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越国公汪华墓修复工程在歙县云岚山动工3月4日上午11时20分,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越国公汪华诞辰1425周年之际,坐落在歙县云岚山的千年古墓、唐越国公汪华墓的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开工。市级老干部、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明裕,著名徽学专家方利山出席仪式并讲话。市、县有关方面的领导、徽学专家、学者、汪华文化研究会部分会员出席开工仪式。
越国公汪华,是隋唐时期一位有功于民、有功于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时候,毅然举起义旗,率军占据歙州及江南宣、杭、睦、婺、饶等六州,保境安民。十多年里,他治理六州,为政宽宏,积极促进中原南迁大族与当地土著百姓的团结和谐,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唐朝兴起之后,他又“识机慕化”,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放弃王位,归顺唐王朝,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百姓再次免遭战乱之苦;之后奉诏晋京,参掌朝政,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为唐朝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病逝任上,归葬故里,长眠于歙县云岚山。千百年来,越国公汪华不仅受到历代皇帝的加封和文人雅士的歌颂,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崇拜,被百姓称之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一千多年来,纪念和祭祀汪华的祠庙遍布古徽各地和全国不少地方,祭祀香火不断。在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中所形成的民风民俗,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歙县丰瑞里、绩溪上庄和贵州安顺市的屯堡等地,每年还要举行“抬汪公”、“嬉菩萨”和“安苗节”等民俗活动。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越国公汪华“保护黎民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的崇高精神,仍然具有时代的价值,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徽州学专家称赞他为“古徽州第一伟人”,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的。
汪明裕在讲话中说:这是保护徽州文化遗存的一件大事,是保护、开发、利用汪华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件好事,是我市及海内外广大汪氏宗亲和关心徽州文化研究保护的所有人们长期以来所期盼的一件喜事!他指出,云岚山这块风水宝地,过去大家都称之为“歙县汪墓祠”,历史上曾经是徽州人的圣地,祠庙金碧辉煌,祭祀香火不断。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现在祠庙已成为废墟,汪华墓也已破败不堪,徽州文化遗存惨遭损毁的现状触目惊心。随着经济发展,国运昌盛,许多徽州学专家和汪氏后裔,开始呼吁对汪华墓的重视、保护和修复。特别是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开展对汪华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组织对越国公汪华的纪念和祭拜,扩大了社会影响,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歙县县委、县政府顺应时势和民心,重视了对汪华墓的保护工作。在2006年,县委书记滕祁源就带领有关部门人员亲临云岚山调研,并决定把云岚山汪华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他介绍说,去年,在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热心徽文化保护的群众团体和有关人员的推动下,县文物局开始着手将汪华墓申报为省保单位的工作。汪华文化研究会适时为筹措修葺汪华墓资金开展广泛募捐活动,到目前止,已有包括全国各地及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100多人捐款近30万元,其中明光汪雨相后人一次捐款就达10万元。在捐款的人中,既有私营企业老板,也有很多干部、职工、教师、医生、军人等在职及退休人员,还有许多靠种地维持生计、生活并不富裕的普通农民。歙县许村镇农民汪耀辉就先后两次主动把卖茶叶、卖菊花所得共计500元捐给修墓工程,捧出了一颗赤诚的心,事迹让人感动。在前一段筹备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歙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县文物局、徽城镇、桂林镇、北关村、江村等所在地领导的支持。很多同志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为保护徽文化遗存作出了贡献。
方利山在讲话中说:汪华墓修复动工,是徽州名人古墓保护的最新举措,也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件实事希望严格按照文物管理法规,修旧如旧,精心施工,让各方面满意,成为对徽州先人的实际纪念。开工仪式简朴而热烈,最后,随着烟花礼炮的升空,挖掘机隆隆开始作业。市县媒体派出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汪怡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