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派程氏谱(部分材料节录自德安第十五修宗谱序) 这次德安修谱,已经是第十五次。老谱在文革期间得以保存,主要是德安铁坑庄头的功劳。一九八九年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修谱,把老谱上的资料全盘照抄。这次修谱,对老谱上记载有疑问的地方都在序里提出,尽量提出合理的说明,否则存疑。 根据谱载,我们这一支的先祖延福(伯符九十世)曾于宋庆元十一年考获进士。但庆元只有六年,考证后应为宋宁宗十一年开禧元年(西元一二0五年)中的进士。宋嘉定十二年(西元一二一九年)金兵攻入南宋时,延福受命前往与金人议和,不成被杀葬于异地,地名不详,应在安徽境内。子进国、进朝、进邦、进仁、进义, 都从篁墩岑村迁往江西建昌河浒。我曾试着在岑山渡的程氏宗谱里找寻延福的名字,但没有结果。汝泉提供的有关广东程颢后裔的延福迁回安徽一支,时间也无法对应。延福四子进仁继续由建昌迁往江西山湾,成为德安派的始迁祖 。延福的两个弟弟延寿、延庆据记载,迁往江西新建大塘、建昌。经过平平和程功的协助,得知南昌程氏家谱里有进邦后裔迁艾城与百子洲合一支谱的记载。所以,南昌可能还有与德安800年前同一祖宗的程氏家族。北宋亡于一一六0年间,距程颐子端中(七十九世),因抗拒金兵死在六安(一一二九年)只有三十年。程颐若三十岁生子端中,则端中死时约七十岁,德安总系图上记载,文盛(八十世)为端中二子,估计生于一0八0年前后,距延福生年一一八五年前后,约一百年,却衍生十世之多,不太合理。 德安派估计在明朝以前就有家谱,但仅限于从文盛以下的记载。一直要到国和(九十六世,生于元皇庆元年一三一二年,殁于明洪武九年一三七七年)因为替明太祖平定内乱,当上了东粤总兵,光耀了家族,有了社会地位,过世后获得洪武帝赐名,由“谷”改为“国”,这才有与效忠朝廷有关的“国大道庭仕、希志启奋发”十世的排行。估计要到一四八二年,程敏政修了 “程氏统宗谱”之后,德安派才正式与程颐程灏连成一脉。随后的“宇翼圣理学”的排行,足以说明德安派与二程的关系。是以,从十五世纪八十年代起,德安派就认定自己是二程的后代。然而,在四箴堂及河南二程谱里的记载,端中有三子名易、晃、晟,而无子名文楷 、文盛 。是以,可能为合谱。然而,从一四八二年到一七二八年的雍正谱还经过了二百五十年,明朝由盛而衰,清朝取而代之,德安派想必已多次验证与二程的关系,在没有更明确的证据下,与二程的一脉相传,存疑搁置。 德安老谱里登载的许多共通的谱序和庙记都是清同治(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时期重刊的版本,估计是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壬午修谱时,派人回到篁墩认祖归宗时抄录回来。壬午谱连谱 序标题 “程氏重修大成宗谱序”都采取跟随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篁墩的“程氏大成 学士谱序”,显示对统宗祠的尊重。 三公的后裔在第二代开始就散布各地。此届同修的三十三个自然村,分佈在江西省德安县、九江县、瑞昌市、九江市、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阳新县。总人数为六千二百七十六人,比十四届增加 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其中男丁三千四百五十五人,比上届增加了八百八十八人。有大专以上学历 一百三十人,其中博士 八人,硕士九人,本科 七十一人。科级以上干部十二人,其中县处级四人,教授 三人,中教老师 六人,小学高教 十八人,工程师 七人,专家 3人。 芦溪滩祠堂前牌楼上有德安最久远的安定堂号。广平又名安定,似乎到了汉代,安定这个郡名才逐渐西移到甘肃。用安定坐堂号而不用二程嫡裔的四箴、立雪、伊川、伊洛、道学等堂号,可见与二程的关系,确实发生在后,但继续采用,表示有心明示后人本族最早渊源于安定郡,应海纳前来依附的程氏各支派,也希望三公的后裔,不论先后、大小、多寡,会同合谱的各支均能和睦相处,求同存异。 这届谱一套六册,共50套,已经印妥,将于二00九年二月四日(正月初十)发谱,由各庄头派人前往芦溪接谱。当天预计席开 60桌。还邀请了南昌的程氏家族,希望借着这次发谱的机会把两地的程氏家族联合起来。 十年前,像德安、南昌、九江这些地方,比较落后,由于中国的大形势好转,沿海的两广、上海、江浙发展快速,连带着把这些比较内陆地方的经济也带动起来,这叫大形势带动小局面。今天世界金融海啸,引起全球经济衰退,有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出口的中国,也不例外。这时,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竭尽所能,创新思路,突破现状,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挑战,扩大三分之二的内需,由乡村而城市而全省、全国,则中国必能引领世界,尽速脱离衰退。 这叫小局面扭转大形势。
愿与全球程氏家族共勉!
(责任编辑:程功) |
- 上一篇:南昌程氏起源与分布!
- 下一篇:庆祝2009年洪程春节联欢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