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好消息:国务院批准,授予“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就是以河南省育种专家程相文为首的农科团队的科研成果。
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好消息:国务院批准,授予“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就是以河南省育种专家程相文为首的农科团队的科研成果。
农业专家也成明星
“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的证书。”昨天15时许,身在北京的程相文接受东方今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作为项目负责人能在人民大会堂上台领奖,很激动,这既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团队的荣誉。
同在人民大会堂见证程相文领奖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张守林也激动万分:“温家宝总理亲自给程相文颁发证书后,程老师就像明星一样,被人拉着频频留影。”
就在几天前,程相文刚刚获得2011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为河南省科技界最高荣誉),全省获此奖项的共两人。
1963年,27岁的程相文来到浚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研究工作。为了缩短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周期,加快育种进程,从1964年开始,他每年都到海南岛加代繁育玉米种子。从此,来回在河南、海南奔波,成了他固定的行程轨迹。为了选育出优良品种,程相文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自己的工作上,每年的春节,他几乎都在海南度过,父母病重、爱人生孩子,他都没亲自陪伴、侍奉,只是寄点钱,安排他人照顾。
“国字号”育种的无比艰辛
育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选育出一个省级品种,从设计、选育、繁育到区域推广要用12年左右,而选育出一个“国字号”品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自从1991年开始着手浚单20亲本的选育以来,程相文基本上跑遍了全国的玉米种植单位。选育过程中,有时为了获取某一项指标或数据,他在田间往往需要观察几个小时。对此,张守林有着深刻的体会。“有一次,为了考察玉米品种的抗倒性,我和程所长顶着风雨在地里观察。我们起初打着雨伞,后来风越来越大,雨伞打不住了,我们只好在地里淋了几个小时。”
凭着对玉米的痴迷、对育种事业的执着,在海南期间,程相文和工作人员一多半时间需要在田间地头浇水、施肥、除草,不仅要忍着蚊虫的叮咬,克服水土不服的不适应,还要精心观察苗情,仔细记录数据进行亲本选育试验,工作的繁琐和枯燥可想而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六年的反复试验,程相文终于选育出了浚9058和浚92-8两个自交系,为浚单20的成功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累不累?发自内心地说,我认为是很累;辛苦不辛苦,也很辛苦。”程相文说,但是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能选育出来适合种植的新品种,能为农民多打粮食做一点事儿,我心里感到很幸福。虽然身累,心里不累。
总理亲自为浚单20起名
浚单20先后创造了万亩核心区国内连片种植和全国夏玉米同面积最高产量纪录、全国百亩高产攻关田夏玉米单产纪录以及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率先实现百亩玉米单产超过1000公斤等多项纪录。目前,浚单20已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第二大的种植玉米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 9200 多万亩,获经济效益73亿多元。
浚单20让农民受益匪浅,而更多市民对它的了解,则源于温家宝总理对它的“命名”。
去年1月22日,温家宝在鹤壁考察期间,来到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前身是浚县农科所)。看到程相文和他的同事们攻关的成果:一个个黄澄澄的玉米种子,温总理满心欢喜,赞不绝口。
乘车返回鹤壁市区途中,温总理对当地负责同志说:“我给浚单系列的玉米种子起一个新名字,叫永优。我要手书出来,送给老程。”
“真没想到总理会为玉米种子起名!”程相文当时接受东方今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感到今后的任务更重了,总理要我把浚单系列种子培育得永远优秀,在与国外玉米种子竞争中永远优秀。今后,我们一定再加把劲,一定不负总理的重托!”
新闻背景
据有关资料:程相文 四十年以来为了农业科技累计捐款千万元
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