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寻根问祖 > 迁徙分布 >

湖北卢氏考证瓦屑坝

时间:2011-05-27 11:18 来源:未知 作者:cheng01

湖北卢氏考证瓦屑坝   
 

    这三年多,我一直在积极探寻和考证瓦屑坝(因昔日由此地外迁民众,多为文盲、半文盲,故将瓦屑坝误传为瓦西坝),在今日江西省的什么地方,这对我来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我少年时代,在老家读了几年私塾,略懂一些文言文,就翻阅清朝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之间,我支族三次编修的《卢氏宗谱》之总序、序言及有关资料,综合起来,略称:我支族一世祖(即开基祖)君祥公原籍江西临川,改籍江西余干县,于明太祖二年,偕其妻与弟弟君太公,搀扶其老父华甫公与老母,经江西瓦西坝(实为瓦屑坝)迁来今日湖北之浠水县,暂住了一段时间,君祥公与其妻搀扶老父华甫公再迁湖北麻城县(今改为市)落籍,繁衍后裔。华甫公来湖北时年已衰迈,未入湖北省丁籍,故后裔族人尊为初祖,尊称君祥公为一世祖(即开基祖)。后来,我听到几位不同姓的同学都说,他们的先祖也是从江西瓦屑坝迁来的。再后,我还听说,今日湖北东部一些县市,有许多民众的祖先也是从江西瓦屑坝迁来湖北的。前一、两年,我收看香港凤凰电视中文台一个专栏节目,好像是关于徽商的发展,其中,有一次主持人说,安徽南部一些县市居民,许多人的祖先都是从江西瓦屑坝迁来的。这说明从前江西各地有许多民众,都曾集中到瓦屑坝再迁来湖北、安徽定居,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于是,我渴望弄清昔日的瓦屑坝在今日江西省的什么地方?为什么元末明初要从江西大量移民到外省?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要从瓦屑坝迁出?

为此,我于2005年10月致函给担任世界卢氏源流研究会理事、主编《卢氏信息》十多年、江西省卢氏源流研究会名誉会长、同我有着极深亲情的进宗老宗长,2007年11月我又致信江西省中共余干县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现任江西省卢氏源流研究会常务理事、我支族在余干县的直系同宗华开宗亲,向他们求助,寻根问祖,请他们帮助寻查我支族一世祖(开基祖)君祥公在余干先祖的情况,以及瓦屑坝在今日江西什么地方。他们尽了很大努力,查清了我支族在余干的直系先祖的情况(我已在另一文章中作了详叙)。但是,由于岁月沧桑,无法查出今日江西有瓦屑坝这个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我有幸地发现在《湖北卢氏简讯》2008年3月26日第3期转载的清朝的史珥、王赞所撰的《瓦屑坝考》,原载于湖北新洲姜姓族谱,该文是文言体,文中有些字、词和句子,深奥难懂,我在其后加了括号,在括号中我做了通俗化的注释。有些与瓦屑坝无关的文字,我用省略号(……)予以删去。该文称: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于瓦屑坽(坽字是当地人创造的,至今仍在使用,但古今大小字典、辞书均无此字,我在下文改用岭字代替)。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鄱阳被称为瓦屑坝的地方,今天就不如瓦屑岭有名,而昔日称为瓦屑坝、瓦屑墩今天就很少有人这样称呼了)。自岭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双港一带,厥土赤埴(土地是红色的黏土),旧为陶薮(昔日是制陶人聚住的地方),废兴之详不及核矣。然今姑苏(即苏州)陶人往往自称其先世为双港旧陶,黄巢乱时,徙避吴地(广义是指江苏全省,此处应是指苏州一带)。据此,则瓦屑坝名村,应在五季(即唐朝灭亡之后统治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以后。其屑(指原来制陶业停产之后留下的碎瓦片)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音勒,即不会裂开之意),(从)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罂(瓦坛)者,……间有如今宫殿所用琉璃瓦者……。而所谓瓦屑岭者正在其(指双港)对岸之西南间。”这篇《瓦屑坝考》对于进一步弄清瓦屑坝在今日江西什么地方是很有帮助的。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余干华开宗亲继续努力寻查,终于弄清了瓦屑坝古今的情况。

华开宗亲于2008年6月21日和7月25日两次来信,并附了有关资料。我对他的来信及有关资料认真阅读之后,综合整理如下:

今年6月20日,由华开宗亲牵头,参加的还有江西丰城市袁渡镇的卢志荣、卢邦平、余干县康山垦殖场里溪卢家的卢永太、华开宗亲的同村人卢细发等人,从余干县城租了一辆车直开鄱阳县,又请了余干县在鄱阳县田畈街任副镇长的卢健荣等宗亲,一同来到鄱阳县莲湖乡所辖的行政村瓦爕岭村委会,在该村委会支持下,召集了十几名知情的老人参加,开了个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老人们讲说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各姓氏的人们接连不断来我们这里寻根问祖,为给他们方便,我们特意搞了份草图,仅供参考,你们也可以复印几份带回去,作为依据。据先祖们传说,以前这里极为繁华,有点像今日的香港。由于交通方便,地理环境优越,各行各业都在此地经营发展,安居乐业。但是,由于朝代的变换、自然灾害的破坏和环境的改变,现在此地只住有几个姓氏,其中朱姓较大,其次是胡姓。原来许多姓氏,不知何年何月,因何原因迁走他乡。在座谈会上还有卢华开、卢永太、卢健荣以及当地的胡全虎、胡贵泉参加。座谈的结论是:该处古时确实叫做瓦屑坝,几百年前设立瓦屑县,现在是鄱阳县莲湖乡瓦爕岭村委会,村委会主任为胡道训同志,而瓦爕岭则是该村委会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古时因无飞机,陆上交通工具也缺乏,只有水上船运比较方便。瓦屑坝亦即今日瓦燮岭在鄱阳湖东岸,当时是重要的港口,是水上交通枢纽,商贸重镇,十分繁华。由这里乘木帆船,北越鄱阳湖,进入长江,西上可到湖北沿江各县市,东下可到安徽沿江各县市。从前这里居住的卢氏族人已迁居外地。但在离此不远的丰城市袁度镇则居住着一些卢氏族人,他们是后梁太祖乾化年间(公元911-912年)任临川令的悕公的后裔,是我支族的远系同宗。在此东边不远的邻县余干县,则居住着相当多的卢氏族人,他们既是悕公的远系后裔,也是元末、明初(公元1300年- )任余干东山书院山长祥辅公的近系后裔,我支族一世祖君祥公乃祥辅公的直系后裔,所以,今日居住在余干县的卢氏族人同我支族是直系同宗。在莲湖乡(含瓦燮岭村)邻近交界的是双港镇。鄱阳县的瓦燮岭与东边的邻县余干县的康山垦植场下属的里溪分场亦即里溪卢家,与我支族同为余干县卢氏开基祖祥辅公之次子宗义公分支下的同房宗亲。瓦燮岭村与里溪卢家相距只有二、三十华里。


我又专程到广州新华书店购买到一张近年出版的93公分×64公分的江西省地图,相当详细。从中查出在江西的中北部有个余干县,余干县的北部偏西则是相邻鄱阳县。在鄱阳县城西边不远的鄱阳湖东岸是莲湖乡(含瓦燮岭村),再往东北不远则是双港镇,也是靠近鄱阳湖的东岸。这张最新的江西省地图所标注的双港,莲湖(含昔日的瓦屑坝亦即今日的瓦燮岭村)同清朝史珥、王瓒所撰的《瓦屑坝考》所说的方位,同华开宗亲所提供的资料说明的方位,都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昔日的瓦屑坝、瓦屑岭、瓦屑墩就是今日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下辖的瓦燮岭村。

从唐朝灭亡到元末的四百多年,中原地区(含以今日河南省为中心及周围各省)经常处于大乱时期,平民百姓大量死于战乱和瘟疫,人口稀少荒凉。江西省得天独厚。它的东南西环山,多为海拔400米至2000多米的山峰,森林密茂,而北面则是波涛万顷的鄱阳湖(当时湖面比现在大很多)这种自然环境,使得靠骑兵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不易进入江西,因而使这里比较安定,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人口密度比较中原其他省要稠密一些。明太祖统一中国之后,立即从江西各地抽集民众,由当时水路船运繁华的瓦屑坝乘船,北越鄱阳湖,进入长江!或西上湖北沿江各地,或东下安徽沿江各地,先是修筑已经溃毁极为严重的长江大堤,杜绝或减少洪水泛滥。然后就命令这些民众留居湖北东部和安徽南部,落籍繁衍后代。我觉得明朝初期朝廷这个移民举措,对于民族的兴旺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对这些移民来说,在迁移途中和建立家园之初,应当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支族的开基祖君祥及其最初几代后裔来说,就是如此。在谱中的世系名录之第一世君祥公的概述就有“公承一时之徭役,历尽艰辛”的记载,可见他们很贫困,可能都是文盲或略识文字。所以,对于迁至麻城之前在江西余干的先祖的情况,以及他们自身的情况,都没有文字记录留下,只靠口耳代代相传,结果越传越失真,留下许多迷团,令后人难解。我支族从一世祖君祥公开始,直到四百多年的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才首修宗谱,最初好多代的先祖连辈字都没有,只好从君祥公及其后裔的长房长子、长孙的名字中取出一字,作为辈字(亦称派行)。道光十九年立的派行中的祥、玉、正、尚、璇、芳、藻、国等字就是如此,接后的十二字为当时的文人拟定,形成一首五言绝句的旧体诗。直至清朝乾隆之前的先祖,即十五世之前的先祖,绝大多数都是生卒年月无考,葬于何方无考,所幸的是,唯有一世祖君祥公的墓址则是清楚的,族人在1990年代初还进行过重修。总之,从上述情况来看,我们的先祖当时确实历尽艰辛,写到这里,令我这个年届八十的君祥公的十九世孙不禁凄然而泪下。

[编后语]本“简讯”今年连刊《瓦屑坝考》、《瓦屑坝·寻访记》和这篇特约《瓦屑坝新考》。为解决湖北民众,大都说是江西瓦屑坝过籍而来的迷团。瓦屑坝在今日江西什么地方。为什么四百多年前,有那多人要从江西迁到湖北?大家读了这篇明高老宗亲的“新考”,心中的迷团,可能都解开了吧!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