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程氏名人 > 古代名人 >

程颢,程颐

时间:2011-02-26 15:45 来源:未知 作者:郑廷玺

程颢
程颐

  程颢,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程朱理学创始人,宋明理学奠基人。
  二程学说,源远流长,浸润中华,越过海洋,传入日本及欧美各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光荣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二程距今千年,他的学说能在当今世界各国学者和知名人士中争鸣,研讨,借鉴,充分显示出中国的传 统文化、道德、理学已有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之功能,也证实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先,已是世界文明的先行者。
  二程祠的修复,能给 中外哲学界人士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供可靠的数据与资料,给中国的旅游事业带来生机。
二程的生平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 (1032-1085)
程颐字正叔,号伊川 (1033-1107)
程氏兄弟系河南省嵩县程村人,程氏祖居中山博野,二程的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时,有显功,赠太子少师,赐第于京师,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逾
,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其父程向,曾任黄陂、兴国县令,其母侯氏,随父任,生二程于黄陂。《二程学谱》。
  二程少年时代,是在父亲做官的地方渡过的,其父廉洁奉公,其母知书明理,言传身教,受此熏陶,影响深远。二程聪敏超群,自幼刻苦攻读,诗文过目不忘,待人接物,非礼不动,数岁诵诗书,十岁能为诗赋,曾受到当世贤达的赞赏。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程颢二十六岁,中进士,与张载,苏轼,苏辙,朱光庭,曾巩同第,宋仁宗御殿亲试,大加赞赏。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程颢二十七岁,调任京兆 府县主簿,破除了石佛“放光”蛊惑民众之谣。南山僧舍有石佛,岁传其首放光,远近男女聚观,昼夜杂处,为政者畏其神,莫敢禁止。先生(程颢)始至,诘其僧曰:吾闻石佛岁现光,有诸?曰:然。戒曰:俟复见,必先白吾,职事不能往,当取其首就观之,自是不复有光矣。
  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程颢 调 任上元代理知县,他一到任,就深入乡村调查研究,秉公办案,数月之内,使民讼案件率下降,受到百姓的拥戴,据《二程集》631页载:上元剧邑,诉讼日不下二百。为政者疲于省览,悉暇及治道?先生处之有方,民讼逐减。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程颢调任晋城县令,到任之后,维护社会安定,在乡村编五保,让百姓互助互济。重视教育,大兴学校他任职期间,该县登科者达十余人。又据《二程集》632页,载: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俗始甚野,不知为学,先生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去邑才十余年,而服儒服者盖数百人矣。
  程颢在户县,上元,晋城,所任官职虽小,但他尽职尽责,做出既顺乎民意,又有令朝廷称道 的成绩,于是政绩声誉飞传京城。
  宋英宗治平四年(1607),程颢调 京任著作佐郎,(主管编写国家大事记)。
  据《续资治通鉴》载:宋神宗熙宁二年,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授程颢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朝内掌管监察执法的官)。
他向皇帝上疏论君道,论王霸,论养贤,论修 学尊师等十余章,未受到神宗器重,他又上疏批评王安石的新法,,特别是"青苗法"。因而被改任镇宁军节度判官。
熙宁五年(1072),程颢以奉养双亲为由,辞官回洛阳著书讲学,由于知识渊博,诲人不倦,所以仕大夫从学者, 每每挤满书房。1085年神宗崩,哲宗嗣位,太皇太后高
氏临朝听政,程颢改任丞议郎,朝廷召程颢为宗正寺丞,未行,病卒。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颐二十四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 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仁宗未加理会。
  治平四年(1067),宋英宗卒,神宗欲厚葬,程颐为家君撰写了《上皇帝论薄葬书》,他用父亲程向太中大夫的名义,发表了以历史经验教训为鉴,反对厚葬,主张薄葬的意见,程颐在这封奏章中写道:"臣窃虑陛下追念先帝,圣情罔极,必欲崇厚陵寝,以尽孝心。臣愚以为,违先帝之俭德,损陛下之孝道 ,无益于实,有累于后,非所宜也,伏原陛下损仰至情,深为远虑,承奉遗诏,严饬有司,凡百规模,尽依文魏之制,明器所须,皆瓦木为之,金银铜铁珍宝奇异之物无得入圹,然照之迩遐,刊之金石,如是则陛下之孝显于无穷,陛下之明高于旷古。”
   熙宁四年(1071)程颐回洛阳著书讲学,次年,其兄程颢也辞官回洛,二程设馆授教,四方人士,纷至沓来,居洛期间,他们弟兄与司马光,吕公著等过从甚密,元丰五年(1082),程颐在《上文潞公求龙门庵地小简》中要求将洛阳城南二十里处的龙门胜善庵上方寺旧址拔给他,"欲得葺幽居其上,为避暑著书之所"。曾任宰相的文彦博在复信中说:"先生斯文已任, 道尊海宇, 著书立言, 名重天下, 从游之徙,归门甚盛,龙站久芜,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吾伊阙南鸣皋镇 ,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 之所,不惟启后学之胜迹,亦当代斯文之美事,无为赐价,惟简是凭,以后伊皋书院就建立在这里。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608)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朝廷立奸党碑于端礼门,程颐被列入所谓"奸党"。次年,他到龙门香山,后在伊皋书院,陆浑屏风庄的龟子山庙里著书讲学,大观元年(1107),程颐在河南省蒿县程村家里病逝。
  程颢,程颐兄弟,上承孔孟之道,下开宋,元,明,清讲学之基,他们的理学思想,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程的一生,除了过短暂的官宦生活外,长期在洛阳,嵩县收徒进学,著书立论。他们著作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建国后,由中华书局整理为《二程集》出版,它包括《遗书》、《外传》、《文集》、《易传》、《粹言》、《经说》六个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孟轲以后失传,微如一线,历经一千四百年,程氏兄弟才承继了孟轲失传 的中国传统文化,他重新表彰了《六经》,阐明正学,开创了"洛学",终于把他的理学传遍天下,传流后世。《二程祠墓源流》

历代对二程的封谥

二程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学上的贡献不亚于孔丘和孟轲,因此南宋皇帝赵昀视察太学时,将程氏二兄弟神主奉入孔庙,享用祭孔礼仪,圣谕天下人对二程公祭。
  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44)下诏,承认程颐"绍明道 学为宋儒宗"的地位,并袭孔丘例,录用程颐后人世官,据《道明录》载:录用伊川先生后诏旨,三省同奉圣旨,伊川先生程颐绍明道 学为宋儒宗,虽屡经褒荣,而也录弗及,未称崇奖儒生之意,令尚书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道命 录》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加程颢为豫国公,伊阳伯程洛国公。
  明代科举的经义考试,都以程的专注为 标准,并规定"非程朱之言弗遵"。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皇帝诏令,二程祠春秋祭祀,斡林院撰祭文,有司拔门子四名,常年看守。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内台臣许三里题,请两程夫子进儒为贤,位列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钦赐河南嵩县两程故里,程祠"学达性天"匾额,有京官协同省,府官员敬送程祠,悬持在道 学堂门首,又在开封东南二里的旧大梁书院的废址上,建二程书院。《二程学谱》。
  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赐"伊洛渊源"匾额,光绪皇帝赐"希踪颜孟"匾额,派河南府官陆尔爽,以鼓乐伴奏,敬送程祠悬挂。《河南正宗谱》。
  民国时期,程祠有粮地280亩,不付粮税 杂捐,租粮作为修祠之用,河南省主席程潜,豫鲁监察使郭仲槐,第一战区长官司令蒋鼎文以及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汤恩伯等均至程祠参拜,并对程氏的理学思想给以高度的赞颂。陆军中将宋天才以两程故里人为荣,重印《二程全书》,向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于右任,宋子文,陈诚,何应钦,顾祝同及蒋介石等赠书。

二程学说在中外的影响

  程颢,程颐两兄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者和理学的创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维护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学说不但影响中国达七百年之久,而且也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二程学说不但在中国宋,元,明,清朝代受到崇拜,而且在国外也受到尊重,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内藤耻叟写的《周程张朱之学》一文,载东洋哲学(1-4)。光绪二十九年,日本宇野哲人撰写的《二程的异同》一文载东洋哲学10-12。
  在民国时期,国内研究二程学说书籍,有数十种出版发行;国外有数十篇论文在探讨。如民国五年,谢无量著《中国哲学史》出版,书中立《程明道》《程伊川》《二程同时之性情说》《程门诸子》等章目。民国十二年,唐文治著《二程大义》一书。民国二十二年,陈钏凡著《两宋思想述评》一书。民国二十六年,管道中著《二程研究》一书,民国二十八年,冯友兰著《新理学》一书;日本有大江文城的《程朱哲学史论序》,宇野哲人的《关于程朱的理气说的二,三个考察》,藤井健次郎的《廉德的敬和程朱的敬》,和田正俊的《程明道的王道立国论》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扬眉吐气地站立了起来,二程学说也随之成了世界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美国、日本等国,想借鉴二程学说治理国家,相继成立了“宋明理学研究会”,日本的著名学者在国家杂志上刊出有关二程学说探讨的论文有数家,撰写二程学说的研究论文数十篇,胡自逢教授在台湾的《中华学苑》《孔孟学报》《东海学报》上发表研究二程学说的论文有六篇,香港《人生》杂志也多次刊载研究二程学说文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总结了中国古今历史的治国经验教训,制订了全国人民拥护的治国方针,1981年10月在杭州举行全国宋明理学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二百六十九位国内外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百八十五篇论文,1985年国家又在宋都开封召开全国洛学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1986年,国家又在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召开二程理学研讨会。1988年,国家在“洛学”的发源地洛阳市召开全国洛学与传统文化研讨会。二程学说的各个研讨会,均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外籍华人参加,二程的三十二代孙程光宇先生也次次被邀参加讨论,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老先生说:二程学说的基本思想就是理性主义。哲学家石峻说:“洛学”是宋明理学的真正开创者,对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的地位,真是源远流长,值得特别认真地加以科学总结。
  近十年来,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和书报上刊出有关二程学说的论文有五百篇之多,这充分显示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的英明正确,使学术界出现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生动局面,老哲学家冯友兰,张岱年,张恒寿、李锦全、姚赢艇等纷纷撰写研究二程学说的文章。台湾学生书局和孔孟月刊也出版和刊载研究二程学说的书和论文。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空前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和宋明理学亦列入世界哲史学界研究的中心项目之一,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地来中国访问和采集二程学说的资料,1987年11月,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市来津由彦和夫人市来京子,专程来中国洛阳嵩县程村参拜二程祠,意欲采集二程的理学资料,进一步研究二程的理学思想,谁知市来津由彦和夫人到二程祠一看,十分扫兴,长叹数声,二程祠的道学堂,著述楼,春风亭,立雪阁等明代建筑和二程塑象,都在十年动乱中被捣毁,院内仅存宋、元、明、清的石碑二十二方,明万历七年制的石盆三个,古石狮六对,市来京子把有研究的古物一一拍照,市来津由彦把有关碑文和皇帝赐给二程的匾额都记入本子上,他用中国话向市,县陪同前来的领导说:阁下,我希望再次来贵国,能看到二程祠的原貌,能看到二程先生的更多资料,谢谢,市来津由彦回国后,又撰写了《再论二程理学》和《二程史迹见学记》两篇文章,刊载日本的《东方杂志》上。
(责任编辑:程功)

推荐图片

网站说明 | 法律说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TAG标签
版权所有: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站管理: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总网 网络管理部     粤ICP备15044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