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新浪微博知道了岭南水東程氏,联系了水东程氏海外联谊会会长、村参事、广州自愿戒毒使者-程琪锋,程琪锋是一位很热爱宗族事业的人,创办了岭南程氏理学第一村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a7feng 宋朝理学家程颢后裔精心呵护,现存最具特色的九座程氏祖祠
![]()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日前,笔者站在水东村头,不由想起了宋朝理学家程颢《秋日》里的诗句。坐落在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境内的明清古建筑群,今日的模样恰如诗句描绘的一般,巧合的是,这一明清古建筑群正是程颢后裔所建。 站在居民小楼上俯瞰这一建筑群,群山环抱着一幢幢青砖瓦顶民居,古朴幽静中又透着磅礴大气,一条曾经连贯的新兴江环绕村庄,仿佛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占地45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建筑过程一直延续到清朝,明清风格的建筑协调统一共处。整个村落规划布局依然清晰,民居建筑保存完整。专家慨叹:规模如此大、保持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全省屈指可数,值得研究开发。浏览这一村落,仿佛阅读一部明清的建筑史;触摸她的细节,如同探询理学的精髓! 避战乱南迁建村始成建筑群
![]() 今年53岁的程伟洪是水东程氏第19代传人,倘若追溯到河南程氏,他则是32代了。老程对村里历史十分熟悉。他告诉笔者,据该村《程氏族谱》记载,水东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今已逾600年,村民皆以“程”为姓,他们都是中原望族的后代。其始祖是开辟了“洛学”和“程朱理学”的北宋理学家“二程夫子”之一的程颢。程氏一族最早居于安徽,而后迁于河南。至程颢嫡孙时,为避战乱又从河南迁至岭南。辗转延至程氏岭南八世程绍明娶宋氏太婆,于新兴江畔建村繁衍生息,至今已传至23代,分别以“序伦”、“笃庆”、“聚顺”为堂号。 也就是从程绍明扎根新兴江旁之时,这一古村落开始兴建。
![]() 水东村明清建筑群依山傍江,地势平坦,村前有一口用条石砌沿的椭圆形大池塘,四周一片葱绿。据当地居民说,当初水东村程氏始祖选中此地建村,就是看中了流经这里的新兴江。最后被选中作为落脚点的地方,是风水中所谓的“莲花地”,村民建屋可以随意坐向,于是才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水东程氏始祖择新兴江畔建村,大概是承袭了其中原先祖的建筑思想,徽派建筑素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因此在建筑选址时无不十分注重环境的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 特色建筑蕴涵理学精神
![]() 据同行的腰古镇党委委员叶木新介绍,该建筑群多系徽派建筑,走向顺应自然,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的风水理念,依地形按照“八卦”建造。该建筑群民居为砖木结构瓦房,前檐多为重檐,面阔三间,进深一进或二进。屋面为小青瓦覆顶,房屋梁架均为穿斗式构架,采用“一座三间”的形式建造,带有天井和两侧厢房,砖石结构十分考究。 ![]()
在这些建筑物中,现存最具特色的当属明清年间建成的九座程氏祖祠,其中又以寿庵祠年代最为久远。程伟洪告诉笔者,寿庵祠建于明朝末年,是程氏八世祖素隆公为纪念其父程用爱而建,因程用爱字“寿庵”而得其名。寿庵祠位于整个古建筑群落的中央地带,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其外墙两侧设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屋顶两旁的封火墙则呈月牙形向空中弯曲。屋内外用石雕、木雕、砖雕和灰塑等装饰,主要以各种神兽、民间故事、花草图案等为主要内容。 特别的是在寿庵祠旁边有一间青砖瓦房,长辈们说,那是后来加建的,主要是作为族人子女的学堂。以劝戒后人注重文化修养。因而该村程氏后人大多崇文尚武,历代出现了多位文武举人。 另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程氏大宗祠同样深具特色。据老程介绍,程氏大宗祠是水东村乃至云浮市最大的祖祠,占地约1200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十七年,完工于乾隆十九年。整个宗祠为二进结构,宗祠正厅曾供奉着程氏祖先灵位,保留下来的烛台和香炉仿佛提醒着后人,这里曾经是如何的香火鼎盛。宗祠内的石柱梁撑均有精雕细琢的花鸟神兽,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色彩早已黯淡,但精湛的雕塑技艺至今仍令人啧啧惊叹。宗祠天井内一株罗汉松苍劲挺拔、枝繁叶茂,高达5米,粗约40厘米,成年人才可将其合抱。相传这株罗汉松是从外国引进而来,乡亲们觉得它极为珍贵,特意将它种植在大宗祠内加以保护,但调皮的孩童却时常用它练习爬树。老程笑说小时候曾在树下搭梯子,和伙伴们爬到树上戏耍,现在树枝上还留着当时搭梯子留下的印痕。有人欲出百万元买走,遭到村里人的一致反对。老程深情地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镇祠之宝,再多的钱我们也不卖的!”如今每逢过年过节,乡亲们敬神时都会给这百年老松敬上一炷香。
![]() 笔者留意到,无论是什么时期的宗祠、庙宇,在其门框上的楹联都宣示着理学的精神。“春风道貌,理学家声”,“渊源宗洛水,枝叶发桐林”都充分体现出程氏家族独特的“洛学”和“理学”文化意蕴。 载着故事的青石路四方井 行走在环村铺就的青石板路上,看着这座村落里那蜿蜒曲折的深巷、那滨水而筑的朴拙古宅、那高低起落的封火墙、那精雕细刻的窗楣……屋檐翘角、青砖黛瓦,无不带着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息,仿佛每走一步,都能与一段历史相遇。 老程告诉笔者,就连这条小小的青石板路,也有几百年的故事。村里长辈流传下来一个故事,原来村民耕种出入走的都是土路,一下雨道路泥泞行走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村里的先祖们看中了青石容易清理,雨天不泥泞、晴天不扬灰的特点,于是环村铺设了约2公里长的青石板路。这条宽约40公分的青石板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以前村民的婚嫁迎娶,新人们都会在喜庆的锣鼓声中、在族人的簇拥下,沿着这条青石板路走遍全村,告知族人一个新家庭的诞生。随着岁月的变迁,原本蜿蜒2公里的青石板路,如今仅剩几段还保存得比较完整,但细看还是能够发现青石路上有着云彩一样的图案,乳白的、墨绿的点点圈圈,十分雅致。 沿着青石板路一路前行,便转到了村前开阔的地坪,这里有着全村唯一的一口水井。与其他水井不同,这水井从井口到井台均为正方形,用青条石密排砌成,井深三丈,500多年从未断水。关于这口水井,村中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据传水东村建村后,几代人都是在村前的鱼塘取水。有一年村庄遭遇大旱,乡亲们用水严重不足,该村精于风水地理之术的程氏五世祖近溪公遂带领乡亲打井,但是他们一连打了十多口井仍不见井水。一天晚上,近溪公在梦中隐约听见有人告诉他到村前地坪挖地三丈就能找到水源,第二天近溪公依照梦中人指点,在如今水井的地方开挖井口,当挖到三丈时,井水果然涌动如注,村民们也安然度过了那年的大旱。 理学熏陶下走出的革命烈士 作为理学大家、“二程夫子”的后裔,水东村村民受“洛学”和“理学”文化的熏陶,一直崇尚诗书礼仪、文武双修。大革命时期,程氏大宗祠还曾办过农会,这个幽静的小村落燃起了农民运动的火种,更培育了一位革命烈士——程洪才。 程洪才父亲程冬初是前清武举人出身。由于家境殷实,程洪才自幼饱读诗书,并且文武双全,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据说他在百尺外拔枪就能射中挂在树枝上的沙煲。24岁时,受周边地区农民运动的影响,程洪才毅然背叛了自己的地主家庭,与广大穷苦中青年农民一起,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并担任云浮县水东第二分区农协主席和农军领导人。但由于叛徒出卖,程洪才在1927年4月28日被反动派残忍杀害,遇害时年仅25岁。踏进他的故居——柏庐书室,眼前只剩下被反动派放火焚烧后的残垣断壁,后人也只能在村民的口述相传中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了。 伴着晚霞,在即将和这座充盈历史的村落说再见的时候,笔者忽然想起那个关于“程门立雪”的故事。当初,北宋名儒杨时求学于程颐,不想先生正在瞑坐,为不打扰杨时便默默侍立一边,等到程颐回过神来,门外大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于是便有了“程门立雪”一说。其实,水东村程氏后裔如此完好地保存其先祖留下来的建筑,又何尝不是对理学精神另一种“杨时式”的虔诚守候?那些缄默不语的古建筑,如一根绳索,把水东村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用那么深沉的方式系在了一起。 充满山水灵气的古建筑群,是程氏后人的骄傲。 民居处处体现精雕细刻的风格。 程氏宗祠曾经香火鼎盛。
广东乡村处处是宝,多点发现,多点惊喜,隆重推介这个位于云浮市腰古镇的水东村
(责任编辑:admin) |