”归入第三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次长岭乡程端忠墓是我县获批的第二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县首个古墓葬类获批单位。
程端忠墓位于我县长岭乡撞畈村。程端忠,谥号忠烈,宋代理学宗师程颐之长子,宋哲宗时进士,靖康末年,随高宗南渡,任六安知军。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下,六安形势危急,程端忠刀斩劝降之将,亲自率兵布阵,激战数日,大败金兵于燕子河。愈战愈勇的程端忠,视死如归,决心将来犯之敌逐出境外,终因援兵未至,不幸战死阵中。据史书记载:“端忠血战失其首而不伏地,金兵骇服。朝廷念其功节显著,赐金头合躯而厚葬。”建炎四年,朝廷和当地居民于墓之左右,分建左圣寺和忠烈祠,祠内对联曰:“三川一门两夫子,六安千古几知军。”祠寺几经损毁由其后人于2002年重建,古韵虽然不存,松柏依然苍翠,陪伴着民族英雄守护着大好河山。
近年来,长岭乡着力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切实加大旅游发展宣传推介、项目争取和规划建设力度,“旅游富乡”扎实推进:程端忠墓保护性开发倍受程姓后裔重视,着手规划成为新的景点;程端忠夫妇为保护高宗及皇后换穿龙凤袍之地得名“龙凤河谷”,以其飞瀑、怪石、古树、悬崖等生态景观引人入胜;河谷附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最大的红军烈士墓群”------乌风沟战斗遗址获国家慰烈工程项目支持,正在打造成为享誉大别山的红色景点。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与天堂寨5A景区一岭之隔、10公里之近,必将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程端忠墓获批“国保”,也必将成为旅游发展锦上添花之笔。

 

安徽商报 合肥网讯(记者 方荣刚)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寨县程端忠墓名列其中。程端忠墓,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

程端忠,谥号忠烈,宋代理学宗师程颐之长子,哲宗时进士,靖康末年随高宗南渡,任六安知军。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攻六,形势危急,有部下劝其献城投降,程端忠立命斩之,并亲自率兵阵前激战数日。后金兵败退至金寨燕子河、撞畈一带,端忠愈战愈勇视死如归,在援军未至的情况下,决心将敌逐出境外,不幸与副将任廷尉一起战死阵中。

据史书记载,程端忠血战中“失其首而不伏地,金兵骇服”,朝廷念其功节显著,赐金头合躯而葬。建炎四年,为纪念程端忠,当地民众和朝廷在墓左墓右,分别建了左圣寺和忠烈祠,祠内有联曰:“三川一门两夫子,六安千古几知军。”如今,祠寺虽然不存,但墓旁的古松古柏依然苍翠,永远陪伴着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金寨程端忠墓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程端忠墓的科学保护、旅游开发均具有积极意义。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寨县程端忠墓名列其中。

  程端忠墓,位于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程端忠,谥号忠烈,宋代理学宗师程颐长子,哲宗时进士。靖康末年,他随高宗南渡,任六安知军。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攻六,形势十分危急,有部下劝其献城投降,程端忠立命斩之,并亲自率兵上阵,激战数日。后金兵败退至燕子河、撞畈一带,端忠愈战愈勇,视死如归,在援军未至的情况下,决心将敌逐出境外,但不幸与副将任廷尉一起战死阵中。据史书记载:程端忠血战中失其首而不伏地,金兵骇服;朝廷念其功节显著,赐金头合躯而葬。建炎四年,为纪念程端忠,当地居民和朝廷在墓左墓右,分别建了左圣寺和忠烈祠,祠内有副对联曰:“三川一门两夫子,六安千古几知军。”如今,祠寺虽然不存,但墓旁的古松古柏依然苍翠,永远陪伴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沈贤中)

 

皖西淳风美俗的景点或遗址(25处)


1、焦状元读书台
“焦状元读书台”在裕安区石板冲乡、分路口镇等地有多处,最著名的位于六安城西南15公里的武陟山原“武陟书院”内。焦状元名焕,“宋建炎二年戌申科特奏进士第一”。焦焕考中状元,还有一段故事:焦焕在应试途中,仆人从旅店拾到一只金环。离店几天后,焦焕发现此事,要赶回旅店将拾物归还原主。但这样往返,势必耽误考期;如不赶回去,失主可能怀疑其左右,甚至导致误害人命的后果。再三权衡,他还是赶回旅店将金环归还了原主。当焦焕赶到京师时,考试日期已过。幸而考场失火,考试日期推迟,焦焕终于考中了状元。当时有谚语说:“不得南方火,怎得状元焦”。

2、吊官桥
吊官桥在六安老城北门下洼子,原来是一座石板桥。相传在唐时,黄巢起义军攻克六安。当时的州官屠某,是个大赃官,敲骨吸髓搜刮百姓,人们恨之入骨,送他一副对联曰:“地皮刮三层,天空显高;腰包缠万贯,体骤增肥。”起义军入城时,屠某急急如丧家之犬,悄悄由衙署后门顺着城墙根溜出北门,至石桥,起义军一片呐喊追来。屠某无路可逃,只得长叹一声,将袍带解下挂在石桥梁上自缢。百姓拍手称快,又送他一副对联:“早死一时天有眼,再留三日地无皮。”从此,百姓将此石桥命名为“吊官桥”——“吊官桥下吊赃官”。

3、黄大街
黄大街是六安老城南门的一条街。据传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张献忠起义军攻入六安,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但也有杀人越货者混入义军,难免干出伤害百姓的事,再加上统治者的恶意宣传,说张是杀人不眨眼的流寇,因此影响军威。张献忠得知此情,即微服私访,见南大街的一家老翁愁容满面,便问有何心事。老翁叹曰:“世道危乱,年轻人都逃跑他乡,只留老人看门,不知何日太平……”张献忠立即从身上掏出一面黄旗,交于老人说:“将此旗悬于门首,保你无虞。”张离去后,老人暗忖,活我一个老头有啥意思?即暗通左邻右舍,每户仿制黄旗一面。张献忠的部下见这条街户户门口均悬义军的旗号黄旗,因而秋毫无犯。事后,人们为感谢老人,尤其感谢黄旗驱凶化吉,便将此街命名为“黄旗大街”。日久天长,为了顺口,即直呼其为“黄大街”了。

4、留犊祠巷
留犊池在寿县城关南大街西侧。关于它,有一段真实故事:东汉末年,有一位叫时苗的人,曾为寿县令。他坐着一辆黄牛拉的车来上任。“居官岁余,牛生一犊。”卸任时,他指着黄牛所生之小牛,对当地老百姓说:“令来时本无此犊,犊为淮南所生有也”。百姓说“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再三劝他带走。“苗不听,竟留犊而去。”后人为了纪念时苗,就把这个小牛犊经常饮水之塘取名为“留犊池”;牛犊栖身之坊命名曰“牛犊坊”。明成化年间,又于留犊池畔建“时公祠”(又名“留犊祠”),祠所在的里巷遂名“留犊祠巷”,至今依存,名称也沿用不废。

5、珍珠泉
珍珠泉位于寿县八公山南的凤凰山下。传说有一年大旱,淝水干涸,淮河断流,赤地千里。有一位名叫珍珠的姑娘,看到凤凰山下长着一棵紫荆树,青枝碧叶,生机蓬勃,心想树下一定有泉水,于是便动手挖起来。姑娘不畏艰难,抛汗沥血,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挖出了一股清泉。可是,她没来得及喝一口泉水,便累死在泉水旁。乡亲们得知后,又感动又心疼,于是,便把这眼泉称作“珍珠泉”。珍珠姑娘冰清玉洁,不带丝毫浊气,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为其赋诗著文者甚众。如今泉池边石刻“珍珠泉”三个大字,系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所书。民国年间,又有州人补两石柱书刻楹联立于泉的两边,联语是:“珠泉尽洗贪污气,淮水长流正义风”。

6、当面鼓对面锣
此景点位于寿县城关定湖门(西门)原瓮城内,两侧墙壁上嵌有两块大青石,一石刻鼓,一石刻锣。此即为寿县“内八景”之一的“当面鼓对面锣”。相传明万历年间,寿州修筑西城墙和护城石堤,管钱粮的是一位姓阎的老人。老人身居钱库,一文不沾,做事十分顶真,工程中的每一笔开支,他都细细向监工禀报。监工嫌其繁琐,老人却说:“钱粮大事,马虎不得。为人做事,就应该当面鼓对面锣地搞清楚,免得被人说短论长!”果不出阎老所料,工程即将竣工之时,有人在州官面前告监工贪污。州官派人核查,阎老的账目件件有据,丝毫不差,于是州官惩治了诬告者,并对监工和阎老予以表彰。监工非常感谢阎老,命工匠在新修的瓮城墙壁上雕刻一鼓一锣,永志阎老不贪不沾、“当面鼓对面锣”的认真精神。

7、孝感泉
孝感泉位于寿县南部隐贤古镇的北头,清澈的泉水,常年涌流。传说在古代,有个姓李的农民对父母非常孝敬。他的父亲由于劳累早逝,母亲的眼睛也瞎了。姓李的年轻人非常伤心,背着老母四处求医,但谁也不能把她的眼睛治好。有一天,这个农民听人说用海水洗眼,能让母亲的眼睛复明。大海在哪儿呢?人说,河水向东流,一直向东走,终归能见到大海。于是,姓李的农民带着干粮,背着老母,经风历雨,爬山涉水,一直向东走。带的干粮吃完了,他就乞讨些饭食给老母吃,自己则随便煮点草根、树皮来充饥。寒来暑往,转眼三年过去了,娘儿俩依然未见到大海。年轻人想,自己的命是母亲给的,为了治好母亲的眼疾,就是丢掉性命也值得。因此,他依然背着老母,走呀,走呀,一直向东走!这一天,娘儿俩走到隐贤集北头,又累又饥又渴,就坐在路边休息。儿子想,什么时候能见到大海呢?要是海水能从这儿冒出多好哇!刚想罢,身旁的泥土突然一动,一股泉水从地上冲出。原来,儿子的孝心感动了天神,天神命力士从海底打洞直通母子歇息的地方。于是儿子赶紧用泉水给母亲洗眼。老母的眼睛果然复明,又能看到蓝天白云。从此,百姓就把这眼泉称作“孝感泉”。

8、涂家巷
涂家巷也在寿县隐贤镇。传说从前这里住着一墙之隔的陈、王两户人家。陈家在墙的左侧栽了一棵枣树。三年后,结满红枣的树枝伸到了墙右侧的王家院内,熟透的红枣不时落在院里。王家
大人看见孩子拾枣吃,便说:人家栽的树结的果,俺们不该享用。为了避免纠纷,便动手编了一个大竹笆,斜蓬在树下,使落下的枣子能自动滚回陈家院里。陈家发现后,悄悄地把蓬在墙头上的笆子一边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就这样,两家你挡我推,相持不下。年年结枣,年年编笆,总不算事。王家想,还是迁居到别处住吧。陈家得知,深为不安,就偷偷地把枣树锯掉了。王家心疼地问:“为何把正在挂枝的枣树锯掉?”陈家说:“枣子虽好,也没有邻居好呵!”——“编笆挡枣,锯树留邻”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睦邻佳话。

9、贤良街
贤良街在寿县淠、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

10、埋蛇沟
埋蛇沟在霍邱城关西侧。解放后,这一带曾设立“埋蛇沟居委会。”孙叔敖是霍邱人。相传他幼时的一天,曾在路上见到了一条两头蛇。听老人说,凡见到这种蛇的人必死无疑。他大为惊骇。转念又想,我命休矣,但不能让此毒蛇继续害人!尽管年少,他还是勇敢地将两头蛇打死,埋于沟内。回到家中,他向母亲哭诉了经过,以为自己要死。他母亲安慰道:“人有一念之善,天必保佑。吾儿遇见双头蛇,恐累后人,杀而埋之,这岂是一念之善?吾儿不但不会死,老天还会赏善降福哩!”后来,果真楚庄王派大臣虞邱登门请孙叔敖入郢做官。孙叔敖在楚国任令尹,清正廉明,富国强兵,政声四达。


11、老雁滩
“老雁滩”是霍邱城西湖边的一个滩涂,四周水草丛生,鱼虾游集,是鸟儿们的“天堂”。传说古时候的一年秋季,有一只南飞的大雁,翅膀受了伤而流落在这儿。有一位农民发现了伤雁,将它抱回家中精心养护,伤好了后又放飞让它去追赶同伴。老雁养伤的时候,生一窝雁蛋报答老农。老农对这窝雁蛋百般珍惜:他用半窝雁蛋换回杂粮,拌和野菜,使一家三口度过了第二年的春荒;另半窝雁蛋让母鸡孵出了小雁,在家饲养,这便是今日的白鹅。第二年麦收后,老农为了表达对老雁的怀念感激,用麦面捏成了老雁模样,在锅中蒸成了老雁馍。久而久之,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当春分过后,大雁飞回北方的时候,霍邱一带的姑娘媳妇们,总要蒸一锅或买一锅老雁馍,用来孝敬自己的母亲或婆婆;老人们也将馍上的“雁蛋”掰给儿孙们享用,以示吉祥。

12、歇马店
霍邱县西乡的马店镇,原名叫“歇马店”。相传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骑一匹小白马南下私访。一天中午他在路边一户王姓人家休息。王家只有娘儿俩过日子,母张氏50来岁,儿子王小山才十来岁。张氏见这骑马客人人饥马乏,便将家中仅有的两个鸡蛋做菜来招待客人。王小山一见放声哭了起来,并说:“老先生,你吃了这两个鸡蛋不当紧,可叫我以后用什么来养活老母呢?”乾隆皇帝便问其故。小山说:“老先生,要是这两个鸡蛋不吃,我把他放在别人的鸡窝里带成小鸡,鸡长大卖了买条小羊,小羊长大了卖了买条小猪,小猪长大卖了买条小牛,小牛长大了,我也长大了,就可以驭牛耕地养活母亲了呀!”张氏听了儿子这番话,正色道:“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圣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摔锅卖铁待客,是咱们这一方人的美德呀!”乾隆皇帝回京后,为王小山的孝母心计而感欣慰,又为张氏的待客之道而感亲切,便命人送来些银两给张氏,让其在路边开个店铺以补生计。从此,人们便把这个小店叫“歇马店”,时间长了,渐渐就叫成了“马店”。

13、让泉
“让泉”在皖豫交界处叶集东南的雨台山下。据传清道光年间,山下住着一户陈姓人家,父病亡,其母带着儿子子美、子厚、子实耕织度日。陈氏三兄弟日耕夜读,孝敬母亲,与邻居和睦相处,感情融洽。一年,邻居强占了陈家的水道,子厚兄弟让于他,另辟水道,不与计较。又一年大旱,子厚挖沟蓄水,有两条鲤鱼跃水而出,接着深挖发现一个泉眼,水清且涌,不仅自己用来灌溉,还让邻居得益,全村人家都获得了丰收。乡人称赞陈氏兄弟与全村人和睦谦让,感动了天地,才赐予清泉,故将此泉命为“让泉”。

14、情人坟
皖西有“情人坟”多处。这里介绍的这座情人坟,位于金寨县关庙乡仙桃村境内的薄刀岭下。相传明朝初年,薄刀岭时属的河南商城县城内固姓大户人家的小姐,看中了憨厚、老实的家中长工,并以身相许。一天,小姐带着金钿细软,趁着秋天朦朦的月色,和长工双双逃离家门。小姐脚小难行,两人搀扶着好不容易走到城南七八公里的“下马河堤”,便听到家丁追赶的呐喊。小姐见势急迫,让长工先行,约好在“薄刀岭”相会。长工提着小姐的包裹,依计前行。小姐金莲艰难,一步一把泪,几个时辰后才到“达权店”,向当地百姓问了路,经过“英窝”,翻越陡峭的“四十八节”大岭,来到了因“岔路多”而闻名的“仙桃冲”。小姐强忍痛苦,一心追赶长工阿哥,又来到长达500米的“蜜蜂崖”,拿出饭团啃了几口后继续攀登。走到“无河桥”上,已是傍晚时分,她仰望耸入云天的薄刀岭,依然不顾脚上的密密血泡,攀着葛藤,拄着木棍,一步一滴血地终于登上薄刀岭。可是,她左等右等,却不见长工阿哥的人影。小姐又冷又饿又急又气,一口气跑下岭,跑回无河桥,纵身跳入深潭。长工等待小姐站错了方位,等他回头寻找心爱的人时,小姐的尸体已漂出了水面。长工悔恨交加,心想同姑娘不能同生,但求同死,也纵身跳下深潭。当地百姓把他俩的尸体合葬在无河桥边,人称“情人坟”。有一位文人还为他俩写了这么一首诗:“一出南门下马河,达权店里问英窝。四十八节路难走,仙桃冲里岔路多。蜜蜂崖下吃冷饭,薄刀岭上等哥哥。无河桥面血印现,来生相见起潭波。”

15、蝙蝠洞
蝙蝠洞位于金寨县东部的齐云山。此山主峰虽仅海拔800多米,但历史上曾是僧人集聚的佛地,建有白云寺、中庵、水晶庵等庙宇。相传白云寺的一位和尚得了重病,急得众僧手足无措。一天,一个小和尚从附近山崖峭壁上采摘了一把茶叶,回庙用炭火烘干后,烧沸山中泉水冲泡给老和尚喝。老和尚几杯下肚,果然筋舒骨络,肠通胃开,十分病好了九分。事后一打听。方知是从蝙蝠洞前采摘的茶叶。蝙蝠洞穴隙幽深,洞中寄居万千蝙蝠,它们的粪便被暗流冲出,滋润、肥沃了洞前的一片茶树,那些茶树传说可以边采边长,十分神奇。四方山民得知此讯,纷纷不畏艰险前来洞前采摘。经过世世代代许多人的努力,终于焙制出一种外形平展、叶边背卷、形如瓜子、上起白霜、油润明亮的茶叶。这就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因齐云山旧属六安县),六安瓜片茶又以产在齐云山的“齐山云雾”最为驰名。

16、洪道人尖
洪道人尖是金寨县面冲乡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峰。相传汉末黄巾起义失败,这个原来无名的荒山来了一位老道人,结庐而居。他自称姓洪,能医人间百病。四乡山民闻之,纷纷前来求医。道人的医术果具神效。可是,这位道人却有两个怪脾气:一是上山砍柴的路不许拓宽,以验求医的人是否心诚;二是穷人治病分文不取,富家求医少一文也不灵。因此,山民对洪道人非常崇拜,不仅求他治病,连男婚女嫁、功名利禄、丰年歉岁等等也请他指点迷津。……洪道人后来坐化,烈火升腾之处飘起一缕白云,落在东南方向25公里的一座山尖上。人们感其恩德,就在此山修了一座庙,名曰“白云寺”。后来有十名信女在此削发为尼,遂改名为“白云庵”。

17、“天地寒心”牌坊
天地寒心牌坊位于金寨县青山镇海莲村的李家坪。牌坊横跨道路两侧,高5米,跨4米。上层刻有“圣旨”二字;中层刻有“天地寒心”四字;下层刻有碑文,曰:“敕建江文珍之妻陈氏守正被害一家六命之坊”;两边柱联曰:为怜六命他乡遭惨,岂愿三公墓侧流芳。这牌坊铭记一段感人泪下的故事: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世居李家坪的江文珍,偕妻陈氏和五个孩子,来到湖北省竹溪县得胜铺,投奔叔叔江永明,在此开了一家饭店兼客店。得胜铺处于湖北与陕西交界处,水陆交通方便。江文珍夫妻一个热情一个贤惠,很受街坊邻里和过往客商的好评。一天,从陕西平康过来两个金货客,住在江家饭店,四处联系生意。他们的行踪很快被人知道,引起土匪的注意。这天中午,江家饭店进来几个金刚怒目之人,海吃海喝之后,扬言晚上要和两个金货客谈生意。陈氏听后,知道他们是打家劫舍之徒,和丈夫商议后决定待客人回来后,派自己的长子江学全,晚上抄屋后的山间小径将客人送回陕西。当天深夜,几个歹徒手持大刀,闯进江家饭店。当他们得知两个客商被送回陕西后,勃然大怒,先杀陈氏,再杀江文珍,继而将四个孩子也全部杀死,最后一把火烧了江家饭店。陈氏夫妻舍已救人的义举,震惊了湖北陕西两省交界之处。那两位陕西客商面对江文珍全家被害的惨景,倒地痛哭,大声呼唤:“恩人啊,为救我俩惨遭杀害,今生今世也无法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呀!真是天地寒心,我们一定要为恩人鸣冤报仇!”在他们的奔波下,江文珍的李家坪族人将冤情上报安徽凤阳府和淮泗道台,又上报湖北襄阳道台,几处道台又联名上奏,皇上准奏,御批“天地寒心”四字,建坊立传,流芳后世。

18、程端忠墓
程端忠墓,位于金寨县长岭乡撞畈村。程端忠,谥号忠烈,宋代理学宗师程颐之长子,哲宗时进士。靖康末年,他随高宗南渡,任六安知军。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攻六,形势十分危急,有部下劝其献城投降,程端忠立命斩之,并亲自率兵上阵,激战数日。后金兵败退至燕子河、撞畈一带,端忠愈战愈勇,视死如归,在援军未至的情况下,决心将敌逐出境外,但不幸与副将任廷尉一起战死阵中。据史书记载:程端忠血战中失其首而不伏地,金兵骇服;朝廷念其功节显著,赐金头合躯而葬。建炎四年,为纪念程端忠,当地居民和朝廷在墓左墓右,分别建了左圣寺和忠烈祠,祠内有副对联曰:“三川一门两夫子,六安千古几知军。”如今,祠寺虽然不存,但墓旁的古松古柏依然苍翠,永远陪伴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

19、太子降生路
霍山县城关至与湖北省交界处回头岭的50多公里的山路上,一个神奇的传说洒落一串有趣的地名,寄托着人们扶弱扬善的美好愿望。传说在元末,天师托梦给皇帝,某日某地,太子降生,元朝江山不长矣。皇帝命巫师一算,太子将要出生在霍山,于是便指派邵穆将军带兵前来霍山,欲将境内怀孕八个月以上的妇女统统招来,破腹取胎,以绝后患。此时,怀孕临盆在即的朱元璋之母恰恰就在霍山县城,便惶惶地向西南山高林密之处疾走。她来到淠河之滨,但见水浪滔天,回头再看,追兵将至,情势十分危急。忽然,水上飘来一方黑石,渡着朱母平安过河。从此,这里就名“黑石渡”。朱母又急行十数里,面前一峰耸立,山高坡陡,难以逾越。正焦虑间,山林间忽然跳出一只梅花鹿,低头一口一口地吐唾液,顿时化成一步一步石阶,让朱母安然翻过山岭。从此,这里便称为“鹿吐石铺”。又走一段路,朱元璋降生,此地便名“落儿岭”。再走五里,是太子降生后的洗澡处,人们称之为“洗儿塘”。再行一段,山雨欲来,朱母暂憩一座庙中,此乃“太子庙”。朱母冒雨前行,穿行于一个泥泞的山坳,这里就叫“烂泥坳”。翻上一个高岭,朱母唉声长叹,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便教朱母倒穿鞋前行,造成假象迷惑追兵。此岭便叫“土地岭”;岭下的山冲便称“倒?冲”(如今谐音名“道士冲”)。朱母继续前走,又一条大河阻路。正犹豫间,河水断流,河心显路,朱母渡河之后回身一看,大水依旧漫河而流,人们就称此河为“漫水河”。再说邵穆将军,追不到朱母踪迹,走投无路,站在附近的岭头拔剑自刎,这座岭便称为“将军岭”。朱母安然走向湖北地界,回头再也不见追兵。这皖鄂分界的山岭,人们就叫它“回头岭”。

20、张正金墓
张正金墓位于霍山县上土市镇禅堂村东仰湾的半山腰上。张正金(1868—1907),字西域,号锡庚,祖籍湖北罗田,清同治二年(1868年)出生在霍山县古佛堂乡九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生性豪爽,好打不平。1905至1907年间,为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外国传教士的横行霸道,掀起“霍山张正金教案”,曾率众冲进霍山县城,捣毁了数座外国教堂,成为全国八大教案之一、安徽四大教案之首,其影响波及皖、鄂、豫三省。张正金后因寡不敌众被捕,于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正月,就义于安庆北门外。张正金墓背山临水,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墓前立有石刻碑,高三层呈半圆形,左右对联刻曰:“名高豪士墓,情激撼山河”;上刻四个大字:“英名千古”。

21、龙河口
如今的万佛湖那儿,古时有个龙潭湖。相传有一年,湖里来了一条恶龙,经常兴浪卷翻湖中的渔船,鼓波淹没沿岸的庄家。而地方官却听信巫师们的鬼话,将每年的二月二定为祭龙日,并从民间选一对童男童女作为贡品投入湖中。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有一年,湖边的一位青年农民,决心智杀恶龙。他用麦面蒸作了一对童男童女,又打了两把钢刀暗藏在这对童男童女身上。二月二祭龙日那天,巫师将这对童男童女投入恶龙早已张着的大嘴中,恶龙被钢刀刺插得疼痛难忍,上下滚动,倒海翻江,天昏地暗。只听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龙潭湖东岸的山岭被恶龙搅开一个大缺口,洪水滚滚而下,山溪变成了大河。这大缺口,人称“龙河口”。那恶龙带着致命之伤,发狂地向上游奔去,游了数里,口吐鲜血,后人称此地为“红泛(洪畈)”。它又挣扎数里,萎头缩尾,血流变乌,后人称此地为“乌沙”。又过了数里,在一道山岭旁,恶龙肚破心开,此岭就是现在的“心(新)开岭”。它爬向前面的一道山冲,开始肉烂骨露,此山冲就是如今的“龙骨冲”。恶龙最后死在一个山头上,这山人们称作“化龙尖”。

22、望母山
望母山在舒城县晓天镇。有关此山的传说非常动人:很久很久以前,这山下住着母子二人。儿子每天在山上种地,中餐由年迈的母亲送上山去。儿子粗暴愚昧,每当送饭迟了,对老母动辄打骂。这天中午,老母送饭未到,儿子很烦,坐在树下生气。偶然间,他看到树上有个雀窝,几只小乌鸦正从远处觅食来喂一只瞎了眼的老乌鸦。他想乌雀都有反哺之心,我怎能对生身母亲不仁不义?我为人子,难道还不如禽兽?想着想着,心里十分后悔。正在这时,他看见白发老母提着饭篮一步一跪地向山上爬来,惭愧至极,急忙下山去接老母。谁知老人家以为儿子又要打骂,心一慌,脚一滑,滚下山坡,落入水里。儿子纵身跳下水去救母亲,但不见她的踪影。于是,他用双手在沙中扒了起来,不知扒了多久,终于扒出一条河来,但仍未找到亲娘。他只好回到山上,恰逢雷雨大作,山洪暴发,似乎发现娘的尸体漂向远方……他悲痛万分,最后化作一块似人的岩石。因此,这山就叫“望母山”,那河便叫“扒娘河”。

23、仙米尖
仙米尖是舒城汤池镇附近的一座山峰。传说从前这山上有座庙,老和尚是个得道高僧。庙中用粮无须购买,因为此山是个神仓,庙后有个淌米洞,每天所淌之米专供当日需用,一粒不多,一粒不少。一次,老和尚下山,临行交代小和尚接米的方法。谁知这个小沙弥六根未尽,私念未除,想背着师傅捞点外快。当淌米洞停止淌米时,他就用棍子去捣。他这一下犯了天规,因贪受到惩罚,淌米洞骤然停止淌米了。老和尚回庙得知情况,长叹一声道:“可怜世人太贪心不足了!天意不可违呵!”不久,老和尚圆寂,小和尚只得卷起铺盖下山。从此,人们称这座山峰为“仙米尖”。

24、干八斗
“干八斗”又称“清凉涧”,位于万佛山的东南部。干八斗是一块约4亩地大小的水稻田,虽地处高山之旁,但却有两个泉眼常年浇灌,所以干旱无虞。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望春的小伙子,给这里的地主余仁尤家打长工。望春年轻力壮,忠厚老实,不仅是种庄稼的行家,而且是料理家事的里手,深得余仁尤女儿英哥的喜爱,二人情真意切,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余仁尤见状,不愿将女儿嫁给长工,于是心生一条毒计:这年四月,他将望春叫到面前,说他成全他和英哥的婚事,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在一日之内在干八斗上插上秧。望春想,这块田平常五六个人栽秧也要一天,自己一个人能行吗?但是,他对自己的插秧技术满怀自信,又加爱情的鼓舞,所以还是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天刚亮他就下田,太阳出山他就栽了一大片,太阳正顶他就栽了半个田,他不抬头、不直腰,不吃饭、不喝水,一个劲地栽呵,栽呵,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他终于将干八斗栽完。就在余仁尤大惊、英哥大喜的时候,望春才直起腰笑了起来。可是,他已累得筋断血凝,慢慢地倒在田头,倒在绿茵茵的秧棵之间,他就这样活活地累死了。可怜的望春,被埋在田头的小山上,人们称此山为“望春山”。英哥恨死老爸,誓死不嫁,没昼没夜地守在望春的坟头哭泣,她最后化成了一个石人,泪眼变成两个泉眼,一年四季长流泪水,浇灌、滋润着干八斗的热土。

25、钱大山
由舒城县城东去杭埠镇、三河一带,途中必经“钱大山”。这里是一马平川,怎么冒出这个地名呢?原来这儿的东西通道有河阻隔,不知何年何月,有个名叫钱大山的人在此摆渡。他常年累月风雨无阻,有求必应,童叟无欺。特别是深更半夜,遇有行人商旅,他也乐意挑灯撑篙;遇有洪水暴涨,他总是凭着一身好水性,搏浪击水,救人之急。春夏秋冬,年年月月,耿耿不变。如此,方圆数十里百姓乃至行商过客,都知道钱大山这个名字,而这个渡口,也随之出了名,称作钱大山渡口。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虽然如今有桥使河渠变通途,但“钱大山”这个名字却与山岳同在,变成了远近皆知的地名。 
 
 
(信息来源: 六安在线 )  
 


(责任编辑:程功)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