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浮梁祭祀文化与清明节
去年我在瑶里出席旅游文化艺术研讨会议时曾说过;景点,是文化的载体。
在浮梁文化历史中最悠久的东西,是祭祀文化。如果按《山海经》《尚书》《诗经》所记载的内容来解读,人类一万两千年前以来的文明史是从祭祀文化开始的。
浮梁瑶里的垚山的在北纬30度线上,同在这一纬度线附近的祭祀圣地还有:吉萨金字塔 、百慕大、 禹陵 、拉萨布达拉宫、 普佗山、神农架、三星堆。
浮梁古代祭祀活动有易、巫、医及农事内容包含在内,一年有八次,年头开春的第一次祭祀活动就是万木回春的农历三月开始的前三后四天,将“节气”与“节俗”融为一体方为节日,这是史料上最早的清明节这一天活动的描述。
在4000年前,浮梁开春的第一个祭祀是纪念“火神”祝融的节日。在刀耕火种的年代,火的应用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祭坛下祭祀,青年男女举火烧荒并择地相配“春耕秋收”人与生产双赢,晚上围着火场纵情欢舞。
到了唐宋时期,祭祀、踏青等习俗仍然沿袭,清明节成了法定假日,怀旧悼亡与求新护生成了时尚。在宋代,清明节这一天的祭祀不准用火、推崇“冷祭”,这是源自寒食节故事的来历。祭祀先人、慎终追远,清明节俗体现了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这一天,扫墓、供上祭品祭拜祖坟,然后踏青春游。
(责任编辑: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