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之困 有人说,春节前夕寒风中长龙似的购票队伍,拥挤的列车;中秋节月饼市场的火爆和越来越华丽的月饼礼盒包装;清明节的交通堵塞等等,无不说明这些传统节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传统节日似乎没有真正远离我们,人们照样热衷于过大年,吃年夜饭,照样热衷于中秋节的团聚。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中国传统节日确实在淡化。它的淡化表现在与洋节的对比上;表现在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繁琐模式的厌倦上,中年人对传统节日的负担和沉重感上;表现在节日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缺失上。
象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象征的领域涉及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服装衣饰、文学艺术(包括口头文学)、神话传说、数学颜色、礼俗仪式、山岳、江河、园林、建筑、桥梁、节日,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伦理、感觉(梦幻)等社会心理领域,无处不在。
考察象征的起源,可能追溯到原始先民对控制自然和掌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原始文化中的巫文化,就包含着丰富的象征的含义。有了成文历史后,在农耕文化环境下象征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譬如有些“神秘数字”被约定俗成地认可和传播。这些流行于一定社会群体中的数字,其所以“神秘”,是因为远离古代的我们难于破解,而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数字可能并不神秘,其“谜底”应是人皆知之的。《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七十二黑子。”“七十二”这个数字就是中华文化中的神秘数字,亦称象征数字,传承了几千年之久,直至今日仍未衰微。《正义》注:“《河图》云:‘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七寸。’《合诚图》云:‘亦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按:左,阳也。七十二黑子者,亦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木火土金水各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季,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征也。”称了上而引的高祖左股上的“七十二”黑子外,与“七十二”有关的人和事还很多,如泰山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孔子七十二弟子、蚩尤七十二兄弟......有感于“七十二”这个数字的神秘莫解,20世纪40年代流亡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闻一多、季镇淮、何善周合写过一篇《“七十二”》的文章试作阐释:“‘七十二’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五等分数,而这个数字乃是由五行思想衍化出来的一种术语。”五行思想是后来人附会到这个数字上去的(3)
过了三十年后,当时还在台湾(20世纪70年代末回大陆)的文化史家杨希枚先生对闻一多他们的阐释不以为然,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商榷,他说:“七十二”这个神秘数字,与五行思想甚至阴阳观念没有关系,这类数字原是象征天地及天地感生之道的符号,是一系列“参天两地”神秘数字中的一个数字,除了参天两地的象征意义以外,具有至大至极之数和至善至美的象征意义(4)
在城垣、民居、宫观、园林、陵园、坟墓等的建筑上,从总体格局的设计(如南京明城的城墙是个大葫芦形)(6),到一门一窗一砖一瓦上的花纹图案,尽管形态各异,却不约而同地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象征主义的意向。概括地说,在这些象征的造型、布局、装饰、绘画等的背后,全都诉说着中国人无所不在的希冀生生不息、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情结。 与服装衣饰、民居建筑等的直观形态的文化象征不同,诞生礼、成年礼、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仪,祭祀天地、祖先、神灵、山岳、祈雨、减灾等仪式,则属于行为象征。在其过程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隐藏着象征的意蕴。
文化象征和象征文化,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一般人由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不以为奇,不以为怪,不以为然。而外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或研究中国文化时,因为他们是在研究“异文化”,所以很容易就会发现或感觉到中国文化的这个特点,进而会深究下去,并从中探讨和追寻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民族性格。而我们的被称为或自称为“国学家”的学者们却很少有人注意于此,更少有人花功夫去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和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起步很迟。而象征研究正是从表层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规律的通道之一。《中国象征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正是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思维方式的整理与阐释,为中国文化的整合和发扬中国文化精神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程功) |
- 上一篇:清明节都吃什么 全国各地清明饮食一瞥
- 下一篇:传统节日之困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