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程氏名人 > 古代名人 >

吴兴豪族的崛起与陈朝的建立

时间:2011-03-12 11:27 来源: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作者:赵丽云

 

吴兴豪族的崛起与陈朝的建立
赵丽云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北京,100089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摘 要:后人多因循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南方土著豪族是建立陈朝的主要力量。本文从吴兴豪族和南方土著豪族的构成、在建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与陈朝统治者的关系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对建立、巩固陈朝起主要作用的是吴兴豪族,而非南方土著豪族。
  关键词:陈朝;吴兴豪族;南方土著豪族
  中图分类号:K2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7)01—0008—08
  
  陈寅恪先生在《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中提出:“陈室之兴起,其所任大将多为南方土豪洞主”[1](p.107)。这一论点,在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被阐发为:“陈朝便是依恃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来的。”[2]韩树峰在其所著《南北朝时期淮汉迪北的边境豪族》中也承袭这一论点:“陈朝是以南川豪帅为基础建立的一个政权。”[3](p.117)。在这里,“南方土豪洞主”、“南方土著的豪族”、“南川豪帅”三者,据其论述本意,都是指疑为少数民族的南方豪族酋帅。
  然而史实并非如此。对建立陈朝起决定作用的并非疑为少数民族的南方土著豪族,而是以陈霸先为代表的吴兴豪族。本文拟据《陈书》、《南史》等史料,对此作一探讨。
  
  一
  
  首先,应当明确“豪族”的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族是一种地方势力,以勇武善战或经济实力雄厚而著称。这一点已为多数史家所认同。然而对于豪族所包括的社会阶层,则历来众说纷纭。熊德基先生在《六朝豪族考》一文中,将“豪族”与“士族”对立,认为六朝的“豪族”属于“庶族”,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大姓、强宗;土豪、豪右;侠少、雄豪;富人;酋长。而《晋书》将虞预、皇甫商、鲁芝等世族称为豪族,是为了辞采而混用名词,误将“豪族”认为是“豪贵之族”。熊文还批评了清代郝懿行在其《晋书考》中,仅据《宋书》称京兆世族杜叔宝为“土豪”及宋明帝斥吴兴世族沈勃为“吴兴土豪”两例,即断定“土豪,盖豪贵之族,为乡邦之所望者,方足当之”的观点[4](PP.305~322)。
  笔者认为,熊德基与郝懿行关于“豪族”的论断都是片面的。考察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构成,应当从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出发,而不能主观臆设一个标准。既然《晋书》、《宋书》称“土人强梁”为“豪族”,也称世族为“豪族”,就说明“豪族”的构成极为广泛,不仅包括并不“豪贵”的“土人强梁”,如大姓、强宗、土豪、豪右、侠少、雄豪、富人、酋长等,也包括世家大族。所以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豪族”是指豪霸一方,或具有经济实力,或勇武善战的地方势力,包括士族和庶族。
  其次,应当明确本文中“吴兴”、“南方”的地域范围及两地豪族的构成。
  本文所谓“吴兴”,除吴兴本地外,还包括义兴、吴郡钱塘、会稽山阴等地。因这些地区与吴兴地域相接,民风相近,可视之为吴兴地区的外延。本文所称“吴兴豪族”,除以吴兴本地豪族为主体外,也包括这些地区的豪族。
  据陈寅恪先生的《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本文所谓“南方”,主要包括南川、岭南、闽越等地区,“南方土著豪族”即指这些地区疑为少数民族的豪族酋帅。
  现据《陈书》、《南史》、《北史》等书,将陈朝建立前后吴兴将领和南方土著将领的情况具体列表如下:
  从以上两表所列将领的家世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出身豪族,他们分别构成了梁末陈初吴兴豪族和南方土著豪族的主体。
  
  二
  
  南方土著豪族兴起于梁末,之前历代无闻。吴兴豪族则在魏晋南朝时期史不绝书,勇武善战将领层出不穷,是当时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于政局有很大影响。关于魏晋南朝时期吴兴豪族的状况,可由其主体吴兴籍豪族看出,现大致叙述如下。两晋之际,义兴自吴兴分出,但为叙述方便,本文仍将义兴归入吴兴本地,义兴豪族也归人吴兴籍豪族叙述。
  三国时期,吴兴豪族崭露头角。据《宋书》卷100《自序》,吴国沈矫“有将帅之称”;周鲂有文武才干,为郡守,数有战功[5](卷60《吴书•周鲂传》,pp.1387~1392);鲂子周处“未弱冠,膂力绝人”,入晋后人称“才兼文武”,终战死沙场[6](卷58《周处传》,pp.1569~1571)。
  东晋时期,有“东南之豪,莫强周、沈”之说[6](卷58《周处传》,p.1575)。“周、沈”都属吴兴籍豪族。“周”指周处后人,如周处子周圮,“强毅沈断有父风”;周札“少以豪右自处”;其余如其孙周勰、周懋、周莛等,皆如此类。西晋末江东大族“三定江南”,即是以周圮为首,在客观上为东晋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沈”指沈充一族。沈充“少好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6](卷98《沈充传》,p.2566),“王敦之乱”就得到沈充的大力支持;其子沈劲,东晋中期为将助守洛阳,“频以寡制众”[6](卷89《沈劲传》,pp.2317~2318),终以身殉国,以此洗脱了叛臣之后的名声;沈氏的另一支,即沈矫的后人,沈陵、沈延、沈贺、沈警、沈穆夫五代,据《宋书•自序》,亦多参加东晋的军事斗争,如沈陵曾预讨徐馥之乱;沈贺曾为桓冲南中郎参军,围袁真于寿阳;沈穆夫则参加了孙恩起义;晋末宋初,沈穆夫之子沈田子、沈林子兄弟追随刘裕南征北战,几乎参加了刘宋建国前后所有的军事行动,对刘宋的建立功不可没;随刘裕征战的其他吴兴籍豪族也多英勇善战,如沈敬仁“骁果有勇力”[7](卷100《自序》,p.2449);沈叔长“素骁果”[7](卷100〈自序》,p.2454);沈叔任“少有干质”[7](卷63《沈演之传》p.1684);卜祖“有勇干”[7](卷91《孝义•卜天与传》,p.2253);等等。
  刘宋王朝建立后,涌现出更多的吴兴籍将领。如沈氏一族的沈庆之、沈攸之等。
  沈庆之,据《宋书》卷77《沈庆之传》,“少有志力”,“以勇闻”,宋时雍州蛮纷起,数为寇,沈庆之率军平定雍州蛮,“威震诸山,群蛮皆稽颡”;孝武帝讨伐元凶,登上帝位,就是得到沈庆之率领的武力集团的支持,沈庆之也由此成为开国元勋,之后屡次率军出征,故孝武帝死,“遗诏若有大军旅及征讨,悉委庆之”。庆之兄弟子侄多有将用,如其兄敞之,兄子僧荣,僧荣子怀明;其弟劭之,劭之子文秀;其从弟沈法系;其子文季、文耀等。沈攸之,据《宋书》卷74《沈攸之传》,庆之从父兄子,先随庆之讨蛮,“屡有功”,“世祖以其善战,配以仇池步槊”;宋明帝时预平义嘉之乱,获重用;故明帝死后,遗沈攸之佐命大任;刘宋末期,能与萧道成对抗的将领只有时为荆州刺史、手握重兵的沈攸之。
    
  除沈氏一族外,这一时期的吴兴籍将领还有“性即勇决,又习战阵”的吴喜[7](卷83《吴喜传》p.2115),“形状短小,而果劲有胆力”的王宜兴[7](卷83《黄回传》,p.2123),“勇果有气力,宋世偏裨小将莫
本文原文及”的姚耸夫[7](卷65《杜骥传》,p.1722),“善射,弓力兼倍”的卜天与及其弟卜天生,其子卜伯宗、卜伯兴等[7](卷91《孝义•卜天与传》pp.2253~254)。这些将领都是战功显赫,实力强大,以至有的因引起君主猜忌而被赐死,如吴喜,“至是会上有疾,为身后之虑,以喜素得人情,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此前另一吴兴籍将领寿寂之也因类似原因被杀[7](卷94《恩倖•寿寂之传》p.2316)。
  萧道成、沈攸之之争使吴兴豪族受到沉重打击,然而南齐时期,沈文季、周山图等吴兴籍豪族仍然活跃于军事、政治舞台。
    
  沈文季,沈庆之子,时称“当今将略”。在萧沈之争中,与沈攸之有杀父之仇的沈文季站在萧道成一边,萧“加文季为冠军将军,督吴兴钱塘军事”,“至是文季收杀攸之弟新安太守登之,诛其宗族”;作为萧道成的亲信,沈文季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此后沈文季又预废郁林,故齐明帝时更受信重,以豪族身份官至尚书右仆射这样的清显之职。此外,文季兄子昭略亦“有刚气”[8](卷44《沈文季传》,pp.775~780)。周山图“有气干”,宋时即为将征战,齐时则更获信重[8](卷29《周山图传》,pp.540~543)。
  梁世有陈庆之。据《梁书》卷26《陈庆之传》,庆之“善抚军士”,为梁将,屡抗魏军,功勋卓著。大通初,送魏北海王元颢还北,“自发垤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庆之之子陈昕,“七岁能骑射”,后为将,颇有战功。
  梁末,本为南朝武力支柱的北方南渡豪族衰落,而吴兴豪族在沉寂一时后重又崛起,上表一所列即其主要成员,皆勇敢善战。与前代不同的是,此时吴兴籍将领多出自新兴豪族,而曾将才辈出的周氏、沈氏已趋没落,虽有个别人物,已不能如前代那样起主导作用。此时新兴的吴兴豪族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从东宫小将晋身,如陈霸先兄陈道谈“仕于梁世,为东宫直阁将军”[9](卷28《世祖九王•始兴王伯茂传》,p.357);陈霸先弟陈休先,“梁简文之在东宫,深被知遇”,太清年间“授文德主帅”[9](卷14《南康愍王昙朗传》,p.210);此外,沈恪、章昭达曾为东宫直后,胡颖曾为东宫直前。二是多赴岭南征讨俚獠,谋求发展,如陈霸先、周文育、沈恪、陈拟、钱道戢、胡颖等都是如此。正是以这两点为基础,加之在“侯景之乱”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吴兴豪族最终得以建立陈朝。
  在陈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吴兴豪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将领人数众多。如上所述,吴兴豪族不仅勇敢善战、而且将领众多,前代如此,梁末陈初亦如此。表一、表二中所列陈朝建立前后的将领,属于吴兴豪族的34人,属于南方土著豪族的28人。地域狭小的吴兴一地涌现出如此多的将领,比之地域广大的南方土著豪族,其数量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第二,跟随较早。由于上述原因,陈霸先起兵于岭南而非吴兴,其追随者也主要是吴兴豪族。据《陈书》、《南史》各将领本传,陈霸先起兵时,吴兴豪族周文育、胡颖、杜棱、钱道戢、陈拟早已追随,沈恪虽是在江东起兵响应,然与陈霸先曾结交于岭南;陈霸先起兵后又召宗室陈详、陈慧纪随其征战。而在南方土著豪族中,只有侯安都跟随较早;欧阳頠和黄法氍、冼夫人都是作为镇守岭南或巴山的独立力量,陈霸先起兵时曾给予一定帮助,其活动范围未出南土。其余诸人,或以割据地方为己志,如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余孝顷、陈定等;或已被杀,如周续;此时与陈霸先都已经没有联系。
  第三,功勋最著。在陈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吴兴豪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出身吴兴豪族的陈霸先对于陈朝的开创之功和作用自是毋庸置疑;陈蓓作为陈霸先的继承者,不仅战功显赫,更重要的是在陈霸先去世之后,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刚刚建立的陈朝,其功勋也非他人可比。以下四位吴兴籍将领也都颇具代表性:
  周文育。陈霸先之讨侯景,“文育与杜僧明为前军,克兰裕,援欧阳頠,皆有功”,之后败蔡路养,擒李迁仕,败侯景将王伯丑、侯子鉴等。“景平,拜信义太守。累迁南丹阳兰陵晋陵太守、智武将军、散骑常侍”;“高祖诛王僧辩,命文育督众军会世祖于吴兴,围杜龛,克之”;“世祖与周文育轻兵往袭会稽以掩(张)彪”;徐嗣徽引齐兵来寇,文育“频战功最”;太平二年“广州刺史萧勃举兵逾岭,诏文育督众军讨之”,平广州,以功授江州刺史;陈朝建立后,被授“使持节、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寿昌县公,给鼓吹一部”;后受命人南川征讨,为熊昙朗所害[9](卷8《周文育传》)。
  胡颖。“侯景之乱,高祖克元仲景,仍渡岭援台,平蔡路养、李迁仕,颖皆有功”;“高祖进军顿西昌,以颖为巴丘县令,镇大皋,督粮运。下至豫章,以颖监豫章郡。高祖率众与王僧辩会于白茅湾,同讨侯景,以颖知留府事”;景平后,胡颖“随高祖镇京口。齐遣郭元建出关,都督侯填率众御之。高祖选府内骁勇三千人配颖,令随玩(王真),于东关大破之”;“领马军,从高祖袭王僧辩。又随周文育于吴兴讨杜龛”;“永定三年,随侯安都征王琳”;“天嘉元年,除散骑常侍、吴兴太守。其年六月卒”[9](卷12《胡颖传》)。
  章昭达。与陈蓓结交于“侯景之乱”当中,“侯景平,世祖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世祖。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及杜泰退走,因从世祖东进,军吴兴,以讨杜龛。龛平,又从世祖东讨张彪于会稽,克之。累功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世祖继位后,昭达“寻随侯安都等拒王琳”,“王琳平,昭达册勋第一”;“周迪据临川反,诏令昭达便道征之”;天嘉四年“陈宝应纳周迪,复共寇临川,又以昭达为都督讨迪”,“遂克定闽中,尽擒留异、宝应等。以功授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寻又出为江州刺史”[9](卷11《章昭达传》)。
    
  沈恪。“侯景围台城,恪率所领入台”,“为东土山主,昼夜拒战”;“京城陷,恪间归乡里。高祖之讨侯景,遣使报恪,乃于东起兵相应”;“及高祖谋讨王僧辩,恪预其谋”;“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以讨僧辩余党杜龛,“及龛平,世祖袭东扬州刺史张彪,以恪监吴兴郡”;“高祖践祚,除吴兴太守。永定二年,徙监会稽郡。会余孝顷谋应王琳,出兵临川攻周迪,以恪为壮武将军,率兵逾岭以救迪。余孝顷闻恪至,退走”;“世祖嗣位,进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新宁、信安九郡诸军事”,天嘉二年徵为左卫将军,不久出为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诸军事,军师将军,郢州刺史;天嘉六年徵为中护军,寻迁护军将军[9](卷12《沈恪传》)。
  可见,在平定侯景之乱、袭杀王僧辩、扫荡王僧辩余部、抗击齐军、平定王琳、抗击周军、讨伐反叛的南方土著豪族等行动中,周文育等四人以及其他吴兴籍将领东征西讨,浴血奋战,为陈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在南方土著豪族中,只有侯安都一人较多地参加了陈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这些战争,其功绩可与周文育等吴兴豪族相比拟;但他最终也是因为以功自矜,被陈文帝赐死,未得善终[9](卷8《侯安都传》)。
  欧阳頠、黄法氍、冼夫人等,如上所述,在陈霸先起兵岭南时曾为其提供一些帮助;此后只有黄法氍参加了平定王琳、讨伐反叛的南方土著豪族的战争[9](卷11《黄法氍传》),欧阳頠、冼夫人始终镇守地方[9](卷9《欧阳頠传》);[10](卷91《谯国夫人冼氏传》);周敷之功主要在预讨王琳、熊昙朗、周迪、余孝顷等[9](卷11《周敷传》);余孝顷先是屡从王琳、萧勃起兵,与陈朝对抗,失败后才投向陈朝[9](卷8《周文育传》、《侯安都传》;卷35《周迪传》、《陈宝应传》)。因此可以说,这些南方土著豪族将领在建立和巩固陈朝的过程中,所立功勋是有限的。
  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等南方土著豪族,在陈朝建立前后曾给陈朝以一定帮助。但是,作为趁乱而起的地方势力,他们最终由于陈朝对其利益的限制而走上叛陈之路,成为陈朝的敌对势力而被消灭[9](卷35《熊昙朗传》、《周迪传》、《留异传》、《陈宝应传》)。
  综上所述,在陈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吴兴豪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南方土著豪族所不及。可以说,吴兴豪族是陈朝的武力支柱。所以,当吴兴豪族势力在陈末衰落时,陈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
  
  三
  
  魏晋南北朝之际,血缘、乡里关系在政治上的联结作用十分重要。出身于同一宗族、同一地域的政治人物往往利益一致,目标相同,因而相互信任和倚仗,结为政治集团;反之则不然。这一点在陈霸先、陈蓓与吴兴豪族、南方土著豪族的关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陈朝统治者对吴兴豪族的信任倚重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吴兴豪族对陈朝兴亡的决定性作用。
  陈霸先、陈蓓原出身于吴兴豪族,吴兴豪族视其为自己的首领,因而纷纷投靠,且对之忠心耿耿。陈氏对吴兴豪族也极为信任和倚重,如胡颖,在广州就“自结于高祖,高祖与其同郡,接遇甚隆”;“及南征交趾,颖从行役,余诸将帅皆出其下”[9](卷12《胡颖传》,p.187),此后陈霸先多以胡颖知留府事,其信任程度由此可见。其余如周文育、章昭达、杜棱、沈恪、骆牙、周宝安等人皆如此,陈拟、陈详、陈慧纪等宗室及与陈氏有婚姻关系的钱道戢等更是深受信重。《陈书•周文育传》载,周文育被害后,棺柩运至京师,陈霸先本已病重,仍“素服哭于东堂,哀甚”,谥日“忠愍”;对去世将领如此痛惜、哀伤,就陈霸先而言,仅此一见。充分体现出陈氏与吴兴豪族在患难与共的长期征战中形成的深厚感情。
  陈氏对吴兴豪族的信任倚重,换来了吴兴将领的忠诚,他们为陈朝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因此而立下了卓著战功。如,袭杀王僧辩是极为机密的行动,陈霸先只挑选最信任的人参加,其中主要是吴兴将领陈蓓、周文育、胡颖、杜 、沈恪、章昭达等;行动时又以陈昙朗镇京口,知留府事。再如荡平王僧辩余党的江东之役,江东地区是陈朝后方,吴兴更是帝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陈霸先在不能全程参战的情况下,任命陈蓓、周文育等人为主将;由此可知对其信任倚重的程度,其能比南方土著豪族发挥更大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信任也表现在陈朝建立后授予官职上。对于常年征战的武将来说,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官职,不是荣誉性的加官,如“开府仪同三司”之类,而是能够操控军权的职位,如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等。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58“南朝官录尚书权最重”条:“驯至南朝惟录尚书权最重,此志所以特标之,又其时兵权尽归领护,恐一切将军又成空名矣。”考之武帝朝,领军将军为徐度①,中领军为杜棱,护军将军为徐世谱;文帝朝,领军将军为杜 ,中领军为吴明彻、沈钦,护军将军为徐世谱、章昭达,中护军为孙埸、程灵洗、沈恪。可见武帝、文帝两朝任领护之职的多为吴兴豪族,南方土著豪族则很少有人得任此职。
  与对吴兴豪族的信任和倚重相反,陈霸先、陈蓓对南方土著豪族则持不信任,甚至防范的态度,尤其对那些拥据地方的将领,如熊昙朗、留异、陈宝应等更是不信任。《陈书》卷11《章昭达传》载,江东之役后,“是时留异拥据东阳,私署守宰,高祖患之,乃使昭达为长山县令,据其心腹”。由此可知,陈霸先、陈蓓对南方土著豪族的不信任,不仅由于他们分属不同豪族集团,更是由于南方土著豪族具有地方割据性。以熊昙朗、留异、陈宝应、周迪等人表现最为明显,他们本来就是乘乱而起,以割据称雄为目标。如《陈书》卷19《虞荔传》载,陈宝应“尝令左右诵汉书,卧而听之,至蒯通说韩信曰‘相君之背,贵不可言’,宝应蹶然而起曰‘可谓智士”’,其野心昭然若揭;熊昙朗、留异、周迪等皆属此类,他们相互联合,共同对付陈朝[9](卷35《熊昙朗传》、《周迪传》、《留异传》、《陈宝应传》)。而任何王朝都不可能容忍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陈朝统治者同样如此。尽管在建立陈朝之初,因面临更严重的威胁而无力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承认现状,对南方土著豪族将领采取羁縻政策;但是当政权比较稳固之后,陈朝统治者立即就对这些土著豪族采取了限制措施,直至发动战争,消灭了这些割据势力。
  如上所述,陈霸先、陈蓓叔侄在建立和维持陈朝统治的过程中,所信任和倚重的力量始终是吴兴豪族集团;而吴兴豪族也报之以忠心,为其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建立并巩固了陈朝。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陈氏与南方土著豪族之间从来没有形成这样密切的关系。土著豪族中,始终忠于陈朝的只有黄法氍、冼夫人等数人,其余大多数南方土著豪族都是陈朝统治者不能信任、甚至因其割据称雄而必须消灭的地方割据势力。所以,南方土著豪族在陈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功绩和作用是有限的,那种过高评价“南方土豪洞主”、“南方土著的豪族”作用的观点是不准确的,陈朝所信任和依靠的始终是吴兴豪族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安徽:黄山书社,1987.
  [3]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迪北的边境豪族[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熊德基.六朝史考实[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晋)陈寿.三国志[Z].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唐)房玄龄等.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梁)沈约.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梁)萧子显.南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2.
  [9](唐)姚思廉.陈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2.
  [10](唐)李延寿.北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①《陈书》卷12《徐度传》:徐度,“安陆人。世居京师。少倜傥,不拘小节”;后随梁始兴内史萧介之郡,“将领士卒,征诸山洞,以骁勇闻,高祖征交趾,厚礼招之,度乃委质”,从此即随陈霸先征战,成为陈朝的主要将领之一。可知徐度家乡与吴兴相近,其经历也与吴兴豪族将领相似,似可视之为吴兴豪族之一员。
  ①《陈书•华皎传》中提到:“钱明,本高祖主帅。”从姓氏及与陈霸先的关系可看出,钱明极有可能出自吴兴钱氏。
  ②据《南史》卷64《张彪传》,沈泰为张彪将,彪时为会稽太守,根据当时地方首长多以本地豪族为将的惯例,沈泰为江东人的可能性极大;且张彪死后,其友人陆山才“嗟泰等翻背”,为诗一首,有“若为留意气,持寄禹川人”之句,可知彪确为江东豪族;又据《陈书•高祖纪》、《陈书•世祖纪》载,沈泰在陈文帝攻张彪时迅速投降,为陈重用,则其可能出于吴兴沈氏。
  ①据《陈书》卷9《欧阳頠传》,欧阳頠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镇守岭南,且“合门显贵,名振南土”,以至于被称为“始兴人”,因而可将欧阳頠归属岭南豪族。
  ②据《陈书•华皎传》,光大年间,有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姓氏及官职看,黄法慧似为黄法氍宗人或兄弟;则黄法慧亦应为巴山新建人,曾随黄法氍征战;法氍调任他乡后,朝廷极有可能以其宗人继续治理本土,以安抚巴山豪族。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