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寻根问祖 > 篁墩祭祖 >

清明时节弄春而乐

时间:2012-03-27 10:09 来源:未知 作者:程功

清明时节弄春而乐
 
  清明这个节日一直让我很困惑。春天是万物复苏之时,一年伊始,人们的心气应该随绿草芳菲,一路走高。可就在这么一个时节,却要扫墓祭奠,缅怀先人,不管是于情于理,都显得有违生命的节律。
    考察一下“清明”的来历。《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就是天气转好,灰霾散尽,草木鸟兽皆浮显走动,自然界重现生机。中国人的哲学,自汉代以来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万物的一部分,绝不高于自然,因此清明的“万物皆显”,自然包含人世的活动在内。

    但是人世活动多与悲思有关。比如杜牧有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庭坚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遍数清明佳句,大多是诗人触景生情,慨叹世事的无常。自然界的复苏与人世的荒丘构成鲜明对比,似乎在这种比较中方才透出审美的意境。

    在新的休假制度出台后,作为春节后的首个“小黄金周”,清明旅游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旅行社翘首以盼,甚至为清明量身订做了民俗游、祭扫游、农家游等短程线路。

    至少民俗学家为清明狂欢做出了正名。他们指出自古以来,除了祭奠先祖外,清明早已融入了娱乐的内容。今天所说的清明,实际上由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这三个节日共同组成。而上巳节正以“春嬉”为要旨,因此在古时的清明,人们也会蹴鞠、荡秋千、踏青、放风筝,饮酒作乐……哀思,并非清明的唯一主题。

    实际上,如果对祭祀进行考古,我们发现酒食作乐原本就是祭礼的内容。今天的很多仪式仍然保留了共餐的习俗,比如基督教的圣餐礼,中国西南地区的长街宴,分享圣灵祖宗留下的酒食,实则中外仪式的核心要义。中国的礼仪规范出自《礼记》,在《祭统》一篇里,古人专门讨论了“馂”这个字,它的含义是“祭祀剩下的残食”。

    《礼记》原文这样记载:“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我认为“善终者如始”这一句,点出了清明的文化之源,中国古老的辩证法早就告诉我们“终”即是“始”,“始”即是“终”,它不单用来描绘残食里浓缩的神灵之元魂,祖先之恩泽,也同时点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

    从总体上讲,中国文化喜欢尊祖复古,这种诉求在不同层面的祭礼中得到显现。国家层面的祭祀无不遵从圣贤的旧制,唯恐因个人失察违背了天意;民间则对祖先报有复杂的情感,有人视其为神,有人视其为鬼,但是个体家庭的荣辱,多半要靠祖宗的恩泽。中国人的过去预示的是现在,追溯过去也正是为了现在,在过去与现在的契合里,“善终者如始”,恰恰点出了这种逻辑。

    因此,在春天这样一个生机勃发的时节,我们应该去祭祀祖宗。因为祭祀祖宗是为了新一年的光景;而在祭祀完毕后,我们应该分享酒食,弄春而乐,这是仪式的善终,绝不有违哀思的要求。今天的中国人似乎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逻辑,擅作主张地把悲与喜对立起来。中国有句古话,叫“糜不有初,鲜克有终”,唐代的孔颖达说,祭之有馂,馂之有乐,正是为了避免这个“有终”的结尾。你看杜牧诗的最后两句,不也是峰回路转,先抑后扬,让那些断魂之人前往杏花村一乐吗?
 


(责任编辑:程功)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