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程氏企业 > 徽商研究 >

徽商程本殿与河下石板街

时间:2011-02-11 05:47 来源:程氏家谱论坛 作者:程富宝

徽商程本殿与河下石板街

河下108条石板路谁铺就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花锦,移在西湖嘴上头。”明初,大学士邱浚的这首诗,让人对诗中所写之地向往不已;同为该地,吴承恩眼见之后也是大发赞叹:“淮水风吹万柳斜,高楼飞燕识繁华,日观千樯通贡篚,云旌双郭引清笳。”

淮安市民陈建勋熟读这两首诗,诗中所写之地正是该市河下古镇。比对今日之景,陈建勋自己也怀疑:故乡河下一度是赛扬州的繁华盛地?
运河边诞生“盐都”
据介绍,苏北沿海所产的盐统称淮盐,无论其产量与质量,均在全国前列。盐业是国家的专利,老百姓不得随便贩卖,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鹾政,并分巡沿海各地所产之盐,全部运到河下,堆积如山,经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大批商人,纷纷来淮投足盐业,并逐渐定居淮安。

到了乾嘉时期,生意鼎盛,商人日益增多,为了联络乡谊,进行商业竞争,他们建立了很多会馆。新安人的会馆在周宣灵王庙同善堂(新安小学旧址),福建会馆在福建庵(今莲花新村北),镇江会馆在北角楼,山西人的定阳会馆在竹巷,宁波人的四明会馆在湖嘴街,句容人的江宁会馆在中街,江西会馆在西门外运河边。

这些商人中,以安徽、山西等地人最多,即所谓“徽商晋贾”。他们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在河下营造了大量的园林别墅,十分豪华,即所谓“黟山堂构汾阳宅”。黟县在安徽,汾阳在山西;黟山,代指安徽,汾阳则代指山西,指徽商和晋商。

据查,河下很快得以“扼漕要盐襟”之称呼。要,指要道;襟,指衣的交领,亦是要地的意思。有襟要一词,指地势重要,表要害之地。河下漕运的繁荣同时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明代,在清江浦南边,运河西岸这大片地方,按省设立很多造船厂,工部于此设立抽分司,派官员监造统一的宽底大船。这些船厂造船的物料,大都由河下市场供给。
据淮安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怀玉介绍,今天河下的竹巷、绳巷、板厂街、钉铁巷、打铜巷、粉章巷等街市,就是因为当年经营这些行业而得名的。当年河下市场当然不仅限于此,还经销本地特产淮红布、绿豆酒、皮鼓、鎏金铜器等。吴承恩的父亲就是在估衣街打铜巷一带经营纺布饰品的,年轻的吴承恩亲身经历了故乡巨变,并在此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西游记》。

河下是我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地之一,从明代起这里就孕育着我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当年盐业兴盛时,他们专门搬运食盐。据乾隆《山阳县志》记载,“食力之家不下数千户,东西相距二十里。”河下人吴承恩亲眼目睹了故乡此番盛景。
石板路从何而来
提及河下古镇,镇上条条别致的石板街是绝对不能漏掉的。据介绍,在河下鼎盛时期,小镇的石板路竟多达108条,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老人说,当年的河下,就是一个用石板路联织起来富庶小镇。而令人费思的是,淮安不产石、河下不产石,这些铺路的石料又是从哪里来?

陈建勋告诉记者,河下的石板街全长有5公里左右,他现在居住的湖嘴巷就有2公里,当年这条街非常繁华,这些石板都是当年走南闯北的盐商从外地运过来的,大多数是一位程姓徽商捐资购条形麻石铺设而成,整个石板街呈十字形。

专家介绍,古时河下的繁荣发达,与两件事密切关联:一是漕运,二是盐运。所谓漕运,就是水道运输粮食。古代,南北交通,物资交流,全靠大运河。明清两代封建王朝,每年从东南输送四、五百万石粮食及若干贡品到北京去,北方的物资又随船传流入南方。

淮安处于运河咽喉,掌管漕运事务的总督衙门就设在淮安。而河下处于西湖与大运河之间,为运道必经之地,是淮安的商埠,南北物资均于此集散。各地商贩齐聚在此,河下古镇由是日渐繁荣。

而河下最大的商业还是盐业。那些当年出没于河下,生活于河下的盐商把盐由北方运到河下,然后,又将盐用船运往江南,船回河下时船是空的,为了“压塞”,就将江南的石头装上船,河下的石板街不少就是用盐商们从江南运来的石头铺成的。

在这些石板路上,记者发现有明显车轮的痕印,刘怀玉告诉记者,这是当年的手推车轮碾出来的,当时的车轮是木制的,但有铁嵌在其间,河下的石板路大都是由花岗石铺就的,少数是青麻石的,花岗石质地硬不怕车轮碾,而青麻石质地不及花岗石硬,便被碾出了深深的痕印。

然而青麻石再软也毕竟是石头,要把它碾成这样,可见当时河下盐运的发达。因而,这具有沧桑感的石板路也是河下古镇当年兴盛的历史见证,小镇此景淮安至今唯一。
弹丸地举人辈出
河下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经济的繁荣,吸引全国各地的墨客骚人聚会于此。明代的王世贞兄弟常来这里,后七子的徐中行来淮必访吴承恩,与之饮酒论文。清初毛大可、顾炎武也经常在这里与淮人唱和,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就是经淮安人张力臣审完并于此刻印的。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曾两次到这里做客。此外,著名画家郑板桥、金农,清代学者韩梦周、俞樾等人也经常到河下游览。

因为商业发达、文人荟萃,河下的三街六市次第相望,园亭林立。关于河下的园林,有诗云:“虽由人作,却宛自天开”、“收四时烂漫,聚人间胜景”,据说一个小小的河下兴盛时园林达112处之多,其中有吴承恩曾在此饮酒赋诗的招隐亭,抗倭状元沈坤的状元楼,阎若璩的眷西堂,吴承恩著书室射阳簃,以及若干盛景名胜。

据介绍,明清两代山阳县(今楚州)举人以上的科举中试者,大约有五分之一出在这块弹丸之地,而且其中还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俗话说三鼎甲齐全。从官职来讲,有的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也有人做过皇帝的老师。这些科举功名以及高官厚禄,并不代表这些人有多高文化和才能,但其中确有一批是当时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例如明代的状元沈坤,就住在河下竹巷街,是一位抗倭的民族英雄。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家附近建了一座状元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视为眼中钉,将楼拆毁了。清初学者阎若璩原住新城,后迁居河卞竹巷街。他治学严谨,著作甚多,是清****据学的先驱者。

乾隆时代的阮葵生就住在河下东头,他的三十卷笔记《茶余客话》,内容广泛,颇有名气,其中关于清初典章制度等记载,很有史料价值。嘉庆年间的曹镳,道光、咸丰时代的李元庚、程钟以及后来的李鸿年、杨玉农、王鸿翔(研荪)、王觐宸(光伯)父子等人,都是河下数得上的文人墨客。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