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程氏名人 > 古代名人 >

程芳朝

时间:2011-01-12 14:51 来源: 作者:程晋星

    程芳朝,明末清初时的桐城人。初名钰,字其相,号笠庵。幼时家贫,由在池州衙门做小官的亲房伯父抚养,并送到私塾读书。芳朝不负伯父厚望,虚心求学,天赋聪颖,刻苦认真,顺利地通过了县学、府学考试,取得秀才、举人资格。清顺治四年(1647)殿试,他一举夺得一甲二名,成为堂而皇之的榜眼,在朝廷陆续做起大官。历任顺、康两朝国史院编修,侍读学士,安南正使,太常寺正卿等职。其秉性光明磊落,正直坦诚,不随人俯仰。尤任安南正使时,不仅能顺利解决安南的一切事务,而且在巡视云、贵、闽、广等地后,即时将吴三桂意欲造反的苗头禀报朝廷,提请戒备,为清代江山一统尽职尽责。晚年回归故里 ,卒年66岁,葬于邑西黄铺乡东福村的倒爬岭。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其题写了“皇清通议大夫榜眼及第詹事府少詹太常寺正卿立庵程老先生墓”碑文。

程芳朝是百姓称道的清廷官员,饱读诗书,擅长书法,康熙曾嘉其书“端正刚劲”。他的“与林驼厨师”、“肉案搭浮桥”、“鲢鱼地与人头宴”等许多美妙的传说以及趣闻轶事,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300多年过去了,其书体流畅、苍劲浑厚的草书中堂,仍完好无损地收藏在市博物馆中。然而程芳朝故地何处?有人说文昌办事处团结村的姚圩很有可能就是程芳朝的故地。

 

程芳朝报恩

  清朝同治四年,桐城程芳朝考中“榜眼”,在京城做了官,他立即派八人大轿回桐城西乡抬一位驼背老人到京城同享荣华富贵。原来程芳朝少时在私塾读书,每次带的米都不够吃。他天天早上把一份粥凉了,切成三块,每顿吃一块,饿着肚子苦读,久而久之,身体消瘦,面无血色,象个害久病的人。这可急坏了私塾里烧饭的宋驼子,他想周济程芳朝,怎奈自己也穷得叮当响,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思来想去,想到量米用的竹筒子上,每当收量程芳朝的米时,他便暗暗把竹筒倒过来。底朝上口朝下,看上去满满一筒米,实际只有一小把。日子久了,程芳朝不免心中犯疑。一次他趁驼背厨师打米时,悄悄一瞟,终于发现了奥妙,心中顿生感激之情,等到四下无人,便轻声地说:“老伯伯,多亏你的帮助。可是我们非亲非故,你为什么要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来照顾我呀?”驼背厨师红着眼圈说:“不为什么,只为你是个最可怜、最聪明的孩子。在那些公子哥儿袋里多量一把米,对他们并无多大损失,可对你却是关系到身体和前途的大事呀!程芳朝太感动了,他一生一世都没有忘记驼背厨师这几句话。所以自己一旦做了官,就立即把驼背厨师接到府里去了

 

程芳朝草书中堂,绢本,全绫装裱。长208 米,宽051 米。书为七律二首:“草堂春暖日迟迟,杖履花间事事宜。樵竖陇云归野唱,耕儿初雨放朝犁。床头热新成酒,竹里香生未探芝。浪说神仙行地上,吾家今有老庞眉”;“十年索伴在长安,于舍迢遥入望难。书到喜传能健饭,客来随意足交欢。自怜持檄徒劳梦,漫道燕鱼作意看。千里称觞无可似,全凭笔墨劝加餐。”诗后附言:“小诗二首书呈祝心南伯父七十初度”,落款“侄芳朝”。下盖朱色篆文大方印“笠庵”。

  程芳朝,初名钰,字其相,号笠庵,桐城人。顺治四年(1647 年)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即榜眼),官至太常寺正卿,曾以正使出使安南。常奉宣于御前,伏几作擘窠大字。康熙曾嘉其书“端正刚劲”。此书体流畅,苍劲浑厚,保存完好。

  这幅草书中堂,程氏后人累代相传。1951 2 月由程芳朝20 世孙桐城名医、当时县政协委员程亦鸣捐献给县文化馆,1984 年秋,移交桐城县博物馆收藏。现收藏在桐城市博物馆。

 

程芳朝墓位于黄铺乡东福村倒爬岭山麓,距桐城市城西10公里,坐北朝南,背靠倒爬岭,面对牯牛背水库,面积100.8平方米,冢高0.68米。依山就势,前设三级拜台,两侧还以乱石墓圹。墓后立碑,高1.3米,宽0.7米,厚0.1米。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题碑,阴刻碑文:“皇清通议大夫榜眼及第詹事府少詹太常寺正卿立庵程老先生墓”

    程芳朝,字其相,号笠庵,桐城人。少负奇才。顺治四年(1647)中进士,殿试一甲二名(俗称榜眼),历任顺、康两朝国史院编修、侍读学士、安南正使、太常寺正卿等职,秉性光明磊落,不随人俯仰。晚年归里,杜门不干时事,年66卒,葬邑西。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