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谱牒世系 > 古谱选登 >

盛世藏谱 传家之宝(一)

时间:2014-03-16 09:13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秘书处

 

春节之际,游子返乡过年,总是不忘看家谱、学家训、上祖坟、拜祖宗。寻根问祖,渐成时尚。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命运,却是跌宕起伏,家谱收藏也随之冷冷热热。解放后,中国家谱开始受到冷遇。特别在破“四旧”时期,惨遭浩劫。传藏数千年的家谱,往往被毁之一炬,抑或运至纸厂,化为纸浆,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家谱溯源 传家之宝

  宋代大儒朱熹曾为家谱题词“家宝”,足见其对家谱的重视。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对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等,都有详尽的记载。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的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家喻户晓。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就曾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柳贯诗文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也曾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说明家谱的重要性。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古代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等著作中,参考引用了不少谱牒的珍贵材料,才使史书更加完备与准确。

  玉牒,即皇帝家族的家谱。宋代皇室家谱《仙源类谱》,可谓弥足珍贵。该谱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之下六世以后的皇亲世系,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玉牒。这部玉牒成谱年代约为南宋初年,虽然仅存残谱一页,但由于存世宋代玉牒极少而弥足珍贵。此皇室家谱目前只有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相比之下,清代玉牒记载的内容较为翔实、装帧华丽。现存的千余册清代玉牒,是我国惟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

  1992122,我参与组织了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后来,还先后重修了柳贯墓,建立了柳贯纪念馆,整理出版了《柳贯诗文集》,《蜀山柳氏宗谱》也在族人的努力下,修订后重新出版。

  1996年3月14,为了研究家谱文化,我自费来到北大中文系进修。1996年6月6,我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

  这些年,我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河南濮阳重修和圣柳下惠墓园、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还编著出版了《柳氏名门》等书,参与编修了各地柳氏家谱20余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编修一部全国性的《华夏柳氏通谱》。为此,我走南闯北,先后搜集了嘉庆21年的《泾川柳氏宗谱》、民国版的《河东柳氏宗谱》、《京江柳氏宗谱》、《展氏族谱》等近百种的柳下惠后裔家谱。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为了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我还在北京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推广姓氏文化,受到家谱爱好者的广泛欢迎!愿更多的人,来关心与支持家谱研究与收藏,推动中国家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待续)

 

                  ( 原载《中国文物报》2014226日   作者    柳  哲)

柳哲系家谱研究专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


(责任编辑:admin)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